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应力条件下岩石压力表现及围岩控制设计研究

复杂应力条件下岩石压力表现及围岩控制设计研究

一、复杂应力条件下矿压显现研究及围岩控制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石新禹[1](2021)在《浅埋煤层区段煤柱优化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陕蒙产煤区作为我国主要煤炭生产基地之一,主要开采浅埋近水平厚煤层,其剧烈的矿压显现特征,导致该条件下的工作面区段煤柱留设存在较多问题。因此,合理留设区段煤柱对矿井的安全高效和绿色开采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双山煤矿308工作面与306工作面为研究背景,采用现场实测的方法,对308工作面区段煤柱采动应力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同时结合理论计算、实验室试验、数值模拟及现场试验等手段,对306工作面区段煤柱合理留设尺寸展开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在二次采动状态下,双山煤矿308工作面留设的15m区段煤柱煤柱帮浅部0~1m范围内煤体运动最剧烈,深部2.5~3m范围煤体运动次之,煤柱内部塑性区宽度为5m,煤柱存有优化空间。(2)基于极限平衡理论与BP神经网络算法,对双山煤矿区段306工作面煤柱合理留设尺寸进行理论计算,计算结果显示,区段煤柱合理留设尺寸应介于10.8m~12.1m之间。(3)通过对9~15m不同煤柱宽度的数值模拟计算结果,确定双山煤矿区段煤柱合理留设尺寸为11.5m,对无支护状态下的11.5m煤柱尺寸超前工作面数值计算结果分析发现,超前5m范围内围岩塑性区发育范围保持在2.3m~4.6m之间,需要通过加强支护的手段,进一步提高11.5m煤柱的巷道围岩稳定性。(4)通过理论计算、数值模拟、现场实测等手段,对优化煤柱后的回采巷道支护参数、施工工艺参数进行探究,确定306工作面回采巷道支护参数。在现场应用过程中,通过对巷道的表面位移、深部位移、锚杆(索)受力特征分析发现,优化后的巷道支护参数有效解决了巷道帮部片帮严重的问题,巷道变形量小于整体断面的10%,能够满足矿井安全生产需求,同时合理提高了煤炭资源回收率。

赵万亮[2](2020)在《三交河煤矿近距离煤层回采巷道布置方式及围岩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开采近距离煤层时,当开采上部煤层时将会对下部煤层的稳定性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严重时将会导致下层无法正常开采。根据矿井实际情况选择对应的巷道支护方式及围岩控制方式对安全、高效开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以霍州煤电三交河煤矿2-2近距离煤层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601顺槽的巷道布置方式,通过理论计算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式对其现有的支护模式进一步改进,从而有效提高矿井煤炭采收率,实现矿井安全高效生产。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矿井实际情况建立了对应的巷道围岩应力模型,分析了其应力分布规律,当煤柱的宽度大于其平衡区长度2倍时,该煤柱可以被认定为稳定的煤柱。(2)分析了近距离煤层巷道围岩变形特征及由于局部过载而对矿井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得到了巷道破坏机理。进一步设计巷道断面形状为矩形及梯形,支护方式采用锚网梁索联合架棚支护,同时根据相关规定计算锚杆及锚索支护参数。(3)得到了三交河煤矿2-1煤层采空区下2-2煤层顺槽合理错距模型,得出三交河煤矿将使用把两条顺槽按照内外交错的方式进行巷道布置。分析了不同错距条件下的矿压显现规律,2-2煤工作面初次来压步距为12m左右,周期来压步距为9m左右。(4)对三交河煤矿2-2煤层进行巷道顶板的支护方式进一步完善并进行现场实践,结果表明:设计的巷道支护方案对于三交河矿井围岩稳定性的控制具有极其有效的推动作用,有效提高了巷道围岩的稳定性,提高了矿井的生产效率及安全性。该论文有图49幅,表19个,参考文献60篇。

陶叶青[3](2020)在《石岩沟煤矿浅埋煤层近短壁工作面强制放顶矿压显现规律研究》文中指出浅埋煤层矿压显现显着,综采工作面普遍选用高阻力液压支架。而针对于受井田面积与资源储量限制的陕北浅埋煤层中小煤矿,如何在降低工作面长度与选用中等阻力液压支架情况下实现工作面安全推进值得深入研究。论文针对石岩沟煤矿浅埋中厚煤层的赋存特征,以及工作面近短壁布置的特点,采用理论分析、物理相似模拟、数值模拟与现场试验的研究方法,对8105工作面正常开采与强制放顶两种条件下的矿压显现规律及支护阻力进行了对比研究,并分析了近短壁工作面组合悬移支架的适用性。理论分析基于弹性力学理论,建立了浅埋煤层近短壁工作面的基本顶薄板力学模型,给出了基本顶板破断的判别式;借助关键层理论,确定了石岩沟煤矿8105工作面正常开采基本顶初次破断的极限跨距为58.12m,明确了基本顶极限跨距及周期来压步距随着放顶高度的增大总体呈现减小的趋势;确定近短壁工作面50~100m长度范围是基本顶破断步距存在显着变化的区域,工作面采用近短壁布置,基本顶初次断裂的岩板面积相对较小,对工作面矿压控制有利。物理相似模拟开展了对比试验研究,表明正常开采工作面初次来压步距为56m,周期来压平均步距为14.2m,且工作面第五、六、九次周期来压时,均发生了顶板岩层沿煤壁切落现象;强制放顶状态下(放顶高度距煤层顶板7m),工作面初次来压步距增加至69m,周期来压平均步距为17.7m,周期来压时均没有发生岩层沿煤壁切落现象;强制放顶状态较正常开采,降低了工作面支架的支护强度与额定工作阻力。数值模拟针对工作面煤壁前方的支承压力与峰值点位置展开研究,表明采用强制放顶措施,可以降低工作面的超前支承压力数值,且工作面推进初期减小了支承压力峰值点距工作面煤壁的距离,从而有助于降低顶板岩层沿工作面煤壁切落的危险。现场矿压监测验证了 8105工作面的来压步距与物理相似模拟强制放顶的来压步距基本一致;8105工作面选用ZH4200/17/25LP型链式拼梁型液压支架,实测最大工作阻力平均值为1701.2kN,工作面初次来压时的压力显现值为3675.1kN,该工作面所选ZH4200/17/25LP型链式拼梁型液压支架可以充分支撑顶板。石岩沟煤矿浅埋煤层近短壁工作面强制放顶矿压显现规律的研究,为陕北中小煤矿采煤方法与支护方式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对于类似地质条件工作面的开采也具有借鉴意义。

