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要重视农村教育改革发展

教育科研要重视农村教育改革发展

一、教育科研要关注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陈小燕[1](2021)在《农村初中教师闲暇生活研究 ——以S省Y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闲暇生活是教师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闲暇生活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师质量,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21世纪以来,“闲暇”的相关研究逐渐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随着国内研究的推进,部分学者将视线定格在“教师闲暇”的研究上,并有学者对“教师闲暇生活”进行研究和探索。研究教师的闲暇生活,不仅能探析教师闲暇生活的现状,促进闲暇和教师教育相关理论的发展,而且能为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提供参考,从而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本研究首先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闲暇生活的相关概念、基本理论及闲暇生活的价值进行了梳理,以此作为本研究的起点。其次,基于已有研究,确定闲暇时间、闲暇活动方式、闲暇态度、闲暇生活影响因素等四个调研维度,并根据调研维度设计了农村初中教师闲暇生活现状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再次,采用问卷、访谈等实证研究方法,对S省Y县五所农村初中学校教师的闲暇生活现状进行了调研,进而归纳其闲暇生活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访谈资料分析问题的成因。最后,立足于农村地区及学校的实际,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提高农村初中教师闲暇生活的质量。研究发现,闲暇时间不足、对闲暇时间的需求旺盛;闲暇活动类型单一、闲暇活动与专业发展相关性弱;闲暇生活价值认知偏差、闲暇生活满意度低等是农村初中教师闲暇生活的主要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笔者从宏观、中观、微观等三个层面出发,分析农村初中教师闲暇生活问题的成因:从宏观层面来看,制度缺乏和资金不足使得教师闲暇生活缺乏保障;从中观层面来看,工作超量和关注度低使得教师无暇顾及闲暇生活;从微观层面来说,时间不足与意识淡薄使得教师闲暇生活缺乏动力。最后,笔者从农村初中教师闲暇生活的问题及成因出发,提出形成国家制度保障、学校氛围营造以及个人主动学习等策略,期望多方共同努力,以提高农村初中教师闲暇生活的质量。

卓庆敏[2](2021)在《农村小学全科型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策略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自2012年以来,“全科教师”一词在我国的教育部文件中频繁出现。2014年,在教育部颁发的《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文件中首次提出了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计划。农村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国家重点关注的对象,是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农村小学教师是基础教育发展的支柱,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教师质量的重要体现。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发现针对农村小学全科型教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涵的界定、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等方面,对专业素质的研究偏少。为此,笔者针对山东省农村小学全科型教师专业素质开展了现状调查,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提出相应的改善策略。本研究以全人教育理论、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为理论基础,并且对山东省四所普通农村小学的全科型教师在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山东省的农村小学全科型教师存在对职业认识与理解不深刻、知识掌握不全面、能力结构不完善的问题。根据调查显示的问题表征进行相应的成因分析,主要归结为制度、学校和教师三个层面。从制度层面看,教师相应待遇政策落实不到位、师资力量结构不合理以及全科化进程缓慢是关键的外部原因。从学校层面看,全科型教师任务繁重、忽视职后全科培训、全科教师评价体系不完善是重要的外部原因。从教师层面看,教师自我发展意识薄弱、个体职业认同感较低是根本原因。为了提升农村小学全科型教师专业素质,本文提出以下策略:制度层面上,教育部门要密切联系学校,跟踪政策落实;限制师资不合理流动,促进结构化均衡;加强小学教育全科专业建设,保障培养质量;推动校-校联结,搭建U-P第三空间文化。学校层面上,落实教师“减负”政策,减少教师任务量;强化学校培训,重视职后的全科培训;完善教师评价体系,细化教师评奖评优准则;营建学校良好氛围,内化教师教育情感。教师层面上,教师要注意强化自身竞争意识,保持良好的教育热情;形成反思意识,加深职业认识与理解。

