肠内营养再灌食综合征 ——前瞻性研究

肠内营养再灌食综合征 ——前瞻性研究

论文摘要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再灌食综合征发生的特点、规律、发生机制及防治的方法。方法:前瞻性观察肠外瘘病人54例。收集肠内营养开始前的禁食时间,测定肠内营养实施前、实施后1、3、5、7、9、14天白细胞计数、肝功、营养指标和血浆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收集每天大便次数、体温、心率和呼吸次数,并进行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评分。结果:54例肠瘘病人中,发生腹泻26例,发生率为48.1%,多发生在EN后一周内,与禁食时间显著相关;AKP、γ-GT水平于EN后逐渐增高,于EN后7至9天达到最高值,后逐渐下降,并与EN前是否淤胆显著相关;EN后SIRS评分轻度增高,并与禁食时间有关,但无统计学差异,EN后出现发热10例,发生率为18.5%,发生在EN后1至4天内。内毒素水平在EN后轻度增高后下降,后又逐渐上升,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变化与内毒素一致,但不显著。结论:肠内营养再灌食综合征是长期禁食后肠内营养恢复早期出现的以腹泻、淤胆先重后轻、SIRS(发热为主)的一组综合征。其发病与长期禁食、肠道缺乏腔内营养刺激有关,早期反复尝试肠内营养是预防和治疗这一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正文 肠内营养再灌食综合征前瞻性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文献综述 肠外肠内营养相关性肝病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肠内营养再灌食综合征 ——前瞻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