瞿衡哲[4](2020)在《谷壑地形浅埋煤层覆岩运动及导水裂缝带发育规律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及现场实测等方法,就谷壑地形浅埋煤层及类似地质条件下开采时的覆岩破断机理、矿压显现规律及裂隙发育规律进行了系统地研究,特别是针对该地质条件下榆神矿区朱家峁煤矿3301、3302工作面采掘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顶板整体切落造成的压架事故等威胁矿井安全高效生产的灾害性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索,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理论分析了谷壑地形条件下工作面覆岩破断“切落体”结构的形成机理。运用关建层位判别理论、弹性力学与材料力学,建立了谷壑地形均布载荷之上的附加应力(载荷)模型,分别计算了:谷峰平顶及谷峰斜坡所带来的附加应力(载荷)。建立固支梁与悬臂梁模型,通过分析推导得到了 3302工作面(均布载荷情况)基本顶初次来压与周期来压步距公式。整理总结了神东矿区相近地质情况下的矿井导水裂缝带高度,整理拟合出该地质条件下的导水裂缝带高度理论计算公式。为今后类似地质条件下开采的矿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与参考。(2)采用UDEC软件对朱家峁3302工作面进行了建模,对该工作面顶板来压步距及受采动影响的覆岩运动规律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近似还原了谷壑地形条件下浅埋煤层矿压显现与覆岩裂隙演化规律,通过模拟计算得到了该面的初次来压步距、周期来压步距及导水裂缝带高度,发现了表土层厚度(载荷大小)与工作面来压步距有着明显的作用关系。裂隙演化规律总体呈现距工作面煤壁越近、时间越短,裂隙发育越明显;距工作面煤壁越远、时间越长,裂隙越不发育,至采空区中部已基本压实,表明了“开采影响—覆岩裂隙发育”的时空关系。(3)通过对现场支架压力实时监测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得到了朱家峁3302工作面直接顶初次垮落步距与基本顶初次来压步距、周期来压步距,检验了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结果的正确性,通过对工作面支架数据的分析,检验了支架对于该地质条件下开采的适应性。归纳总结了该地质条件下矿压显现的倾向性。通过现场实测测得朱家峁3301工作面实际导水裂缝带高度,所得结果比三下开采规范中推荐公式计算结果比较误差偏大,但相较第三章推导出的拟合公式结果相似度更高预测结果更精确,再次验证理论计算与数值模拟结果的正确性,并对该地质条件下开采的工作面提出了针对性管理措施。

夏康祺[5](2020)在《充填开采弱化矿压显现规律及工程实践》文中提出充填采煤技术采用充填法管理顶板,其矿压显现及岩层运动规律发生显着变化,矿压显现程度明显弱化。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充填采场矿压显现弱化的科学问题,采用现场调研、力学计算、数值模拟与工程实践结合的方法,提出了充填开采矿压显现弱化的内涵,分析了充填开采矿压显现弱化的表征,研究了充填采场矿压显现弱化规律及其控制策略。取得了如下成果:(1)提出了充填开采矿压显现弱化的概念并分析了其主要影响因素。由充填体致密性或充实率减轻矿压显现的现象即是充填体对矿压的弱化效应,具体的弱化程度受地质条件、系统布置、充填工艺等多种因素影响。(2)理论分析了充填体对充填采场矿压显现弱化的基本规律。建立了充填采场Winkler弹性地基力学模型,计算得出充实率越高,采场顶板挠度、弯矩和应变能密度都显着减小,60%充实率条件下的基本顶应变能密度是90%充实率条件下的11.7倍,同时开采范围越大,顶板的下沉量和弯矩值越大,区段煤柱的留设可以有效缓解顶板的下沉、应力和能量积聚。(3)给定了全采全充条件下充填体弱化采场矿压显现的表征指标。充实率越大充填体垂直应力也越大,从垮落法开采到采场充实率增加至为90%,煤壁峰值应力减弱了48.5%,煤壁应力集中系数随工作面推进始终维持在1.3左右,变化幅度要明显小于垮落法以及低充实率条件,说明致密充填体可以显着降低工作面应力集中程度,从而弱化采场矿压显现。(4)分析了全采局充等其他三种典型充填系统下矿压显现的弱化规律及主控因素。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充填采场超前支承应力峰值、应力集中系数以及支承应力影响范围均随充实率降低而逐渐变大;当密实充填体达到一定强度以上时,适当改变采场布置如减少充填段长度也可带来类似的矿压控制效果,可为矿井减少充填成本和缓解采充接续紧张问题;提高充垮比和煤柱宽度同样可以弱化工作面矿压显现程度。(5)现场实测了唐山矿铁三区采煤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实测数据显示采空区顶板顶板累计沉降量为1084mm;超前支承压力影响范围为10m左右,增压系数仅为1.15,充填采场矿压显现弱化作用明显,最后针对唐山矿充填工作面提出了充填采场矿压控制建议。论文有图66幅,表12个,参考文献84篇。