梁楚颖[3](2021)在《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现状研究 ——以广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事业也不断向前推进,对于教育者学历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深入,城乡教育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农村小学生源逐渐减少,学校规模不断萎缩。要适应这一现状并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农村师资队伍显得尤为重要。随着《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等系列政策的相继出台,地方政府和师范院校根据当地乡村教育实际需求,不断创新教师教育培养模式,采取多种方式定向培养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广西壮族自治区根据本区教育实际,自2013年开始全面启动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计划,其培养的总体要求是“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但自实施以来,广西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成效如何?培养过程存在哪些问题?这成为亟待关注和研究的课题。本研究以农村教育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在总结诸多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定义的基础上,界定了农村、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等相关概念。通过运用文献分析法、文本分析法、调查法及访谈法对广西区内三所开展小学全科教育专业的高校的培养现状进行研究。首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了解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相关政策文件,整理和归纳不同年度的培养计划,大致掌握广西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实施的基本情况;其次对这三所高校进行全科教师培养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其培养方案实施的基本情况,并对全科师范生的基本信息、报考意愿及对全科教师的内涵理解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最后对已经毕业在职的全科教师进行实地跟踪,了解他们的职业适应情况,调查用人单位对于全科教师培养的评价和建议。笔者通过对不同对象的调查与分析,根据农村小学对全科教师的需求情况,发现了全科教师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生报考动机功利化、招生标准差距较大、培养目标定位不明晰、课程设置较冗杂、本土化培养欠特色、学生农村服务意识较薄弱、全科毕业生综合素质偏低、退出制度不完善、全科师范生教材难以统一。针对现存问题提出如明确个人责任,拔高招生标准;明晰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加强本土化特色培养,增强学生农村服务意识;严把教师入口关,完善全科师范生退出机制;统一区内教材教参,提升一线师资比例等对策。

宋浩兵[4](2021)在《许昌地区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研究》文中认为民族振兴,依赖于教育;人才的培养,系于教育。教育已成为当代强国固本之根基。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依靠教育的力量推动,同时也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农村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也是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农村教育的建设与发展直接关乎农村教育的整体教学质量;事关农村教育的未来发展走向。应优先把农村教育摆在教育发展突出位置,从而推动农村教育的振兴。农村教师是推动农村教育振兴的重要力量。时至今日,近百万的乡村教师、特岗教师坚守在祖国最边远、贫困、艰苦的农村地区;这一特殊的教师群体长时间被世人所忽视,未得到公众的关注。近年来,农村教育问题已成为教育界热议的话题。农村学校体育教育是农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村学校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体育教师作为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主力军,是体育教学的具体实践者;并对学生直接施加潜移默化教育影响。在关注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要关注体育教师的职业生存与发展。农村体育教师的职业生存状态是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不仅关系着体育教师自身的成长与发展,还影响着农村体育教学质量的成效。因此,高度重视农村体育教师的职业生存状况显得尤为重要;这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现实课题。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是推动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群体,本文从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在职业中所遇到的困境入手,采用问卷调查及深度访谈的科学研究方法,在其他学科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的研究基础上,结合马斯洛层次需求、社会分层及教育均衡等理论,对许昌地区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的性别年龄结构、学历层次、职称结构、入职动机、经济收入情况、工作环境、日常工作量、职业压力、福利待遇满意度、职业认同感、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社会地位、专业培训等方面进行深入调查。长期置身于农村场域的初级中学体育教师,与城市地区的体育教师相比;其职业生存处境具有相对特殊性、复杂性。在变革的社会时代,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面临人生、职业发展的十字路口,面临前所未有巨大的挑战,职业生存境遇不尽人意、令人堪忧。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职业生存状态呈现以下问题,教学任务繁重,日常工作量大;教学环境条件差,学校场地器材匮乏。薪资待遇低,社会地位低微,承担较大的职业压力、职业认同和满意度低。专业培训机遇少,培训效果欠佳等。窥一斑而知全豹,透过现象看到事物本质,进一步分析影响职业生存状态的因素。提出如下设想和建议:加大农村教育经费投入,提高农村体育教师的职业收入,改善学校体育设施;扩充体育教师数量,解决体育师资紧缺的问题;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实施人文关怀理念、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建立科学考评体系;教师自身应转变价值观念,增强职业认同感;唤醒自我反思意识,促进专业成长。总之,需要国家政策、社会、学校及体育教师自身形成合力并举、多元共治的治理格局。许昌地区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的职业状态才能有效得到改善;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学水平和质量获得较好发展。

