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日本大正时代为背景的郭沫若文学论考

以日本大正时代为背景的郭沫若文学论考

论文摘要

在留日10年间,郭沫若形成了他的早期文学观,在异文化的风土中成为一名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的文学巨匠——《女神》在五四新文学界奠定了地位。他早年和鲁迅一样由拯救国民于“体”到拯救国民于“心”弃医从文转变。他的思想内涵广泛涉及到来自西方的近代思想,大正时代的日本文化等。其中,日本和歌、俳句及自我小说等对他产生深深的影响。他又曾娶日本人为妻并养育五子,与日本有了不解之缘。 虽然有一些人在感情上至今仍不能原谅郭沫若在1937年夏抛弃日本妻儿逃离日本返回中国后与于立群另组家庭一事,而且不能理解文革初期他对自己所做的违心自我否定,但是他不屈的追求文学的精神值得我们尊重,他在某种意义和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二十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的文学群体存在。研究郭沫若文学是具有深远意义和价值的。 郭沫若留日10年,除了他本人自传性记述外,有事实考证性的论文并不太多,这种研究上的“重证据少论说”的空白与郭沫若这样一位文学大家的身份不太相配,关于这一课题对研究者们来说是存在一定困难,但是对此进行追踪郭沫若文学足迹是有一定价值的。从日本大正时代文化关系的视角对他的文学形成经纬进行考察又能有一些新的发现。 本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郭沫若早期诗学受西方文艺的启迪”。本章主要探讨郭沫若早期诗学的旧体诗创作方法构成了新诗的潜在因素。他是带着浓厚的中国古诗修养去接受外国文艺的。当时沉醉在五四精神中的郭沫若对中国社会的新生充满了希望,惠特曼提倡的思想解放、民主自由、浪漫主义、反抗旧传统的精神给他带来了启迪,被那种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所动荡,使郭沫若打破旧诗的束缚,写出自我思想解放的诗歌。尼采的重新估定一切价值、否定一切传统、提倡个人主义、自我意识使郭沫若得以借鉴和启蒙,因此在《女神》中呈现了力量扩张、自我表现、个性解放的呐喊。抒情独白、内在感情的表达真挚、想象丰富、崇尚自然与西方浪漫主义的结合,追求情感的“自然流露”,高扬浪漫主义精神。浪漫主义作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郭沫若早期诗学受西方文艺的启迪
  • 第一节 郭沫若东渡日本之初──早期诗学萌芽
  • 一、旧体诗与新体诗相依结伴
  • 二、惠特曼思想对早期诗学潜移默化
  • 三、日本流行“尼采热”与早期诗学观
  • 第二节 郭沫若早期诗学与西方浪漫主义文艺思潮
  • 第三节 郭沫若泛神论思想的形成经纬
  • 第二章 《女神》与日本文化的关连
  • 第一节 郭沫若早期诗作与福冈的地理环境关系
  • 第二节 《女神》与日本文化的关连
  • 一、郭沫若早期诗歌与日本神话
  • 二、郭沫若早期诗歌中的日本神道意象
  • 三、郭沫若早期诗歌与日本和歌、俳句
  • 第三节 郭沫若早期诗歌与九州风物纪游
  • 第三章 郭沫若早期文学与“安娜和五四新诗坛”
  • 第一节 早期诗歌与安娜的影响
  • 第二节 《女神》的主情、浪漫主义与五四新诗坛
  • 一、五四的白话新诗
  • 二、《女神》力倡主情主义、自我表现艺术
  • 三、《女神》的主旋律──浪漫主义
  • 第三节 郭沫若与安娜的悲欢离合对文学的影响
  • 第四章 郭沫若早期自叙小说论考
  • 第一节 早期自叙小说与日本私小说的借鉴
  • 第二节 早期小说的猎奇梦幻与虚构的写作特征
  • 第三节 早期小说的追求幻美、抒发不平的基本情调
  • 第五章 初期创造社与日本大正文学
  • 第一节 创造社结成与其同人像
  • 一、为兴办创造社激扬先鞭的张资平与郭沫若的友情和文学
  • 二、中日文化双重教养的郁达夫与佐藤春夫
  • 三、田汉与郭沫若从笔友步入文学同人堂
  • 四、陶晶孙与《Green》及其它
  • 五、郭沫若与创造社的黎明期
  • 第二节 初期创造社与日本自然主义文学
  • 第三节 初期创造社与日本唯美主义文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郭沫若在日本留学时代文学作品一览(1914~1924)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相关论文文献

    • [1].郭沫若作品[J]. 中国书法 2011(05)
    • [2].《郭沫若学刊》2019年总目录[J]. 郭沫若学刊 2019(04)
    • [3].郭沫若致曹联璞函[J]. 社会科学论坛 2020(01)
    • [4].郭沫若多篇作品入选统编本语文教材原因分析[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9(12)
    • [5].更正[J]. 郭沫若学刊 2020(01)
    • [6].一本多点透视郭沫若的新作——读《文化巨子郭沫若》有感[J]. 郭沫若学刊 2020(01)
    • [7].《郭沫若年谱》订补二则[J]. 郭沫若学刊 2020(01)
    • [8].从自叙传到自传:论1928年前后郭沫若的自传写作与自我建构[J]. 郭沫若学刊 2020(01)
    • [9].年轻一代研究郭沫若的意义和可能性——读刘奎《诗人革命家:抗战时期的郭沫若》[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20(05)
    • [10].郭沫若的文化价值取向[J]. 郭沫若学刊 2020(02)
    • [11].郭沫若为加拿大友人云达乐题词[J]. 郭沫若学刊 2019(01)
    • [12].郭沫若致郁文的信[J]. 郭沫若学刊 2019(01)
    • [13].郭沫若“抗战归国”再考察[J]. 鲁迅研究月刊 2019(06)
    • [14].郭沫若给旭东的题词[J]. 郭沫若学刊 2017(04)
    • [15].《郭沫若年谱长编》的编撰与出版[J]. 郭沫若学刊 2018(02)
    • [16].郭沫若佚文辑述[J]. 新文学史料 2018(03)
    • [17].从《文艺论集》到《文艺论集续集》看郭沫若文艺思想的流变[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2)
    • [18].郭沫若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学术研讨会综述[J].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17(03)
    • [19].关于收集、整理回忆郭沫若作品的几点想法[J]. 郭沫若学刊 2017(01)
    • [20].2016年《郭沫若学刊》总目录[J]. 郭沫若学刊 2017(01)
    • [21].对于父亲,郭沫若的表达似有“不恭”[J]. 博览群书 2017(06)
    • [22].对“非郭沫若”认识装置的反思[J].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17(05)
    • [23].郭沫若:从神话少年到史话英雄[J]. 四川戏剧 2017(09)
    • [24].郭沫若题沈叔羊《胜利图》[J]. 郭沫若学刊 2015(04)
    • [25].与郭沫若的谈话[J]. 郭沫若学刊 2016(01)
    • [26].郭沫若:进退失据的尴尬灵魂[J]. 粤海风 2016(02)
    • [27].基于创造状态的郭沫若评价模式转型论[J]. 郭沫若学刊 2016(03)
    • [28].给《郭沫若学刊》编辑部的信[J]. 郭沫若学刊 2014(04)
    • [29].朱自清与郭沫若[J]. 新文学史料 2015(01)
    • [30].郭沫若佚文三篇识读[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5(03)

    标签:;  ;  ;  ;  ;  ;  

    以日本大正时代为背景的郭沫若文学论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