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S-3a以来雷州半岛北部气候环境变化的泥炭记录

MIS-3a以来雷州半岛北部气候环境变化的泥炭记录

论文摘要

以我国热带和亚热带交界处雷州半岛北部的遂溪县下录泥炭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泥炭沉积物的腐殖化度、有机质含量、烧失量、磁化率等各种气候代用指标的分析,探讨了雷州半岛地区35000aB.P.以来的气候变化特点。分析表明:雷州半岛地区自MIS-3a来主要分为3个阶段:(1) 35000~26000aB.P.的气候特征以温暖湿润为主,前期相对温暖湿润,后期相对温凉湿润,逐渐向MIS-2过渡;(2) 26000~10000aB.P.以凉干为特点,此段又可以细分三个亚段,26000~21000aB.P.气候干冷,前期较冷,后期波动上升;21000~15000aB.P.气候逐渐趋于稳定,但是气候是相对干冷,是末次盛冰期(LGM)体现;15000~10000aB.P.为冰消期阶段,气温逐渐回暖;(3) 10000~7500aB.P.应是末次冰期向全新世早期转变,气候由冷转暖湿,然后再变冷干,对全球8.2kaB.P.冷干事件都有响应。利用红色噪声分析方法(Redfit)揭示出下录泥炭剖面存在1439a、760a、702a、651a、和520a的显著周期,其中760a和702周期可能是太阳活动第6级周期体现;1439a周期与大洋热盐环流推动约15000a的D—O循环周期相似,推断太阳辐射变化和大洋热盐循环活动可能是雷州半岛地区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雷州半岛地区35000aB.P.以来几次气候冷暖波动,都可以与高分辨率的格陵兰GRIP、GISP2记录、北大西洋VM23-18沉积的赤铁矿颗粒含量变化曲线中的H1—H4等冰筏事件和D-O循环的1—6的暖阶具有较好的可比性,而且还发现下录泥炭气候指标变化和南京汤山葫芦洞石笋的δ18O变化曲线具有相同变化趋势,充分体现了下录泥炭沉积记录的气候与环境演化具有广泛的区域一致性,进一步证实气候变化具有全球性。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发展状况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泥炭的形成气候条件与中国泥炭的分布
  • 第一节 泥炭形成的气候特点
  • 第二节 中国泥炭的分布
  • 第三章 研究区域的地理概况
  • 第四章 雷州半岛地区泥炭的古气候指标及其环境意义
  • 第一节 年代学指标分析
  • 第二节 环境地球代用指标记录意义
  • 第五章 雷州半岛地区泥炭沉积3500aB.P.以来的气候互不干涉演变及对比
  • 第一节 35000a B.P.以来的气候环境演变
  • 第二节 气候指标的周期分析与Heinrich事件和D-O循环表现
  • 第六章 雷州半岛地区气候变化机制的探讨
  •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 References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研究成果
  • 泥炭沉积图片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MIS-3a以来雷州半岛北部气候环境变化的泥炭记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