沙丽华[5](2021)在《福利供给理论框架下的农村教师福利困境研究 ——以广西北流市为例》文中指出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研究对农村教师的福利展开探讨,本研究中的教师福利是职业福利和社会福利的集合,在福利社会学的概念中,社会福利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社会成员需要,也是实现社会再分配的重要手段,福利供给是提高员工积极性的重要手段,这一概念也适用于农村教师福利的研究,通过为他们提供福利,有效满足其福利需求,可以提高农村教师的工作热情,从而助力农村的义务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在于教师,提高农村教师的福利不仅有助于为乡村留住人才,更能为默默坚守的农村教师提供一定的保障。研究使用定量研究方法,将农村教师福利操作化为保障性福利、发展性福利和主观性福利三个维度,保障性福利包括社会保险、住房保障、经济收入三个方面;发展性福利采用专业提升、节假日、定期体检、工作任务等指标;主观性福利涉及工作压力、社会与学生的尊重程度和人际关系三个主要指标。本文根据以上三个维度,以十个主要指标为研究重点,探讨以下两个问题:1.农村教师群体的福利供给存在哪些困境;2.农村教师群体的福利如何得到进一步完善。本文选取北流市的农村教师为调查对象,首先进行问卷调查,随后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个案访谈,发放200份问卷,有效问卷196份,访谈对象共8名,其中小学教师和初中教师各4名。通过数据和访谈资料分析发现:农村教师的福利供给困境具体表现为薪酬福利水平不高、社会保险缴纳满意度低、教师人均住房面积较小、培训机会少、节假日福利缺乏、定期体检覆盖率低、工作任务繁杂、工作压力大、社会和学生的尊重程度低、主观感知的人际关系存在差异。根据调查所得的农村教师福利供给困境,对农村教师福利满意度进行实证分析,通过相关分析验证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发现薪酬水平、奖金水平、培训现状、定期体检现状、工作任务现状、工作压力状况、学生的尊重程度以及人际关系状况8个变量与农村教师福利满意度的相关关系显着,将8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只有薪酬水平和奖金水平对农村教师的福利满意度有显着正向影响关系,其他变量对农村教师福利满意度的影响均不显着。因此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保障性福利对农村教师福利满意度的影响最大;2.发展性福利与农村教师的福利满意度相关关系显着;3.主观性福利与农村教师的福利满意度相关关系显着。最后根据结论提出重点提高保障性福利来提升农村教师整体福利水平的建议:构建科学的教师收入分配机制;落实福利均等化分配的原则,缩小城乡差距以及与同级公务员的差距;完善农村教师的福利结构,对不适合量化的指标采取质性评价。

姚溪溪[6](2021)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研究 ——以S省J县为例》文中提出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的发布,对于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其中在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一章中明确了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地位,强调“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教育是实现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百姓幸福的千秋伟业,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全面推进农村教育振兴工程,可以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基础。推动农村教育振兴,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是其关键之举,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尤为重要。交城县是山西省吕梁市的下辖县。通过近几年教育改革发展,农村教育水平得到改善,但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职业认同感低、教育理念落后、专业学科知识薄弱、信息化利用水平低、科研素养较差等问题,为了提高交城县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学生的知识文化素养,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推动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迫在眉睫。本论文共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介绍了选题的背景与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的创新之处以及研究的基本框架;第二章在查阅和整理了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乡村振兴战略、农村小学教师和教师专业发展相关概念和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冰山模型理论以及学习型组织理论相关理论,为本论文的写作提供理论支撑;第三章介绍了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相互促进关系;第四章以山西省交城县农村小学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的形式对交城县各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教师基本情况、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以及乡村情怀四个维度、教师专业发展开展情况三部分内容;第五章剖析了交城县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第六章根据问题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第七章从政府、学校、教师与家长层面对促进交城县各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相关对策与建议。

温仓金[7](2021)在《教育人类学视野下民族地区乡村学校变革的个案研究》文中认为乡村学校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及进程的重要环节。当前,我国不同地区间仍存在教育不均衡现象,偏远民族地区的乡村学校与城市地区的学校教育质量仍有差距,实现不同地区间的教育公平已然成为了社会民生领域关注的重点议题。全面加强民族地区乡村学校的建设关乎乡村儿童能否健康成长,关乎教育公平能否顺利实现,关乎乡村振兴战略能否扎实推进。基于此,本研究选择云南省寻甸县D乡学校作为田野点进行个案研究,在教育人类学的视角下探讨个案学校的变革历史,彰显了D乡学校变革的成就,揭示与凝练了D乡学校发展的困境和经验,明晰了民族地区乡村学校变革的理路。D乡学校在将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四个阶段:“困窘期”、“缘起期”、“开拓期”和“蜕变期”。此外,在学生、教师、学校文化三方面上有了巨大转变:阅读和少年宫活动使乡村学生获得了全面发展;一名骨干教师参与变革时的心路历程及D乡教师在教师培训、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科学研究中的努力彰显着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学校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方面的实践表明学校文化的内涵和氛围在逐步丰富与扭转。本研究认为,D乡学校变革所遭遇的困境主要包含家庭教育的缺位、不良民族习俗的影响以及学生基础知识的薄弱。转变教师观念、坚持人本思想、加强交流合作是其主要的变革经验。最后,本研究构建了乡村学校“三维发展”变革路径图,指出民族地区乡村学校要在“三维发展”的联动下推进变革:一是要立足乡土,实现“乡土性发展”;二是要多方整合,实现“外源性发展”;三是要内增实力,实现“内生性发展”。

