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肾损害的临床和病理研究

2型糖尿病肾损害的临床和病理研究

论文摘要

背景2007年《K/DOQI糖尿病及慢性肾脏病临床实践指南》提出了“糖尿病肾脏疾病(DKD)”和“糖尿病肾小球病(DG)”的新概念拟取代“糖尿病肾病(DN)”,大量临床实践证实,2型糖尿病伴慢性肾脏疾病(CKD)的临床和病理表现具有很大的异质性,而目前对这类患者临床和病理诊断分类方法的观点仍不统一。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肾损害的类型及临床与病理表现的差异,并寻找对肾损害病理类型有较高预测价值的临床指标。方法入选标准:2001年1月至2007年12月期间于北京协和医院住院接受肾活检且临床和病理资料保存完整的伴显性白蛋白尿的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不同的病理特点分为:典型糖尿病肾小球病组(DG,n=29),不典型糖尿病相关肾病组(ADRD,n=20),非糖尿病肾病组(NDRD,n=93),典型糖尿病肾小球病合并非糖尿病肾病组(DG+NDRD,n=13)。比较各组病例的病理学特点和临床表现,并评价临床指标对病理诊断的预测价值。结果(1)2型糖尿病伴CKD患者中DG占18.7%,NDRD占60%,DG+NDRD占8.4%,还有部分病理表现不典型的ADRD占12.9%。(2)与ADRD组和NDRD组相比,DG组的糖尿病病程较长,空腹血糖较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生率高,收缩压和平均动脉压较高,尿蛋白定量较多,GFR下降更明显。与DG组相比,ADRD组年龄较小,BMI和肥胖比例较高,肾小球性镜下血尿、水肿、大量蛋白尿、肾病综合征和贫血的发生率较低。与DG组相比,NDRD组大量蛋白尿和贫血比例较低,可见肉眼血尿和急性肾功能下降。(3)DG组和ADRD组组内GFR只与肾小球球性硬化率独立相关,DG组内蛋白尿水平只与肾小球系膜区体密度独立相关,而ADRD组内蛋白尿水平与病理表现无显著相关。(4)在预测DG的临床指标中,敏感性较高的为DR(82.8%),而特异性较高的有DR(89.2%)、增值期DR(100.0%)和糖尿病病程超过5年(77.9%);在预测NDRD的临床指标中,敏感性都较低,而特异性较高的有肉眼血尿(100.0%)、急性肾功能下降(100.0%)、自身免疫性疾病证据(85.7%)和尿蛋白定量≥3.5g╱24h而eGFR≥60ml/min(89.6%)。结论(1)2型糖尿病伴CKD患者中,除了DG,NDRD也较常见,少数表现为DG合并NDRD,还可表现为肾损害不典型的ADRD。(3)ADRD与DG是两种有显著差异的2型糖尿病肾损害病理表现。(4)DR和糖尿病病程超过5年对DG的预测价值较高;肉眼血尿、急性肾功能下降、自身免疫性疾病证据和尿蛋白定量≥3.5g/24h而eGFR≥60ml/min对NDRD的预测价值较高。

论文目录

  • 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对象及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2型糖尿病肾损害的临床和病理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