杨绪东[6](2020)在《多次扰动影响条件下软岩巷道围岩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于多次扰动影响条件下软岩巷道的稳定支护,其最大的问题是支护困难且围岩变形量大,复杂应力条件下的围岩应力环境进一步劣化,使巷道稳定支护更加困难。马泰壕煤矿开采侏罗系3-1煤层,埋深约400m,赋存于泥岩地层中,巷道受埋深、工作面多次扰动、上覆岩层移动、水理性质等综合因素影响,应力环境复杂。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以马泰壕煤矿3106工作面回风顺槽为例进行分析,其在3104工作面和3106工作面相继回采后,该巷道支护系统难以满足受多次扰动影响条件下软岩巷道的稳定性控制,尤其体现在巷道整体变形严重,支护系统出现不同程度的失效损坏,严重影响采煤工作面的正常生产。考虑马泰壕煤矿回采巷道顶底板岩石强度低、泥岩遇水崩解泥化的实际,结合巷道矿压显现现状,以3110工作面回风顺槽为研究对象,围绕多次扰动影响条件下软岩巷道围岩控制技术展开研究,对原巷道支护系统进行改革,提出采用高强预应力让均压锚杆系统实施“抗让结合”的围岩控制技术的支护改革试验,并在3110工作面回风顺槽成功应用。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了 3110工作面回风顺槽受双巷掘进扰动影响、3108工作面回采一次采动影响、3110工作面回采二次采动影响的三种不同阶段的围岩应力分布规律和围岩变形规律,结合原支护巷道变形破坏特点,探究引起巷道变形破坏的主要原因。(2)从提高围岩初期支护效率的角度出发,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通过分析不同预紧力控制围岩的效果,探究预紧力在控制围岩变形中的作用。(3)采用现场试验方法,分析不同锚杆配件对扭矩转化率的影响,探究提升扭矩和预紧力之间转化率的有效途径。(4)阐述了让压锚杆的结构功能、特性及作用机理,并通过让压管单轴载荷系列实验得出了不同类型让压管的载荷-形变曲线,并通过分析不同让压管各个阶段的力学特性和关键参数,根据现场实际选择合理的让压管参数。(5)基于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进行现场工业性试验,通过对不同支护方式的矿压观测和经济效益分析对比,验证了多次扰动条件下软岩巷道围岩控制技术的合理性。

尹希文[7](2020)在《浅埋煤层超大采高覆岩“切落体”结构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神东矿区近30年的浅埋煤层开发实践表明,浅埋采场矿压显现更加强烈,尤其是工作面过上覆集中煤柱、地表沟谷、空巷等特殊条件开采时,易产生顶板事故。国内外学者围绕浅埋工作面覆岩结构及运动特征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着多有益的结论,指导了生产实践。近年来采高不断增加,2007年国内第一个采高6.3m的浅埋工作面取得成功,从此以后,6m以上综采技术被逐步推广应用,2018年国内最大采高工作面在上湾煤矿试运行,液压支架额定工作阻力由采高6.3m时的10800kN增加至26000KN,支护强度高达1.83MPa。采高增加后,工作面矿压强度大幅增加,单纯提高支架工作阻力能否从根本上解决浅埋煤层采场顶板控制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本文以国内最大采高工作面(上湾12401工作面)为背景,研究采场矿压特征和覆岩结构,研究矿压实时预测方法,为浅埋超大采高工作面支架载荷估算及矿压预警提供依据。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实测分析了设计采高为7m、8m和8.8m的三个超大采高工作面矿压规律,对比普通埋深和近千米深井,浅埋工作面液压载荷及动载系数更大,来压步距相对较短,矿压显现强烈,工作面处于初采、末采、过上覆集中煤柱、空巷等特殊区域时,矿压显现更加强烈,顶板灾害频繁发生。液压支架载荷与工作面采高呈近似指数方式上升,与埋深及承载比呈类似抛物线关系;当埋深为160250m时支架载荷达到峰值。浅埋超大采高特殊的矿压规律表明,覆岩结构有其特殊性。(2)浅埋超大采高工作面覆岩具有整体剪切周期性破断特征,破断块体相互夹持并形成“切落体”结构,切落角和块体挤压力对该结构稳定性影响较大,当切落角大于64°或者块体挤压力小于2.62MPa时即有可能产生滑落失稳。神东矿区属于中硬岩层,覆岩切落角较大,易于产生滑移运动并引发整体结构滑落失稳,该地区矿压显现强烈、顶板事故多发的根源。(3)基于“切落体”结构研究提出液压支架载荷估算公式,计算得到12401工作面液压支架合理载荷为25721kN,与按传统方法8倍采高计算结果对比,基于“切落体”结构模型的计算结果与现场实测结果更为接近。(4)应用“切落体”结构模型分析了工作面过集中煤柱引发切顶压事故的机理,认为“覆岩近垂直切落”是引发压架事故的主要原因,提出了采取爆破措施预裂上覆集中煤柱和顶板时的钻孔仰角应不超过64°的设计原则;应用“切落体”结构模型分析了工作面过空巷引发切顶压架事故的机理,提出了等压开采技术应用条件及合理等压时机。(5)基于“切落体”结构模型研究得到了浅埋超大采高工作面液压支架时序增阻函数由3种函数构成:指数、对数和线性,开发了采煤循环内液压支架载荷实时回归预测模型。采用数据挖掘方法构建循环末阻力模板曲线,开发了循环末阻力实时匹配预测模型。以上湾煤矿12401工作面实测数据为例进行测试,初步实现了液压支架载荷、循环末阻力以及顶板来压步距的预测预报,预测精度86%以上。

田茂霖[8](2020)在《深厚工作面软弱顶板与煤壁偏压失稳机理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煤炭赋存条件普遍比较复杂,深埋软弱顶板与厚煤层共同赋存现象极其广泛,该条件下在工作面非均匀支承压力作用下极易发生随采随冒,煤壁大面积片帮,影响工作面安全生产。因此,很有必要对该类深部含软弱顶板厚煤层工作面(深厚工作面)应力分布规律、软弱顶板与煤壁偏压失稳机理与模式等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以赵庄煤矿深厚工作面为工程背景,综合运用现场调研、理论分析、室内试验、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等技术手段,统计分析了软弱顶板厚煤层工作面矿压显现特征,研究了煤壁前方支承压力分区演化规律,开展了等强度煤岩组合体力学特性与破坏模式试验,获得了支承压力分区偏压作用下工作面煤壁变形规律及片帮失稳模式,探讨了软弱顶板冒落与煤壁片帮相互作用机理,建立了煤壁偏心受压柱失稳力学模型与煤壁偏心受压柱剪切破坏力学模型,揭示了煤壁片帮失稳机理,提出了深部含软弱顶板厚煤层工作面煤壁失稳评价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基于支承压力非均匀分布特点与软弱破碎顶板特性,引入了偏压系数与偏压变化率,细化支承压力区为偏压Ⅰ、Ⅱ、Ⅲ区,确定了软弱破碎顶板初次来压步距与周期来压步距,此后,基于弹性地基梁理论与极限平衡理论,给出了煤壁弹性变形阶段与弹塑性变形阶段偏压区应力分布函数及分布范围,分析了因素的影响规律及敏感性,揭示了回采过程中支承压力偏压区应力及范围演化规律。