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油冷却器强化传热实验研究及其优化设计

滑油冷却器强化传热实验研究及其优化设计

论文摘要

目前船用滑油冷却器一般采用光管作为换热元件,存在着传热效率低、体积大的缺点。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在查阅大量资料并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新型纵流式滑油冷却器,其选用整体针翅管和光管作为换热元件,并利用整体针翅管和光管管间自支撑制成混合管束,取消了以往折流板等支撑元件,从而有效减小了滑油冷却器的体积,提高了换热效率,并使滑油冷却器的制造安装更加便捷。本文对新型滑油冷却器进行了大量实验研究。实验工质为68#汽轮机油,通过实验研究确定冷却水入口温度、冷却水流量以及进出油口布置等因素对新型滑油冷却器传热及阻力特性的影响。并重点与光管弓形折流板滑油冷却器进行了对比实验。为了研究新型滑油冷却器小型化的特点,引入“单位体积换热量”作为衡量换热能力的重要参数之一。实验结果表明:实验范围内,在相同油质量流量下,新型滑油冷却器单位体积换热量是光管弓形折流板滑油冷却器的1.6~2倍,壳侧压降只有光管弓形折流板滑油冷却器的30%~39%;综合性能k/△P是光管弓形折流板滑油冷却器的2.2~3.7倍。而在相同油质量流速时,新型滑油冷却器单位体积换热量是光管弓形折流板滑油冷却器的3.4~3.8倍,壳侧压降是光管弓形折流板滑油冷却器的1.3~1.5倍,总传热系数是光管弓形折流板滑油冷却器的1.8~2.0倍,综合性能k/△P是光管弓形折流板滑油冷却器的1.1~1.4倍。本文将新型滑油冷却器的实验数据与以往整体针翅管弓形折流板及整体针翅管折流杆式滑油冷却器的实验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新型滑油冷却器的单位体积换热量最高,而压降相对较小,综合性能优越。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回归得到了新型滑油冷却器的传热和阻力系数计算关系式。计算值和实验值符合较好。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针对试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本文对新型滑油冷却器结构优化及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建议。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强化传热技术的发展现状
  • 1.2.1 有源强化技术
  • 1.2.2 无源强化技术
  • 1.3 强化传热技术在滑油冷却器中的应用
  • 1.3.1 滑油冷却器自身特点及强化传热途径
  • 1.3.2 强化传热措施及其应用
  • 1.4 课题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新型纵流式混合管束滑油冷却器设计
  • 2.1 新型纵流式混合管束滑油冷却器的提出
  • 2.2 新型纵流式混合管束滑油冷却器的研制
  • 2.2.1 流程的选取
  • 2.2.2 换热管束设计
  • 2.2.3 管板的设计
  • 2.3 工程应用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 3.1 实验装置及实验元件
  • 3.1.1 实验装置
  • 3.1.2 实验元件
  • 3.2 实验台的建设、调试及改造
  • 3.2.1 实验台的建设
  • 3.2.2 实验台的调试
  • 3.2.3 实验台的改造
  • 3.3 实验方法及实验方案
  • 3.3.1 实验方法
  • 3.3.2 实验方案
  • 3.4 实验过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 4.1 滑油冷却器换热量的计算
  • 4.1.1 油侧(壳侧)换热量的计算
  • 4.1.2 水侧(管侧)换热量的计算
  • 4.1.3 单位体积换热量的计算
  • 4.1.4 壁面散热量的计算
  • 4.2 传热系数的计算
  • 4.2.1 总传热系数的计算
  • 4.2.2 管内(水侧)传热系数的计算
  • 4.2.3 管外(油侧)传热系数的计算
  • 4.3 雷诺数与努塞尔数的计算
  • 4.3.1 管内雷诺数与努塞尔数的计算
  • 4.3.2 壳侧雷诺数与努塞尔数的计算
  • 4.4 流动阻力计算
  • 4.5 传热和阻力经验公式回归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验结果及其分析
  • 5.1 新型滑油冷却器与其它滑油冷却器性能对比
  • 5.1.1 新型滑油冷却器与光管滑油冷却器性能对比
  • 5.1.2 新型滑油冷却器与整体针翅管横流式滑油冷却器性能对比
  • 5.1.3 新型滑油冷却器与整体针翅管纵流式滑油冷却器性能对比
  • 5.2 新型滑油冷却器 N的传热及阻力特性影响因素分析
