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枪介导PSAG12-IPT基因转化非洲菊及其抗衰老机理的研究

基因枪介导PSAG12-IPT基因转化非洲菊及其抗衰老机理的研究

论文摘要

1.基因枪介导的遗传转化非洲菊再生体系的建立 以非洲菊“雨燕”品种为材料,研究了BA和NAA不同浓度组合对不定芽诱导增殖的影响;基因枪介导法转化的不同轰击距离对转化率影响。结果表明:1.5mgL-1BA的培养基上增殖系数最高,达8.96倍;9cm的目标轰击距离转化效率最高,达到10.9%。建立了非洲菊的再生和转基因体系,为非洲菊基因工程育种打下基础。 2.转基因非洲菊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本试验利用PCR和Southern杂交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所获得的非洲菊抗Kan材料进行鉴定,从106个材料中得到了26个PCR阳性的非洲菊转基因材料。再从26个PCR阳性的非洲菊转基因材料中,利用Southern分子杂交,获得17个阳性材料。通过干旱胁迫,确认了3个株系具有抗逆能力。从中选出1个典型株系作为后续的实验材料。 3.渗透胁迫对转基因非洲菊叶片抗氧化酶系统活性的影响 采用叶圆片离体培养技术,研究了PEG 6000渗透胁迫诱导的衰老对转基因和对照植株叶片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转基因非洲菊和对照材料的叶圆片在渗透胁迫中,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均显著降低,但在转基因的非洲菊叶片中各种色素含量下降幅度较小。在渗透胁迫下,植株叶圆片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与对照植株相比,转基因植株叶片中蛋白质含量的下降幅度明显减小。在渗透胁迫下,叶圆片中抗氧化酶(SOD、CAT、APX、GPX、DHAR)活性都有所增加,但转基因植株酶活性的增加幅度显著高于对照植株,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渗透胁迫下,对照植株叶片中MDA含量显著上升,但转基因植株叶片中的含量却增加很少。20%PEG胁迫对叶片中脯氨酸含量的影响较小,而40%PEG胁迫显著地增加了脯氨酸的含量,在转基因植株叶圆片中的含量大约是对照植株中的两倍。这些结果说明转基因非洲菊表现出比野生型对照的非洲菊植株具有更强的抗衰老能力,其抗衰老能力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非洲菊的发展简史
  • 1.1 非洲菊育种史
  • 1.2 非洲菊在中国的发展
  • 2. 花卉的基因工程育种研究进展
  • 2.1 植物基因工程的主要特点和技术
  • 2.2 观赏植物的细胞转化研究
  • 2.3 花卉作物的转基因研究进展
  • 2.4 转基因花卉未来的发展趋势
  • 3. 活性氧损伤机理
  • 4. 叶绿素荧光技术
  • SAG12-IPT基因'>5. 关于PSAG12-IPT基因
  • 第二章 立题背景及研究内容
  • 1. 立项背景
  • 1.1 非洲菊在国内外的花卉市场越来越重要
  • 1.2 培育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日益重要
  • 1.3 提高非洲菊品种的抗逆性延长产品的货架寿命
  • 1.4 利用分子育种手段能够有效地缩短育种周期
  • 1.5. 利用抗氧化酶系统的研究能够快速的鉴定作物的抗逆性
  • 2. 研究内容
  • 2.1 基因枪介导的遗传转化非洲菊再生体系的建立
  • 2.2 分子生物学鉴定
  • 2.3 叶片抗衰老研究
  • 第三章 基因枪介导的遗传转化非洲菊再生体系的建立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植物材料
  • 2.2 质粒载体
  • 2.3 无菌材料
  • 2.4 不同激素组合的培养基对不定芽增值的处理
  • 2.5 培养条件
  • 2.6 不同Kan浓度对非洲菊小苗的处理
  • 2.7 轰击材料的处理
  • 2.8 DNA金粉子弹的制作
  • 2.9 不同轰击距离的处理
  • 2.10 转化子的筛选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激素组合培养基对非洲菊不定芽增殖的影响
  • 3.2 非洲菊小苗对卡那霉素(Kan)的敏感性
  • 3.3 轰击距离对转化频率的影响
  • 4. 讨论
  • 第四章 转基因非洲菊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植物材料
  • 2.2 组培苗组织培养条件
  • 2.3 转基因非洲菊的获得
  • 2.4 主要化学试剂和仪器设备
  • 2.5 方法
  • 3. 结果
  • 3.1 PCR鉴定
  • 3.2 对pSG516质粒和非洲菊基因组 DNA提取及酶切结果
  • 3.3 转基因非洲菊的 Southern结果
  • 3.4 转基因植物的获得
  • 4. 讨论
  • 第五章 渗透胁迫对转基因非洲菊叶圆片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植物材料和生长条件
  • 2.2 渗透胁迫处理
  • 2.3 酶液的提取
  • 2.4 酶活性的测定
  • 2.5 膜脂过氧化物的测定
  • 2.6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2.7 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测定
  • 2.8 脯氨酸测定
  • 2.9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渗透胁迫对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
  • 3.2 渗透胁迫处理对叶圆片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3.3 渗透胁迫对非洲菊叶圆片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3.4 渗透胁迫对膜脂过氧化的影响
  • 3.5 渗透胁迫对脯氨酸积累的影响
  • 4. 讨论
  • 第六章 转基因非洲菊叶圆片抗氧化系统活性对光氧化胁迫的响应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植物材料和生长条件
  • 2.2 光氧化胁迫处理
  • 2.3 酶液的提取
  • 2.4 酶活性的测定
  • 2.5 膜脂过氧化物的测定
  • 2.6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2.7 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测定
  • 2.8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光氧化胁迫对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
  • 3.2 光氧化胁迫处理对叶圆片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3.3 光氧化胁迫对非洲菊叶圆片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3.4 光氧化胁迫对膜脂过氧化的影响