(2)采用水泥、石膏及石英砂等研制了煤、岩等强度材料,制作了不同岩煤高度比、预压岩样的等强度煤岩组合体,开展了不同加载速率、预压压力条件下单轴压缩试验,分析了组合体力学特性、变形特性及声发射演化规律,揭示了组合体的耦合破坏模式。(3)自主设计研发了工作面煤岩体开采卸荷试验系统,研究了分区偏压作用下工作面煤岩体与煤壁变形破坏演化规律,获得了煤壁片帮模式,对比分析了加载前后模型试样纵波波速演化规律,引入了试样完整性系数,反映了试样内部损伤状态,进而揭示了工作面煤岩体及煤壁动态变形过程及影响机制。(4)基于软弱顶板变形破坏特点,探讨了软弱顶板冒落-煤壁片帮相互作用规律,揭示了软弱顶板冒落与煤壁片帮相互作用机理;此后,基于煤壁前方分区偏压受力特点,构建了煤壁偏心受压柱模型,引入了“煤柱”长细比,建立了煤壁偏心受压柱失稳力学模型(失稳破坏型)与煤壁偏心受压柱剪切破坏力学模型(材料破坏型),给出了两种煤壁破坏模型的失稳破坏的判据,揭示了煤壁片帮失稳的机理;提出了煤壁片帮系数,结合数值方法,分析了因素敏感性,基于权重分析与模糊综合评价,建立了深厚工作面煤壁片帮失稳评价方法,评估了赵庄煤矿1307工作面煤壁片帮失稳风险等级,其综合评分为0.566,属于E级高风险,煤壁失稳,评价结果与工程实际相符,获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论文有图118幅,表45个,参考文献206篇。

曹启龙[9](2020)在《边界煤柱侧厚煤层大断面煤巷变形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厚煤层留顶煤巷道围岩稳定是一类维护相对特殊的问题,制约矿井安全生产。以鲍店煤矿7302辅运巷道为研究对象,沿底掘进留近5m顶煤;巷道处于两侧非对称状态,分别为实体煤和40m边界大煤柱。顶板以深2m范围内煤体裂隙发育,同时顶煤较深处出现离层;边界煤柱侧高帮矿压显现较实体煤侧破碎严重。通过前期现场调研和实验室试验测定煤岩试件物理力学参数,结合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提出高效长锚固大间排距控制技术,并在工业性试验中成功实践。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建立了力学离层计算模型,研究7302辅运巷道顶煤离层机理,利用力的叠加原理计算各分层总挠度,判断各层挠度差值确定层间是否发生离层现象;创新利用Matlab软件分析在相同开挖条件下巷道不同跨高比对顶煤稳定性的影响,巷道顶煤浅部垂直应力呈“M”形分布,得出跨高比在低于1.33时易维护,反之较难维护;采用Matlab模拟巷道开挖后在大边界煤柱的影响下,结果显示煤柱侧垂直应力水平高于实体煤侧。(2)FLAC3D模拟结果显示,在边界煤柱内应力分布状态主要由巷道开挖和采空区两个主要因素决定;在不同顶煤厚度下,沿模型X方向应力分布趋势大致相同,细微区别仅限于垂直应力峰值大小及位置;无论哪种顶煤条件,在03m层位内顶板下沉量均较大,46m层位内顶板下沉量较小,表现出3m是关键层位,在3m层位之上的煤体物理性质同岩体相似。(3)高效长锚固大间排距控制技术较矿原支护在发挥单根锚杆效能方面优势更加明显。模拟结果显示3.0m锚杆支护分案较2.4m锚杆支护方案在顶板浅层应力水平高出0.5MPa,护表能力提升;在顶板表面下沉来看,3.0m锚杆和2.4m锚杆方案较无支护下顶板下沉缓和比分别为34.2%和23.8%,长锚杆维护效果良好。(4)在工业性试验中,3.0m大锚杆支护试验段顶板较原支护段内顶板表面完整,在掘进和回采期间顶煤内部未发现明显离层,顶煤煤体内生裂隙较少且集中在浅表内,相对原支护方案段煤体完整性良好;在回采期间,大锚杆支护段顶板最终下沉量约为40mm50mm,原支护段顶板最终下沉量约为100mm150mm,顶板下沉量明显缓和。该论文有图61幅,表9个,参考文献98篇。

赵新元[10](2020)在《矸石固体密实充填矿压时空演化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矸石固体充填技术是一项重要的绿色开采技术,它主要是将矸石做为骨料并配以其他辅料混合充填入采空区,控制矿压显现和覆岩运移程度,实现安全绿色置换煤炭的目的。然而矸石充填工程实践中存在充填体密实率不高、矿压时空显现机理认识不足而导致的矿压控制效果不佳等问题制约了矸石固体充填开采技术的长期广泛应用。因此,为了深入认识充填体与覆岩耦合作用和矿压显现的时空特性,提高矸石固体的密实性和充填率,本文以矸石固体密实充填为背景,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相似材料模拟和实验室试验等方法,对密实充填矿压显现和覆岩运移时空演化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获得以下主要成果:(1)分析了充填开采覆岩结构和变形特征,推导了密实充填连续曲形梁的变形曲率与充实率等参数的关系式,建立了密实充填体与覆岩时空耦合作用分区模型,对密实充填矿压时空演化模型进行力学分析,最终确定了密实充填顶板下沉挠度与充填体强度之间的时空量化关系。(2)利用自主设计模拟试验台研究了矸石散体的推实特性,通过压实试验获得了密实充填矸石的最佳级配为泰伯系数n=0.4粒径级配,并以此为骨料掺入粉煤灰、水泥等辅料,研究了矸石固体的力学时效特性。(3)建立密实充填相似材料模型,研究了开挖充填过程中的覆岩活动、变形,矿压显现和充填体受力的变化规律,发现矿压显现和覆岩运移规律表现出一定的时空特性。(4)在充填材料力学特性研究基础上,利用数值模拟软件,分析了不同充填率和充填体强度下的覆岩应力和位移时空变化规律。(5)以邢台矿矸石固体密实充填工程实践为案例,对充填开采过程中的支架支护阻力、巷道顶板离层、地表沉降等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分析了密实充填矿压显现和覆岩运移规律的时空特性,研究结论最终得到验证。

二、复杂应力条件下矿压显现研究及围岩控制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复杂应力条件下矿压显现研究及围岩控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浅埋煤层区段煤柱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浅埋煤层顶板移动变形规律研究现状
        1.2.2 浅埋煤层区段煤柱留设研究现状