甯顺莉[8](2021)在《新中国70年来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的变迁研究 ——以四川省p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学校布局调整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新中国成立70年来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变化不断。2001年国家提出并实施了新一轮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政策。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取得了一定成效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受到社会以及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如何调整学校布局成为时下热点问题。对新中国70年学校布局调整历史演变的分析是有必要的。本文以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演变为研究内容,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定量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三种研究工具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其中本文主要利用文献研究法采集、整理了研究所需的资料与数据,特别是通过该方法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学校布局政策文本的收集与整理;本文主要通过定量研究法分析研究了学校布局变迁的数量,并对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个案研究法是通过对P县资料的分析以及结合口述资料的分析,为探明学校布局的缘由及效果提供真实史料。本文主要通过五章内容对建国后我国农村学校布局变迁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论述。第一章为新中国成立到文革爆发前,这一时期农村基础教育主要服务于政治,在全国各地农村地区全面布点建校;第二章是整个文化大革命时期,教育也是受制于政治,整个教育重心极端下移;第三章为文革结束到20世纪九十年代末,这一时期学校布局主要是对文革的遗留问题进行调整,以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下的城镇学校规模扩展;第四章为新世纪以来,在城镇化、税费改革和适龄入学儿童的减少背景下,国家开始大规模的“撤点并校”;第五章为十八大以来,国家提倡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进入调整规范阶段。纵观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变迁,总体上形成了以从面向农村的“乡村分散型”到城镇的“城镇集中型”这样的总体特征,在时间上大致划分为两段,从1949到2000年和从2000到2019年,表现为从“文字下乡”到“文字上移”的转变过程。

王佳佳[9](2021)在《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专业素养研究 ——以宁夏H县八所农村小学为例》文中提出

王映雪[10](2021)在《Y县“温馨村小”建设与发展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乡村教育一直是近年来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我国农村小学,尤其是农村小规模学校普遍存在,要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农村基础教育作为起点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尤为重要。国家一直致力于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的最大化。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小学生源逐年减少,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引人深思,深入研究和探讨如何建设“小而美”“小而优”的农村小规模学校有其必要性。本研究以文献研究法、调查问卷法和访谈法为主要研究方法,选取Y县地区的9所温馨村小的126名教师,125名学生和115位家长作为调查对象,试图以温馨村小的创建和发展为主线展开研究。首先,介绍Y县“温馨村小”建设与发展概况。其次,就Y县“温馨村小”建设与发展展开实际调查研究,并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总结温馨村小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并就现存的问题进行归因分析。最后,针对温馨村小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解决策略。

