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分析

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分析

论文摘要

研究目的:对145例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患者进行系统的回顾分析,探讨其性别、年龄特点,并观察射频消融术治疗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及有效靶点的形态学特征,探讨三维电解剖标测与常规电生理标测指导下对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导管射频消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旨在为进一步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复发率提供线索。病例选择和方法:1999年12月至2009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行导管射频消融的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共145例(男55例,女90例),其中在三维电解剖标测(CARTO)指导下,利用冷盐水灌注消融导管治疗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患者54例(男20例,女34例);在常规电生理标测指导下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患者91例(男35例,女56例)。治疗终点为室性心律失常消失,不能被心室电刺激和静滴盐酸异丙肾上腺素诱发,分析有效消融靶点的形态学特点,术后1天复查动态心电图并电话随访观察疗效,比较两组的靶点标测时间、消融时间、X光曝光时间以及对手术成功率、复发率的影响。结果:(一)在145例患者中,女性90例(62.1%),男性55例(37.9%)女性/男性比为1.63,出现症状的年龄女性为(41.2±12.7)岁,男性为(37.6±15.0)岁(P<0.05)。117例起源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28例起源于右室流出道游离壁,即刻成功136例,成功率为93.8%,间隔部起源的患者成功111例(94.8%),游离壁起源的患者成功25例(89.3%)。随访23.8±6.7月,共有9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6.62%。1例术中出现急性心包压塞,余者均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二)共9例患者手术不成功,通过分析体表心电图发现胸前导联R波的移行导联≥V3导联时手术成功率(97.5%)较高,<V3导联时成功率(73.9%)较低(p<0.05);靶点局部激动提前为24.5±4.6 ms,明显晚于消融成功患者(32.1±7.5 ms),P<0.05;靶点起搏与自发心律失常体表心电图QRS波形的符合数(10.5±0.73)小于消融成功患者(11.1±1.4),p<0.05。(三)9例复发患者再次行射频消融术的靶点局部激动(34.0±7.6 ms)明显早于第一次射频消融术(30.4±8.5 ms)(P<0.05);靶点起搏与自发心律失常体表心电图QRS波形的符合数(11.8±0.45)大于第一次射频消融术(11.1±0.78)(P<0.05);复发患者第一次手术在最早激动点处单极标测r波的出现比例大于第二次手术(p<0.05),再次手术均成功。(四)CARTO组靶点位于RVOT间隔侧43例,游离壁11例。靶点局部激动提前30.9±7.9 ms,靶点起搏与自发心律失常体表心电图QRS波形的符合数为11.2±1.5,成功率96.2%(52/54)CARTO组随访11.3±7月,无复发病例。常规方法组靶点位于间隔74例,游离壁17例。靶点局部激动提前32.9±7.4ms,起搏心电图符合数11±1.8,成功率92.3%(84/91)。常规方法组随访35.4±9.8月,有9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10.71%。两种标测消融方法的复发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电生理标测组比较,CARTO标测组的靶点标测时间、消融时间、X光曝光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结论: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女性患者较男性患者多见,女性患者出现临床症状的平均年龄较大。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是安全、有效、可行的方法。CARTO指导利用冷盐水灌注消融导管治疗源自右心室流出道的室性心律失常,能减少X光曝光时间,缩短手术时间,且复发率明显低于常规方法。通过术前分析心电图有助于选择适合的患者作为消融对象,以降低失败风险,提高成功率。

论文目录

  •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