        1.2.3 浅埋煤层回采巷道锚杆支护参数设计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1.3.1 主要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浅埋煤层综放开采巷道矿压显现规律分析
    2.1 工程背景
    2.2 浅埋煤层综放开采巷道矿压显现规律
        2.2.1 测站布置及观测方法简述
        2.2.2 一次采动影响下矿压监测结果分析
        2.2.3 二次采动影响下矿压监测结果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浅埋煤层区段煤柱合理留设尺寸理论分析
    3.1 岩石力学试验测试
        3.1.1 试验方案
        3.1.2 试验结果分析
    3.2 基于极限平衡理论的煤柱合理尺寸计算
        3.2.1 煤柱内应力极限平衡区理论计算
        3.2.2 合理煤柱宽度的理论分析
    3.3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煤柱合理尺寸预测
        3.3.1 BP神经网络预测原理及预测模型建立
        3.3.2 运算方案
        3.3.3 运算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浅埋煤层区段煤柱合理留设尺寸数值模拟研究
    4.1 不同煤柱尺寸的数值模拟试验研究
        4.1.1 模型建立及岩石力学参数选取
        4.1.2 模拟方案
        4.1.3 模拟结果分析
    4.2 区段煤柱合理留设尺寸效果评价
    4.3 本章小结
5 浅埋煤层围岩控制技术研究
    5.1 306 工作面运输巷支护参数理论计算
        5.1.1 306 工作面运输巷理论半径确定
        5.1.2 采动影响系数K1
        5.1.3 煤岩物理力学参数修正系数K2
        5.1.4 应力极限平衡区宽度
        5.1.5 锚杆支护参数
    5.2 306 工作面运输巷支护方案确定
        5.2.1 306 工作面运输巷巷道支护方案对比分析
        5.2.2 运输巷最终支护方案
    5.3 306 工作面辅运巷支护参数理论计算
        5.3.1 306 工作面辅运巷理论半径确定
        5.3.2 应力极限平衡区宽度
        5.3.3 锚杆支护参数
        5.3.4 锚索支护参数
        5.3.5 锚杆预紧力计算分析
        5.3.6 锚索预紧力计算分析
    5.4 306 工作面辅运巷支护方案确定
    5.5 本章小结
6 双山煤矿煤柱优化及配套支护效果评价
    6.1 测站布置
    6.2 监测结果分析
        6.2.1 巷道表面位移
        6.2.2 巷道深部位移
        6.2.3 锚杆轴力
        6.2.4 锚索轴力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2)三交河煤矿近距离煤层回采巷道布置方式及围岩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三交河矿近距离煤层地质概况与地质力学分析
    2.1 井田概况
    2.2 井田地质特征
    2.3 三交河矿2~(-2)煤层2-2-601工作面概况
    2.4 煤岩体力学性质试验试验方法及方案
    2.5 巷道围岩力学特性及地应力监测
    2.6 小节
3 近距煤层下层煤底板活动规律研究
    3.1 近距离煤层开采应力分布规律及底板应力特征研究
    3.2 近距离煤层采掘过程底板破坏规律研究
    3.3 小节
4 近距离煤层下层煤回采巷道合理布置方式研究
    4.1 下层煤回采巷道合理位置分析
    4.2 下层煤回采巷道布置方式分析
    4.3 下层煤回采巷道合理位置数值模拟研究
    4.4 小节
5 三交河煤矿近距煤层回采巷道支护设计研究
    5.1 近距离煤层回采巷道支护原则
    5.2 2~(-2)近距离煤层现场调研及矿压分析
    5.3 三交河煤矿回采巷道支护设计
    5.4 2~(-2)近距离煤层回采巷道矿压观测
    5.5 2~(-2)-601近距离煤层回采面矿压分析
    5.6 小节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石岩沟煤矿浅埋煤层近短壁工作面强制放顶矿压显现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短壁或近短壁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研究现状
        1.2.2 浅埋煤层正常开采矿压显现规律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浅埋煤层强制放顶矿压显现规律研究现状
        1.2.4 采煤工作面支架支护阻力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浅埋煤层近短壁工作面顶板破断特征分析
    2.1 矿井概况
        2.1.1 井田地层与地质构造
        2.1.2 可采煤层特征
        2.1.3 含(隔)水层特征
    2.2 矿井开采技术条件
        2.2.1 试验工作面布置特征
        2.2.2 试验工作面基本顶岩层确定
    2.3 试验工作面顶板破断特征研究
        2.3.1 基本顶板破断结构模型构建
        2.3.2 上覆岩层载荷作用下基本顶受力分析
        2.3.3 基本顶板破断判据确定
    2.4 正常开采基本顶初次破断特征
        2.4.1 正常开采基本顶初次破断极限跨距确定
        2.4.2 正常开采工作面长度与基本顶初次破断的极限跨距对应关系
    2.5 工作面强制放顶基本顶初次破断极限跨距确定
        2.5.1 强制放顶基本顶初次破断极限跨距确定
        2.5.2 强制放顶基本顶极限跨距变化规律
    2.6 基本顶周期来压步距确定
    2.7 小结
3 正常开采与强制放顶的矿压显现物理相似模拟对比研究