二、教育科研要关注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教育科研要关注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农村初中教师闲暇生活研究 ——以S省Y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闲暇”研究逐渐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
        1.1.2 教师闲暇生活研究的缺乏
        1.1.3 国家重视农村教育质量的提升
        1.1.4 研究者个人的兴趣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教师闲暇生活的相关文献计量分析
        1.3.2 关于闲暇的研究
        1.3.3 关于农村教师闲暇生活的研究
        1.3.4 研究述评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闲暇
        1.4.2 闲暇生活
        1.4.3 农村
        1.4.4 初中教师
    1.5 研究设计
2 闲暇生活的相关理论探索
    2.1 闲暇生活的理论基础
        2.1.1 哲学理论基础
        2.1.2 社会学理论基础
        2.1.3 心理学理论基础
        2.1.4 经济学理论基础
    2.2 闲暇生活的特征
        2.2.1 闲暇时间的自由性
        2.2.2 闲暇活动的休闲性
        2.2.3 闲暇态度的两面性
        2.2.4 影响因素的多重性
    2.3 闲暇生活对教师的价值
        2.3.1 促进“个体人”的自我成长
        2.3.2 促进“职场人”的专业发展
        2.3.3 提升“社会人”的整体素养
3 调查的设计与调查实施
    3.1 调查的设计
        3.1.1 调查目的与调查工具
        3.1.2 调查问卷的设计
        3.1.3 访谈提纲的设计
    3.2 调查的实施
        3.2.1 资料的收集
        3.2.2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4 调查结果分析
    4.1 人口学变量分析
        4.1.1 性别与婚姻情况
        4.1.2 年龄与教龄情况
        4.1.3 其他基本情况
    4.2 闲暇时间的现状
        4.2.1 闲暇时间总量
        4.2.2 用于专业发展的闲暇时间
        4.2.3 对闲暇时间的需求
        4.2.4 分析与讨论
    4.3 闲暇活动的现状
        4.3.1 闲暇活动方式的总体情况
        4.3.2 闲暇阅读的情况
        4.3.3 利用互联网的情况
        4.3.4 闲暇消费情况
    4.4 闲暇态度现状
        4.4.1 对闲暇生活的价值认识
        4.4.2 闲暇生活的规划情况
        4.4.3 闲暇生活满意度分析
    4.5 人口学各变量与闲暇生活各变量的交叉分析
        4.5.1 不同教龄教师闲暇时间总量的差异性分析
        4.5.2 不同婚姻状况教师闲暇生活满意度的差异性分析
        4.5.3 不同性别教师闲暇生活满意度的差异性分析
        4.5.4 分析和讨论
    4.6 闲暇生活影响因素分析
        4.6.1 闲暇生活影响因素的总体情况
        4.6.2 学校、社区开展文体活动的情况
        4.6.3 学校可供教师使用的闲暇资源
5 农村初中教师闲暇生活的问题分析
    5.1 闲暇时间
        5.1.1 闲暇时间总量不足
        5.1.2 对闲暇时间的需求旺盛
    5.2 闲暇活动
        5.2.1 闲暇活动类型单一
        5.2.2 闲暇活动与专业发展相关性弱
    5.3 闲暇态度
        5.3.1 对闲暇生活的价值认知存在偏差
        5.3.2 闲暇生活满意度低
6 农村初中教师闲暇生活问题的成因分析
    6.1 国家和社会层面
        6.1.1 教师收入水平低,闲暇生活保障不足
        6.1.2 农村社区与学校分离,外部支持缺乏
        6.1.3 闲暇制度不健全,活动引导不足
        6.1.4 闲暇教育缺乏,闲暇知识欠缺
        6.1.5 经济水平和地理位置制约,闲暇活动单调
    6.2 学校层面
        6.2.1 经济水平制约,基础设施不完善
        6.2.2 相关规章缺失,闲暇活动积极性低
        6.2.3 管理水平落后,忽视教师生活
    6.3 教师个人层面
        6.3.1 工作和家庭挤占,闲暇时间不足
        6.3.2 闲暇认知模糊,知识储备不足
        6.3.3 职业规划不清,专业发展动力不足
7 提高农村初中教师闲暇生活质量的策略
    7.1 国家和社会层面
        7.1.1 出台相应政策,提供制度保障
        7.1.2 加大投入力度,促进经济发展
        7.1.3 适当增加编制,提升教师待遇
        7.1.4 增设闲暇课程,普及闲暇知识
    7.2 学校层面
        7.2.1 制定相关规章,关注闲暇生活
        7.2.2 合理分配工作,推进教师“减负”
        7.2.3 完善学校设施,拓展活动空间
        7.2.4 征询教师意见,创新闲暇活动
    7.3 教师个人层面
        7.3.1 树立闲暇意识,重视闲暇生活
        7.3.2 学习闲暇知识,规划闲暇时间
        7.3.3 融入农村社区,丰富闲暇活动
        7.3.4 提升专业水平,践行终身学习
结语:情系农村,悄然绽放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调查问卷 Y县农村初中教师闲暇生活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2:访谈提纲 Y县农村初中教师闲暇生活现状的访谈提纲
    附录3:部分访谈资料
    附录4:部分访谈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附录5:部分学校照片
致谢

