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本市场应计异象存在性研究 ——来自A股的经验证据

中国资本市场应计异象存在性研究 ——来自A股的经验证据

论文摘要

以有效市场假说、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为基础的现代金融理论曾在资本市场研究中占据极其重要地位,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资本市场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从而导致各类市场异象的发生。Sloan (1996)通过研究发现,盈余组成中的应计盈余持续性低于现金盈余持续性,但投资者并未发现二者差异,因此构造投资组合可以获得10%左右的超额回报,这一现象被称为“应计异象”。应计异象的发现,意味着可以通过利用公开信息构造简单交易获取超额收益,这对有效市场假说提出了挑战。目前已有的国内外研究都证实了应计异象的存在,并对该现象的产生原因从不同角度予以解释,并且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步改善,国外学者已经发现了应计异象减弱的证据。我国上市公司于2007年1月1日开始执行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新会计准则,鉴于时间的局限,上述的研究全都是基于旧会计准则下的会计信息所进行的研究,其结论也必然只适用于旧准则下的我国资本市场及其定价效率,新的准则执行后情况如何并没有得到研究。因此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探讨新准则实施后,应计异象在我国资本市场是否存在并且较新准则实施前有何变化。本文选取2004至2009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A股的公司为样本,并剔除金融类公司、当年IPO的公司以及股票回报率数据缺失公司,分成新旧准则区间两组进行分析,研究过程沿用Sloan (1996)的思路。本文提出三个假设:我国公司会计盈余的应计成分低于现金流成分,新准则实施后盈余及其组成部分的持续性都有所降低;股价没有完全反映二者产生的持续性差异;投资者可以通过买入并持有应计比重低的公司股票同时卖出应计比重高的公司股票来获取超额收益,新准则实施后,通过构造Sloan (1996)的投资组合可获得的超额收益降低。研究结果发现,无论是旧准则还是新准则样本区间,应计盈余的持续性都明显低于现金流的持续性,并且在新准则实施后,盈余及其组成部分的持续性都有所降低;样本区间盈余及其组成持续性系数都显著异于市场定价系数,应计异象在我国资本市场存在基本可作证实;新准则实施前后,通过构造投资组合,在报告公布后的十二个月内,投资者可以分别获得2.59%和4.57%的超额收益。在使用2007-2009年的盈利样本做稳健性检验后发现该套利结果更为显著,该投资组合可以获得11%左右的超额收益。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执行新准则后,应计异象在我国资本市场依旧存在,并且该现象并没有明显的减弱迹象。这也就意味着我国的资本市场仍旧不完善,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本文可能的贡献之处在于:第一,已有的研究碍于时间限制,均是在旧准则背景下进行,本文首次对新准则实施后应计异象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得出结论。本文使用了新准则执行之后2007至2009年度的最新数据进行研究,得出新准则实施后应计盈余持续性低于现金盈余,但投资者并没有发现二者的差异,因此构造投资组合可以获得4.57%的超额收益,应计异象现象在我国资本市场存在,并且在使用盈利样本后超额收益更加明显。第二,本文对新准则实施前后的应计异象问题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新准则实施之后盈余及其组成部分的持续性都有所降低,并且套利结果显示新准则实施后的套利结果更加明显。本文的局限在于:由于受样本区间的限制,仅对新准则实施前后各三年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得到结论,但是从长远来看,该结论是否可靠未知。此外,本文在研究过程中,没有考虑股市大盘对个股收益率的影响,剔除股价同步性因素后结论是否成立未知。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文献简评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1.4 主要贡献及不足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盈余持续性
  • 2.1.2 应计与应计异象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有效市场假说
  • 2.2.2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 2.2.3 功能锁定假说
  • 2.2.4 Mishkin(1983)检验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假设
  • 3.2 样本选择
  • 3.3 变量说明
  • 3.3.1 变量计算
  • 3.3.2 关键变量说明
  • 4 实证检验
  • 4.1 描述性统计
  • 4.2 实证结果分析
  • 4.2.1 对H1的检验
  • 4.2.2 对H2的检验
  • 4.2.3 对H3的检验
  • 4.3 稳健性检验
  • 4.3.1 对H1的检验
  • 4.3.2 对H2检验
  • 4.3.3 对H3检验
  • 5 结论与启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中小企业如何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做大做强——访广东证券期货业协会会长阎卫星[J]. 大社会 2015(06)
    • [2].促进资管转型与资本市场发展良性互动[J]. 清华金融评论 2020(08)
    • [3].深化改革 完善基础制度 促进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J]. 清华金融评论 2020(08)
    • [4].五措并举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金融中心[J]. 决策导刊 2010(05)
    • [5].战略高度看待中国的资本市场[J]. 榆林科技 2008(03)
    • [6].敢担当善作为 站稳人民立场 努力实现新时代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J]. 旗帜 2019(11)
    • [7].促进河南企业更好地融入资本市场的对策建议[J]. 决策探索(下) 2019(12)
    • [8].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问题研究——以徐州地区为例[J]. 市场周刊 2019(12)
    • [9].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 支持上市公司提高竞争力[J]. 中国经济周刊 2019(24)
    • [10].敢担当善作为 站稳人民立场 努力实现新时代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J]. 中国金融家 2019(12)
    • [11].奋力抵达中国资本市场彼岸[J]. 中国金融 2019(23)
    • [12].简述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以及未来发展方向[J]. 时代金融 2020(03)
    • [13].做好“六稳”工作 资本市场应聚焦两大方面[J]. 现代商业银行 2020(03)
    • [14].浅析我国资本市场去散户化[J].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20(02)
    • [15].构建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相互加分”的新机制[J]. 中国金融家 2020(01)
    • [16].2019资本市场十大新闻[J]. 中国金融家 2020(01)
    • [17].新证券法优胜劣汰 谁先出局[J]. 中国品牌 2020(04)
    • [18].新证券法推动中国资本市场走进新时代[J]. 中国商界 2020(04)
    • [19].资本市场压力对企业创新的影响[J]. 中外企业家 2020(15)
    • [20].资本市场格局变化释放哪些信号[J]. 理财 2020(01)
    • [21].资本市场改革发展中的几个重大问题[J]. 中国金融 2020(05)
    • [22].新一轮资本市场改革的战略意义[J]. 金融博览 2020(04)
    • [23].特殊时期资本市场争先搭建“云”舞台[J]. 决策探索(上) 2020(04)
    • [24].吴晓求:中国资本市场的全球视野与跨越式发展[J]. 上海商业 2020(01)
    • [25].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与风险防范[J]. 中国外资 2020(05)
    • [26].把防范风险置于投资首位[J]. 理财 2020(04)
    • [27].构建资本市场良好生态[J]. 清华金融评论 2019(10)
    • [28].构建资本市场良好生态[J]. 清华金融评论 2019(10)
    • [29].日韩两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经验借鉴[J]. 银行家 2020(03)
    • [30].努力建设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J]. 现代审计与会计 2019(10)

    标签:;  ;  ;  

    中国资本市场应计异象存在性研究 ——来自A股的经验证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