    3.1 物理相似模拟模型建立与监测设计
        3.1.1 实验目的
        3.1.2 实验模型建立
        3.1.3 支架支护强度监测设计
    3.2 正常开采与强制放顶工作面来压步距及矿压显现强度对比分析
        3.2.1 正常开采状态
        3.2.2 强制放顶状态
        3.2.3 对比分析
    3.3 支架合理支护强度与工作阻力模拟测试
    3.4 小结
4 浅埋近短壁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4.1 模型的建立
        4.1.1 数值计算模型构建
        4.1.2 测线布置
    4.2 数值模拟计算分析
        4.2.1 工作面正常开采模拟分析
        4.2.2 工作面强制放顶“7m”模拟分析
    4.3 超前支承压力分布规律对比分析
    4.4 小结
5 现场矿压监测
    5.1 试验工作面概况及支架技术参数
    5.2 现场矿压监测设计
    5.3 矿压监测主要结果
        5.3.1 工作面上、中、下部测站实测支架载荷及来压显现状况
        5.3.2 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监测
    5.4 小结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谷壑地形浅埋煤层覆岩运动及导水裂缝带发育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谷壑地形浅埋煤层开采技术特征
    2.1 井田地质特征
    2.2 工作面开采技术条件
    2.3 采煤工艺与装备
    2.4 本章小结
3 谷壑地形浅埋煤层开采覆岩运动理论分析
    3.1 谷壑地形工作面覆岩结构分析
    3.2 关键层受谷峰坡段影响的附加应力计算
    3.3 顶板来压步距分析
    3.4 谷壑地形开采覆岩裂隙演化理论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谷壑地形浅埋煤层覆岩运动模拟分析
    4.1 模型建立
    4.2 覆岩运动规律模拟分析
    4.3 覆岩位移规律模拟分析
    4.4 覆岩应力规律模拟分析
    4.5 覆岩裂隙演化模拟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3302面矿压规律观测研究
    5.1 矿压观测区布置
    5.2 工作面支架实测数据分析
    5.3 工作面矿压规律倾向性分析
    5.4 工作面液压支架适应性分析
    5.5 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分布规律分析
    5.6 工作面侧向煤体支承压力分布规律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覆岩导水裂缝带高度实测分析
    6.1 覆岩导水裂缝带高度探测方法
    6.2 覆岩导水裂缝带高度现场实测方案
    6.3 覆岩导水裂缝带高度实测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主要结论及下一步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下一步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充填开采弱化矿压显现规律及工程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工程概况
2 充填开采弱化矿压显现内涵分析
    2.1 充填采煤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调研
    2.2 充填开采弱化矿压显现概念与临界
    2.3 充填开采弱化矿压显现影响因素
    2.4 充填开采弱化矿压显现力学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全采全充采场弱化矿压显现规律及定量表征
    3.1 充填开采数值模拟方案设计
    3.2 充填开采应力场演化规律
    3.3 充填开采位移场演化规律
    3.4 充填开采弱化矿压显现定量表征
    3.5 本章小结
4 其他典型充填采场弱化矿压显现规律及控制
    4.1 全采局充采场弱化矿压显现规律
    4.2 局采全充采场弱化矿压显现规律
    4.3 局采局充采场弱化矿压显现规律
    4.4 典型充填采场弱化矿压显现主控因素分析
    4.5 充填采场弱化矿压显现控制策略
    4.6 本章小结
5 唐山矿充填采场弱化矿压显现规律实测分析
    5.1 T_3292工作面布置
    5.2 工作面设备与工艺
    5.3 矿压显现弱化实测分析
    5.4 唐山矿后续充填开采矿压控制建议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多次扰动影响条件下软岩巷道围岩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扰动影响条件下巷道支护理论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技术路线
2 3110工作面回风顺槽支护设计思路
    2.1 生产地质条件概述
    2.2 原支护巷道变形破坏情况
    2.3 3110工作面回风顺槽支护设计思路
    2.4 本章小结
3 多次扰动条件下巷道围岩破坏机理分析
    3.1 FLAC-3D数值模型构建
    3.2 多次扰动影响条件下围岩应力分布规律
    3.3 多次扰动条件下围岩变形规律
    3.4 巷道围岩变形破坏原因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多次扰动影响条件下软岩巷道稳定控制技术
    4.1 预紧力影响研究
    4.2 高强让压锚杆支护作用研究
    4.3 支护参数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支护效果分析
    5.1 围岩钻孔窥视观测
    5.2 多次扰动影响期间巷道矿压观测