(2)农村小学全科型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策略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缘起
        (二)问题的确定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相关研究综述
        (一)关于农村小学全科型教师的研究
        (二)关于农村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研究
        (三)研究评述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全科型教师
        (二)农村小学全科型教师
        (三)农村小学全科型教师专业素质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法
    六、研究思路和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框架
第一章 理论基础
    一、全人教育理论
    二、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第二章 农村小学全科型教师专业素质现状调查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方法与工具
    三、调查过程
        (一)调查设计及预测实施
        (二)问卷的正式发放与回收
        (三)访谈设计
    四、调查结果
        (一)农村小学全科型教师专业素质的总体情况
        (二)农村小学全科型教师专业素质各维度差异性分析
    五、农村小学全科型教师专业素质问题表征
        (一)职业认识与理解不深刻
        (二)知识掌握不全面
        (三)能力结构不完善
第三章 农村小学全科型教师专业素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制度层面
        (一)政策落实不到位
        (二)师资结构不合理
        (三) “全科化”进程缓慢
    二、学校层面
        (一)全科型教师任务繁重
        (二)忽视职后“全科化”培训
        (三)全科型教师评价体系不完善
    三、教师层面
        (一)自我发展意识薄弱
        (二)个体职业认同感较低
第四章 农村小学全科型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策略
    一、政府保障政策实效
        (一)密切联系学校,跟踪政策落实
        (二)限制师资不合理流动,促进结构化均衡
        (三)加强小学教育全科专业建设,保障培养质量
        (四)推动校-校联结,搭建U-P第三空间文化
    二、学校积极引导培育
        (一)落实“减负”政策,减少教师任务量
        (二)强化学校培训,重视教师职后“全科化”
        (三)完善评价体系,细化全科型教师评奖评优准则
        (四)营建学校良好氛围,内化教师教育情感
    三、教师自身持续学习
        (一)强化竞争意识,保持教育热情
        (二)形成反思意识,加深职业理解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
致谢