  • 5.2.1 冷却水入口温度的影响及其分析
  • 5.2.2 冷却水流量的影响
  • 5.2.3 出油口布置的影响
  • 5.3 传热和阻力经验公式回归
  • 5.4 优化方案及展望
  • 5.4.1 优化方案
  • 5.4.2 展望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管壳式换热器单弓形折流板换新技术分析[J]. 广东造船 2019(06)
    • [2].螺旋折流板替代弓形折流板[J].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08(06)
    • [3].螺旋折流板与弓形折流板换热器性能的数值模拟[J]. 广东化工 2018(18)
    • [4].带小肋片的大小孔弓形折流板换热器的流动与传热研究[J]. 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5)
    • [5].螺旋形和单弓形折流板换热器的工程应用比较[J]. 炼油技术与工程 2008(08)
    • [6].曲面弓形折流板换热器壳程流体流动与传热[J]. 化工学报 2011(05)
    • [7].折流板结构对换热器壳程流动和传热性能的影响[J].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2018(05)
    • [8].球面弓形折流板换热器壳程流体流动与传热的数值模拟[J].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2014(02)
    • [9].球面弓形折流板换热器折流板曲率半径的优化研究[J]. 当代化工 2013(10)
    • [10].阶梯式螺旋折流板换热器流动与传热特性研究[J].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18(11)
    • [11].弓形折流板换热器壳程进出口结构优化[J].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3)
    • [12].曲面弓形折流板换热器壳程压力降的数值模拟[J]. 压力容器 2010(02)
    • [13].弓形折流板间距与圆缺率的优化[J]. 石油化工设备 2010(06)
    • [14].弓形折流板式原油冷却器设计方法校核[J]. 化工管理 2018(15)
    • [15].连续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性能研究[J]. 压力容器 2018(07)
    • [16].不同螺旋角度螺旋折流板换热器传热性能与压降的研究[J]. 中国特种设备安全 2009(09)
    • [17].三分螺旋折流板换热器水-水传热壳侧综合性能[J]. 化工学报 2012(03)
    • [18].周向重叠三分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壳侧传热性能[J]. 化工学报 2012(05)
    • [19].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在石油化工行业中的应用[J]. 化工进展 2009(S1)
    • [20].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在高温高压环境中的应用研究[J]. 当代化工 2015(12)
    • [21].连续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运行效果浅析[J]. 化工管理 2014(26)
    • [22].花板换热器与单弓形折流板换热器对比实验研究[J]. 化学工程 2008(12)
    • [23].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研究进展[J]. 广东化工 2010(04)
    • [24].换热器结构优化与换热性能评价指标研究[J]. 化工学报 2020(S1)
    • [25].周向重叠三分螺旋折流板换热器油-水传热性能试验研究[J]. 机械工程学报 2015(04)
    • [26].一种连续型螺旋折流板换热器的设计[J]. 有色冶金节能 2016(04)
    • [27].螺旋折流板换热器流动与传热数值模拟[J]. 化工机械 2009(06)
    • [28].倾斜角对周向重叠三分螺旋折流板换热器性能的影响[J].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6)
    • [29].新型热交换器壳程流体流动与传热特性[J]. 石油化工设备 2013(03)
    • [30].螺旋叶片换热器管束制造工艺[J]. 辽宁化工 2016(04)

    标签:;  ;  ;  ;  ;  

    滑油冷却器强化传热实验研究及其优化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