  • 4. 讨论
  • 第七章 转基因植株叶片的抗氧化系统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植物材料和生长条件
  • 2.2 干旱胁迫处理
  • 2.3 酶液的提取
  • 2.4 酶活性的测定
  • 2.5 膜脂过氧化物的测定
  • 2.6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2.8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形态学观察
  • 3.2 干旱胁迫对膜脂过氧化的影响
  • 3.3 干旱胁迫处理对叶片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3.4 干旱胁迫对非洲菊叶片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4. 讨论
  • SAG12-IPT非洲菊叶片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第八章 干旱胁迫对转 PSAG12-IPT非洲菊叶片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植物材料和生长条件
  • 2.2 干旱胁迫处理
  • 2.3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
  • 2.4 光合作用参数的测定
  • 2.5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形态学观察
  • 3.2 干旱胁迫时间对光合电子量子传递效率(ΦPSII)的影响
  • 3.3 干旱胁迫时间对光照条件下可变荧光与最大荧光的比值的影响
  • 3.4 干旱胁迫时间对光化学淬灭系数的影响
  • 3.5 干旱胁迫对光合作用参数的影响
  • 3.6 干旱胁迫对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4. 讨论
  •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主要英文名称缩写表
  • 附录二 非洲菊(Gerbera jamesonii)年表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IPT模式下的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研究[J]. 北京档案 2016(06)
    • [2].IPT颜色空间均匀性的研究[J].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4)
    • [3].ipt基因促进矮牵牛遗传转化效率及热激启动子驱动基因删除[J].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1(02)
    • [4].基于U型取电结构的IPT系统功率传输技术研究[J]. 电力电子技术 2020(02)
    • [5].IPT团队财务管控模式探索[J]. 现代商贸工业 2017(12)
    • [6].ipt基因在植物基因工程中的应用[J]. 长江蔬菜 2014(16)
    • [7].ipt基因转化四季海棠及其抗旱性研究[J]. 湖北农业科学 2010(02)
    • [8].ipt基因促进杜仲遗传转化不定芽再生[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1(06)
    • [9].黄瓜细胞分裂素合成关键酶IPT基因家族序列特征及其表达分析[J]. 园艺学报 2013(01)
    • [10].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药性的流行病学及IPT的研究进展[J]. 中国热带医学 2011(10)
    • [11].基于移相控制的电压型IPT系统恒压输出研究[J]. 电力电子技术 2017(09)
    • [12].转IPT基因水稻的抗旱性研究[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2(06)
    • [13].基于IPT匀色空间的地图色彩辅助设计模型研究[J]. 地矿测绘 2015(03)
    • [14].二穗短柄草异戊烯基转移酶(IPT)编码基因的进化及功能分析[J]. 麦类作物学报 2016(03)
    • [15].π型谐振IPT系统的混合灵敏度H_∞鲁棒控制[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2)
    • [16].利用农杆菌介导法获得转ipt基因半夏植株[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9(06)
    • [17].木薯IPT基因的序列分析及其乙烯和茉莉酸甲酯诱导表达特性[J].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5(12)
    • [18].转IPT基因棉花衰老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分析[J]. 分子植物育种 2012(03)
    • [19].具有恒流恒频恒压特性的IPT系统参数设计[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3)
    • [20].农杆菌介导的P_(SAG12)-IPT基因转化柳枝稷研究[J]. 草地学报 2014(06)
    • [21].基于MATLAB中IPT函数的一种遥感图像配准方法[J].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3(06)
    • [22].一种基于FPGA的LCL型感应IPT系统的频率跟踪方法[J]. 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 2014(06)
    • [23].P_(SAG12)-ipt嵌合基因转化马铃薯体系的研究[J]. 西北植物学报 2012(05)
    • [24].ChsA启动子驱动的IPT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J].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1)
    • [25].pap和ipt共表达与提高转基因烟草抗病性的初步研究[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6)
    • [26].轨道式IPT系统线圈互感建模及偏移特性分析[J]. 电气传动 2020(09)
    • [27].无人机产品培训保障IPT运行实践研究[J]. 航天工业管理 2017(11)
    • [28].IPT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 安顺学院学报 2015(01)
    • [29].IPT组织模式在软课题研究中的应用[J]. 航天工业管理 2014(01)
    • [30].IPT色空间及其均匀性研究[J]. 光学学报 2010(07)

    标签:;  ;  ;  ;  ;  ;  ;  ;  ;  

    基因枪介导PSAG12-IPT基因转化非洲菊及其抗衰老机理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