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性能聚烯烃的微结构研究

高性能聚烯烃的微结构研究

论文摘要

聚丙烯和聚乙烯以其优良的综合性能和高性价比成为产量最多的通用大品种塑料之首。并且目前已有众多大型国际石化公司放弃十年前所奉行的“以生命科学为21世纪石化行业发展的主导,传统聚烯烃行业已过时”的理念,重新转向PP, PE等传统高分子体系的研究,尤其是对高性能新型聚烯烃(即PP, PE)结构的研究,为其进一步高性能化提供理论依据。高抗冲共聚聚丙烯(hiPP)的合成基于反应器颗粒技术的开发及应用,使PP与增韧组分直接在聚合釜内实现亚微观程度的混合,从而有效改善PP的抗冲性能并降低生产成本。hiPP的合成一般采用序列聚合工艺:第一步先合成高立构规整度,高孔隙率的丙烯均聚物颗粒(iPP);第二步在iPP粒子内合成橡胶相(乙-丙共聚物EPR)。最终产品具有良好刚性和韧性平衡。压力管材专用聚乙烯树脂是由乙烯和不同的烯烃共聚得到的产品,此产品性能优良,具有普通聚烯烃不能比拟的性能。本论文采用13C-NMR、DSC、TEM、PLM、SEM、AFM等多种研究手段,同时结合样品分级和不同级分选择性重新共混等方法对不同hiPP和PE共聚物的组成,分子链结构,结晶行为和相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以探讨该体系分子链结构-聚集态结构-性能间的构效关系,取得一些创新性结果。1.观察到在均聚阶段得到的iPP原始粒子的三级结构形态:最小的构筑单元-初级粒子(直径约100 nm),由初级粒子聚集而成的次级粒子(直径在几个至上百微米),以及由次级粒子聚集成的宏观iPP粒子(直径约0.6 mm);首次发现由第一阶段液相聚合生成的iPP粒子中含有大量的被低等规度聚丙烯半填充的微孔。在这些微孔中存在着的填充物阻碍乙烯/丙烯共单体向iPP粒子中扩散。正是这种传质阻碍作用使得乙烯/丙烯共单体在iPP粒子内的扩散速度小于聚合速度,从而导致了EPR相在iPP粒子中的形成过程是由外向内发展。在聚合的早期,EPR相仅在iPP粒子的外层形成,随着聚合的不断进行,EPR相逐渐向内层发展,最终形成内外均一的分散相;EPR相在半填充微孔壁和初级粒子之间的间隙的内表面催化剂活性中心上直接生成,随着反应的进行,这些间隙中生成的EPR膨胀进入微孔中。该结果不仅有助于对催化体系聚合工艺和反应动力学的调控,同时加深了对EPR形成机理的理解。2.发现hiPP的分散相呈现多层核-壳结构,即内芯由聚乙烯和短序列的乙-丙多嵌段共聚物组成,中间层为EPR,外壳为长序列的乙-丙嵌段共聚物,从而证明短序列乙-丙多嵌段共聚物和长序列乙-丙嵌段共聚物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EPR为增韧相,内芯聚乙烯结晶相对EPR有增刚作用,而外壳长序列乙-丙嵌段共聚物结晶相一方面可增加分散相的刚性,另一方面可视为“增容层”,强化聚丙烯基质与分散相的结合。正是这种内芯和外壳为硬相,中间层为软相的多重结构分散相成为决定材料力学性能的关键因素,在对聚丙烯增韧的同时,还保持其高的刚性,达到刚韧平衡;通过比较几种高抗冲聚丙烯样品的相形态及其与材料性能的关系,进一步证明hiPP中分散相的多层核-壳结构是决定材料力学性能的关键因素。AW191样品分散相的多层核-壳结构最完整,因此力学性能(韧性)最好,SP179样品分散相的外壳相对不明显,故性能较差,而7033N样品的分散相无第三层外壳,故性能最差。该结果一方面深化了对hiPP链结构和多重相形态的认识,另一方面为该材料的高性能化提供了理论依据。3.通过对压力管材专用聚乙烯共聚物熔体拉伸薄膜的微结构研究发现,熔体拉伸薄膜除高取向片晶外,还含有较多的纤维晶,纤维晶平行于拉伸方向,穿过几个片晶区,平均直径约为12纳米,其形态特征为晶区和非晶区交替排列的晶桥结构。纤维晶的生成源于聚乙烯共聚物中的超高分子量组分,该组分在压力管材制品中起到缠结和系带分子的增强作用。该结果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和认识聚合物取向结晶机理,同时也为该材料的性能优化提供了实验数据。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聚丙烯发展现状
  • 1.2 抗冲共聚聚丙烯的合成
  • 1.2.1 反应器颗粒技术
  • 1.2.2 Spheripol 工艺
  • 1.2.3 Catalloy 工艺
  • 1.3 抗冲共聚聚丙烯颗粒的生长机理
  • 1.4 抗冲共聚聚丙烯的组成及结构特征
  • 1.4.1 抗冲共聚聚丙烯的组成及分子链结构
  • 1.4.2 抗冲共聚PP 的分散相形态特征
  • 1.5 多相多组分聚合物体系的相行为
  • 1.6 传质阻碍作用
  • 1.7 聚乙烯结晶行为
  • 1.7.1 聚乙烯非取向结晶
  • 1.7.2 聚乙烯取向结晶
  • 1.8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试验原料
  • 2.2 样品制备及表征
  • 2.2.1 样品的制备
  • 2.2.2 样品的表征
  • 第三章 高抗冲聚丙烯在第二阶段共聚过程中的传质阻碍作用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试验原料及样品制备
  • 3.2.2 样品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不同橡胶含量的hiPP 粒子切平面形态
  • 3.3.2 iPP 原始粒子的形态结构
  • 3.3.3 EPR 相在iPP 中的形成过程
  • 3.3.4 hiPP 粒子的形态结构及EPR 相的形成机理
  • 3.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高抗冲聚丙烯的链结构和相形态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试验原料及样品制备
  • 4.2.2 样品表征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高抗冲聚丙烯的组成和分子链结构
  • 4.3.2 高抗冲聚丙烯分散相形态-多层核-壳结构
  • 4.3.3 hiPP 分散相多层核-壳结构组成和物质来源的确定
  • 4.3.4 几种高抗冲聚丙烯样品的相形态特征及其与材料性能的关系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含少量共聚组分聚乙烯熔体拉伸薄膜的形态结构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试验原料及样品制备
  • 5.2.2 样品表征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PE100 高取向薄膜的形态结构
  • 5.3.2 其它几种压力管材专用共聚聚乙烯高取向薄膜的形态结构
  • 5.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及待发表的论文情况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高性能聚烯烃的微结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