    5.3 经济效益对比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7)浅埋煤层超大采高覆岩“切落体”结构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国外覆岩结构研究现状
        1.2.2 国内浅埋煤层开采现状
        1.2.3 国内普通埋深采场覆岩结构理论
        1.2.4 国内浅埋采场覆岩结构理论
        1.2.5 矿压预测及顶板灾害防治
    1.3 6m以上浅埋综采工作面岩层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浅埋超大采高工作面矿压规律及影响因素
    2.1 大柳塔矿7m超大采高工作面
        2.1.1 工作面概况
        2.1.2 初采来压期间矿压显现规律
        2.1.3 正常开采期间矿压显现规律
        2.1.4 末采期间矿压显现规律
    2.2 补连塔矿8m超大采高工作面
        2.2.1 工作面概况
        2.2.2 初采期间矿压显现规律
        2.2.3 正常开采期间矿压显现规律
        2.2.4 末采期间矿压显现规律
    2.3 上湾煤矿8.8m超大采高工作面
        2.3.1 12401工作面概况
        2.3.2 初采期间矿压显现规律
        2.3.3 正常回采期间矿压显现规律
        2.3.4 支架适应性评价
    2.4 特殊条件下浅埋工作面矿压规律
        2.4.1 工作面过上覆集中煤柱矿压显现
        2.4.2 工作面过地表沟谷矿压显现规律
        2.4.3 工作面过空巷矿压显现规律
    2.5 浅埋超大采高工作面矿压特征及影响因素实测研究
        2.5.1 浅埋超大采高工作面矿压特征分析
        2.5.2 工作面宽度对工作面矿压的影响
        2.5.3 采高对工作面矿压的影响
        2.5.4 埋深对工作面矿压的影响
    2.6 浅埋工作面矿压显现影响因素数值模拟研究
        2.6.1 数值模拟模型建立
        2.6.2 推进速度对工作面矿压的影响
        2.6.3 承载比对工作面矿压的影响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浅埋超大采高工作面覆岩运动规律研究
    3.1 覆岩运动规律实测研究
        3.1.1 测点布置
        3.1.2 覆岩运动规律分析
        3.1.3 地表沉陷规律分析
    3.2 覆岩结构及运动规律相似模拟研究
        3.2.1 实验材料及参数
        3.2.2 相似模型的制作和开挖
        3.2.3 模拟数据分析
    3.3 覆岩结构运动与支架载荷时空对应关系数值模拟研究
        3.4.1 亚关键层初次破断与支架载荷对应关系
        3.4.2 亚关键层周期性运动与支架载荷对应关系
        3.4.3 主关键层初次破断与支架载荷对应关系
        3.4.4 工作面充分采动时覆岩运动与支架载荷对应关系
        3.4.5 主关键层周期运动与支架载荷对应关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浅埋超大采高工作面覆岩“切落体”结构
    4.1 “切落体”结构的提出
    4.2 “切落体”结构稳定性分析
    4.3 “切落体”结构的应用
        4.3.1 液压支架合理载荷估算
        4.3.2 在工作面过集中煤柱引发切顶压架事故防治中的应用
        4.3.3 在工作面过空巷引发切顶压架事故防治中的应用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切落体”结构的矿压双周期实时预测模型
    5.1 采煤循环周期内液压支架载荷回归预测模型
        5.1.1 基于“切落体”结构的支架与围岩相互作用关系
        5.1.2 液压支架载荷实测分析
        5.1.3 液压支架载荷实时回归预测模型
    5.2 顶板运动周期内循环末阻力实时匹配预测模型
        5.2.1 循环末阻力周期性变化曲线聚类分析
        5.2.2 模板曲线构建及匹配预测
    5.3 浅埋工作面矿压双周期实时预测模型应用
        5.3.1 液压支架载荷实时预测模型应用
        5.3.2 循环末阻力实时预测模型应用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8)深厚工作面软弱顶板与煤壁偏压失稳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不足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深厚工作面矿压显现及支承压力演化特征
    2.1 赵庄煤矿概况
    2.2 深厚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观测及分析
    2.3 深厚工作面支承压力偏压分区理论研究
    2.4 工作面支承压力偏压分布规律研究
    2.5 本章小结
3 等强度煤岩组合体力学特性及耦合破坏模式试验研究
    3.1 煤、岩等强度材料研制
    3.2 等强度煤岩组合体试验概况
    3.3 等强度煤岩组合体试验结果
    3.4 本章小结
4 工作面煤岩体及煤壁动态变形破坏过程与影响机制
    4.1 模型试验相似原理及相似材料选定
    4.2 模型试验研究规划
    4.3 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深厚工作面煤壁偏压失稳机理及失稳评价方法研究
    5.1 深厚工作面软弱顶板冒落与煤壁片帮机理分析
    5.2 煤壁片帮数值模拟研究
    5.3 深厚工作面煤壁失稳评价方法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9)边界煤柱侧厚煤层大断面煤巷变形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巷道工程调研及煤岩力学测试
    2.1 巷道工程地质
    2.2 7302辅运巷道前期调研情况
