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儒家伦理思想的批判与继承 ——以孙中山、蔡元培为例

近代儒家伦理思想的批判与继承 ——以孙中山、蔡元培为例

论文摘要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需要我们站在新的高度上重新审视属于我们自己民族的传统美德,吸取那些积淀于民族心理结构之中的具有现实化的思想精髓,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以开放的文化姿态来创造性地探索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近代社会的有识之士在社会变革促使社会伦理的道德变革的进程中,给我们今天如何解决传统道德的历史承接问题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因此本文选取了孙中山和蔡元培为研究对象,分别站在革命和教育的角度研究孙中山和蔡元培儒家伦理思想中的人性观、仁爱观和道德修养观的批判、继承和发展,来揭示出我们今天应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其中最主要的是在道德建设中应如何实现传统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承接。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言,指出研究的意义,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归纳。第二部分阐释近代儒家伦理思想遭遇批判与继承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渊源。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于社会结构的变化,西方文化的冲击,当时的思想家们开始寻求伦理道德变革的途径,在其漫长的过程中形成了资产阶级伦理思想。第三部分作为文章的重点,分别论述孙中山和蔡元培作为近代社会的有识之士,在社会大变革的历史境遇下,是如何积极主动地寻求伦理道德变革的途径。以孙中山和蔡元培对儒家伦理思想的人性观、仁爱观和道德修养观的批判、继承和发展为例进行研究并概述二者的异同,其相同点是二者都同时处在近代社会的大变革时期,都对传统伦理道德进行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的批判、继承与发展,其伦理思想都具有中西融通的特点。不同点是二者站在不同的出发点上进行伦理道德变革,孙中山是以革命为出发点,而蔡元培是以教育为出发点。第四部分,主要论述孙中和蔡元培对儒家伦理思想批判、继承和发展的现代启示。其现代启示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认识到社会变革推动伦理道德的变革,在社会变革中,社会伦理道德的主体应该自觉主动地进行伦理道德的变革。其二,新道德必须奠基于已经发生变化的新的社会关系和民众生活实践的基础上,要建设一种在全民族具有更大普适性的公民道德。以此为出发点我们对传统美德的核心“仁爱思想”和“自省自律”的道德实践进行现代阐释,最后阐发道德建设与传统美德想承接的实践方法,包括加大对传统美德的宣传教育,实现传统道德与现代生活的对接及注意吸取西方文化传统中的合理成分等。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导言
  • 1.1 选题的意义
  • 1.1.1 理论意义
  • 1.1.2 现实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 1.4.1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1.4.2 创新之处
  • 2 近代对儒家伦理思想批判继承的时代背景与思想渊源
  • 2.1 历史背景
  • 2.1.1 近代社会的空前灾难和民族救亡运动的兴起与高涨
  • 2.1.2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出现与资产阶级伦理思想的形成
  • 2.2 思想渊源
  • 2.2.1 中国近代社会的道德革命
  • 2.2.2 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伦理思想的输入
  • 3 孙中山、蔡元培对儒家伦理思想的批判与继承
  • 3.1 孙中山对儒家伦理思想批判与继承
  • 3.1.1 孙中山的思想历程
  • 3.1.2 孙中山对儒家人性观的批判、继承与发展
  • 3.1.3 孙中山对儒家仁爱观的批判、继承与发展
  • 3.1.4 孙中山对儒家道德修养观的批判、继承与发展
  • 3.2 蔡元培对儒家伦理思想批判与继承
  • 3.2.1 蔡元培的思想历程
  • 3.2.2 蔡元培对儒家人性观的批判、继承与发展
  • 3.2.3 蔡元培对儒家仁爱观的批判、继承与发展
  • 3.2.4 蔡元培对儒家道德修养观的批判、继承与发展
  • 3.3 孙中山、蔡元培对传统伦理思想批判与继承之比较
  • 3.3.1 孙中山与蔡元培的相同之处
  • 3.3.2 孙中山与蔡元培的不同之处
  • 4 儒家伦理思想批判与继承的现代启示
  • 4.1 当今社会伦理道德变革的诉求
  • 4.1.1 社会变革推动伦理道德的变革
  • 4.1.2 当今社会伦理道德变革面临的窘境
  • 4.2 当今社会伦理道德变革的路径
  • 4.2.1 厘清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方法的前提
  • 4.2.2 传统美德核心价值的现代阐释
  • 4.2.3 传统美德承接的社会实践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中国传统家族司法的批判与继承[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2)
    • [2].从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文学理论的批判与继承[J].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10(01)
    • [3].家园的批判与继承——院落格局住宅的文化比较[J]. 装饰 2008(03)
    • [4].批判与继承列宁主义 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 中国高新区 2018(08)
    • [5].对传统的批判与继承——论才子佳人小说的婚姻观[J].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03)
    • [6].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J]. 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 2008(01)
    • [7].董仲舒政治哲学述论——汉儒对道、墨、法、阴阳等思想的批判与继承[J]. 西北人文科学评论 2014(00)
    • [8].对官僚制的批判与继承—新公共管理运动[J]. 商 2016(32)
    • [9].中学文言文在教学中的批判与继承[J]. 中学教学参考 2009(10)
    • [10].杜威教材观解读及启示[J]. 知识经济 2012(18)
    • [11].论毛泽东伦理思想的中西理论渊源[J].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S1)
    • [12].瞿秋白对于“旧文化”的批判与继承[J]. 社科纵横(新理论版) 2012(04)
    • [13].梁启超“科举观”的改变[J]. 国学 2013(06)
    • [14].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自由[J].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12(02)
    • [15].《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新历史观的艰难蜕变——从马克思对黑格尔历史观的批判与继承谈起[J].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3)
    • [16].“以人为本”缘何成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J].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9(01)
    • [17].试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环境理论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和继承[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8(09)
    • [18].论鲁迅对传统中庸思想的批判与继承[J].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4)
    • [19].课程研究的方法论反思[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25)
    • [20].中华传统美德创造性转化的新时代涵解[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0(04)
    • [21].在化学教学中以Blending Learning为理念尝试“双主—探究”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化学教育 2008(02)
    • [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思维方法及其过程[J].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03)
    • [23].我国古代德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述评[J].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04)
    • [24].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J]. 成功(教育) 2010(09)
    • [25].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特征与现代转换[J]. 许昌学院学报 2008(04)
    • [26].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现实意蕴[J]. 知与行 2017(07)
    • [27].游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读《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有感[J]. 法制与经济(下旬) 2012(03)
    • [28].论楹联与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J].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1(01)
    • [29].历史生态学与企业生态文化建设[J]. 黑龙江史志 2013(13)
    • [30].论鲁迅对传统中庸思想的批判与继承[J]. 技术与教育 2009(01)

    标签:;  ;  ;  ;  ;  

    近代儒家伦理思想的批判与继承 ——以孙中山、蔡元培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