    2.3 煤岩样力学参数测试
    2.4 本章小结
3 边界煤柱侧厚煤层大断面煤巷顶板稳定机理研究
    3.1 厚顶煤离层机理分析
    3.2 巷道不同跨高比对顶板稳定性分析
    3.3 边界煤柱内侧向支承压力分布
    3.4 本章小结
4 边界煤柱侧厚煤层大断面围岩控制技术
    4.1 边界煤柱下厚煤层大断面围岩变形机理
    4.2 高效长锚固锚杆控制技术
    4.3 本章小结
5 工业性试验
    5.1 支护方案
    5.2 矿压监测
    5.3 本章小节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矸石固体密实充填矿压时空演化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充填开采技术应用现状
        1.2.2 矸石充填材料力学性质研究现状
        1.2.3 充填开采矿压控制理论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密实充填矿压时空演化理论分析
    2.1 充填开采覆岩结构和变形特征
        2.1.1 充填开采覆岩结构特征
        2.1.2 密实充填覆岩变形特征
    2.2 密实充填体与覆岩时空耦合作用
    2.3 密实充填矿压时空演化模型力学分析
    2.4 小结
第3章 密实充填材料力学特性研究
    3.1 密实充填材料选取
    3.2 矸石散体推实特性研究
        3.2.1 试验台设计
        3.2.2 试验方案及过程
        3.2.3 试验结果分析
    3.3 最佳级配矸石压实特性
        3.3.1 试验设计
        3.3.2 试验结果分析
    3.4 矸石+粉煤灰充填材料力学时效特性
        3.4.1 试验方案及过程
        3.4.2 力学时效特性分析
    3.5 矸石+粉煤灰+水泥充填材料力学时效特性
        3.5.1 试验方案及过程
        3.5.2 力学时效特性分析
    3.6 小结
第4章 密实充填覆岩运移与矿压显现时空演化物理模拟
    4.1 相似模型设计
    4.2 充填体相似材料合理选取
    4.3 相似模型建立
        4.3.1 模型铺设
        4.3.2 测点布置
        4.3.3 开挖充填方案
    4.4 密实充填覆岩运移时空演化规律分析
        4.4.1 密实充填上覆岩层活动特征
        4.4.2 密实充填覆岩运移规律分析
    4.5 密实充填应力显现时空演化规律分析
        4.5.1 顶板应力显现规律分析
        4.5.2 充填体应力规律分析
    4.6 小结
第5章 不同充填率和充填体强度的矿压时空规律研究
    5.1 数值模型建立
    5.2 数值模拟计算方案
    5.3 不同充填率矿压显现和覆岩运移时空规律
        5.3.1 不同充填率矿压显现规律
        5.3.2 不同充填率覆岩运移规律
        5.3.3 顶板监测结果分析
    5.4 不同充填体强度矿压显现和覆岩运移时空规律
        5.4.1 不同充填体强度矿压显现规律
        5.4.2 不同充填体强度覆岩运移规律
        5.4.3 顶板监测结果分析
    5.5 小结
第6章 工程实例分析
    6.1 工作面概况
        6.1.1 井上下地质条件
        6.1.2 充填工艺流程
        6.1.3 充填体注浆补强
    6.2 监测结果与分析
        6.2.1 支架支护阻力分析
        6.2.2 超前支柱工作阻力分析
        6.2.3 顶板离层分析
    6.3 工程应用评价
    6.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复杂应力条件下矿压显现研究及围岩控制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浅埋煤层区段煤柱优化设计研究[D]. 石新禹.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2)
  • [2]三交河煤矿近距离煤层回采巷道布置方式及围岩控制技术研究[D]. 赵万亮.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 [3]石岩沟煤矿浅埋煤层近短壁工作面强制放顶矿压显现规律研究[D]. 陶叶青.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4]谷壑地形浅埋煤层覆岩运动及导水裂缝带发育规律研究[D]. 瞿衡哲.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5]充填开采弱化矿压显现规律及工程实践[D]. 夏康祺.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 [6]多次扰动影响条件下软岩巷道围岩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D]. 杨绪东.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7]浅埋煤层超大采高覆岩“切落体”结构研究及应用[D]. 尹希文.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2020(08)
  • [8]深厚工作面软弱顶板与煤壁偏压失稳机理研究[D]. 田茂霖.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9]边界煤柱侧厚煤层大断面煤巷变形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D]. 曹启龙.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10]矸石固体密实充填矿压时空演化规律研究[D]. 赵新元.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复杂应力条件下岩石压力表现及围岩控制设计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