(3)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现状研究 ——以广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问题提出
        (一)研究缘起
        1.对乡村教育的关注
        2.对国家政策的思考
        3.全科教师的发展趋势
        (二)问题提出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1.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内涵研究
        2.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价值研究
        3.农村小学全科教师职业特质与能力标准研究
        4.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路径研究
        5.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研究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对已有研究的评介
    四、理论基础
        (一)陶行知的乡村师范教育思想
        (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1.生活即教育
        2.社会即学校
        3.教学做合一
        (三)陶行知的师范教育课程思想
    五、核心概念界定
        (一)农村
        (二)农村小学全科教师
        (三)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
    六、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文本分析法
        3.访谈法
        4.问卷调查法
第一章 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定位、职业特质与培养状况
    一、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定位
        (一)解决农村师资问题
        (二)回应农村小学教育发展诉求
        (三)培养卓越小学教师
    二、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职业特质
        (一)全面的专业知识
        (二)综合的专业技能
        (三)浓厚的专业情意
        (四)健康的人格心理
    三、我国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状况
        (一)我国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由来
        (二)我国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实践探索
第二章 广西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概貌与现状
    一、广西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概貌
        (一)广西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计划提出的背景
        1.广西政府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
        2.农村小学教师补充渠道不够完善
        3.农村小学师资不足与结构不合理
        4.农村小学教师职前培养存在诸多问题
        (二)广西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计划的实施
        1.正式启动
        2.不断完善
    二、广西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现状
        (一)全科教师培养方案实施的基本情况
        1.培养目标
        2.课程设置
        3.实践教学
        4.师资力量
        (二)全科教师培养方案实施情况的评价调查
        1.报考动机
        2.对于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理解
        3.对培养目标的认识
        4.对课程设置的评价
        5.对实践环节的反馈
        (三)广西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反馈
        1.盼望成长的文怡老师
        2.在反思中成长的范奇老师
        3.不定义自己的杨瑜老师
        4.用人单位对免费师范毕业生的评价
        (四)广西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成效与经验
        1.录取机制的多元化
        2.培养机制的有效性
        3.三年制、四年制和五年制的有效结合
第三章 广西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报考动机与招生标准方面
        (一)学生报考动机功利化
        (二)招生标准差距较大
    二、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方面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明晰
        (二)课程设置较冗杂
    三、本土化培养与学生服务意识方面
        (一)本土化培养欠特色
        (二)学生农村服务意识较薄弱
    四、教师质量与退出机制方面
        (一)全科毕业生综合素质偏低
        (二)退出制度不完善
    五、教材教参与师资力量方面
        (一)全科师范生教材难以统一
        (二)一线师资比例偏低
第四章 广西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思考与建议
    一、明确个人责任,拔高招生标准
    二、明晰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
    三、加强本土化特色培养,增强学生农村服务意识
    四、严把教师入口关,完善全科师范生退出机制
    五、统一区内教材教参,提升一线师资比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关于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现状研究的调查
附录2 关于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研究的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4)许昌地区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教育政策——引发农村教师关注
        1.1.2 职业生存——农村体育教师现实困窘与诉求
        1.1.3 乡土情怀——职业情感触动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理论意义
        1.2.3 现实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许昌地区
        2.1.2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
        2.1.3 生存状态
        2.1.4 教师职业生存状态
    2.2 国内相关研究
        2.2.1 关于教师生存状态的研究
        2.2.2 关于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的研究
        2.2.3 文献述评
    2.3 研究理论基础
        2.3.1 层次需求理论
        2.3.2 教育均衡理论
        2.3.3 社会分层理论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资料法
    3.2 问卷调查法
        3.2.1 问卷设计
        3.2.2 问卷的效度检验
        3.2.3 问卷的信度检验
        3.2.4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3.3 质性研究
        3.3.1 访谈法
    3.4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4.1 研究思路
    4.2 创新点
5 结果与分析
    5.1 农村初级体育教师职业特征辨析
    5.2 体育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的内涵及其结构
        5.2.1 体育教师职业生存状态内涵
        5.2.2 体育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结构
    5.3 从事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归因分析
    5.4 许昌地区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的基本情况
        5.4.1 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性别、年龄结构分析
        5.4.2 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学历、教龄及职称情况分析
    5.5 许昌地区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职业生存状态解读
        5.5.1 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的总体审视
        5.5.2 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物质状态
        5.5.2.1 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的薪资待遇
        5.5.2.2 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的工作环境
        5.5.2.3 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度
        5.5.3 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精神状态
        5.5.3.1 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的职业压力
        5.5.3.2 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职业认同
        5.5.3.3 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工作待遇满意度
        5.5.4 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状态
        5.5.4.1 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
        5.5.4.2 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专业知识方面
        5.5.4.3 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方面
        5.5.4.4 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培训情况
    5.6 影响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职业生存状态因素分析
        5.6.1 经费投入不足,政策失真
        5.6.2 重文轻武观念对体育学科的冲击
        5.6.3 学校评价制度不全面
        5.6.4 经济收入低,缺乏物质保障
        5.6.5 日常事务繁琐,压力不堪重负
        5.6.6 农村学校体育设施匮乏,难以满足教学需要
        5.6.7 公众偏见,社会地位低下
        5.6.8 体育科研能力弱,研究意识淡薄
        5.6.9 职业认同感低
        5.6.10 培训机遇少,专业发展受阻
    5.7 改善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策略
        5.7.1 加大教育经费投入,逐步提高农村体育教师工资水平
        5.7.2 创新农村体育教师补充机制,解决师资紧缺问题
        5.7.3 营造尊师重教社会风尚,由偏见走向尊重
        5.7.4 实施人文关怀理念,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5.7.5 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
        5.7.6 完善学校体育安全风险制度
        5.7.7 构建完善的体育教师培训体系
        5.7.8 培养体育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
        5.7.9 力求做到有为才有位
        5.7.10 转变价值观念,增强职业身份认同感
        5.7.11 唤醒自我反思意识,促进专业成长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7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许昌地区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职业生存状态调查问卷
    附录二:访谈提纲
    附录三:访谈、实地考察部分实录
读研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福利供给理论框架下的农村教师福利困境研究 ——以广西北流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导论
    (一) 研究背景及问题
    (二) 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2. 实践意义
    (三) 文献综述
        1. 国内研究现状
        2. 国外研究现状
    (四)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二、农村教师福利基本概述
    (一) 农村教师福利的概念界定
        1. 农村教师
        2. 教师福利
    (二) 福利供给理论的分析框架
    (三) 我国农村教师的福利政策回顾
        1. 农村教师福利初始阶段:政治色彩浓郁的教师培训与生活待遇的提高
        2. 农村教师福利规划阶段:农村教师政策的法制化和规范化建设
        3. 农村教师福利深入发展阶段:关注教师待遇公平,教师政策向农村倾斜
        4. 农村教师福利重点发展阶段:政策进一步的倾斜,建立长期规划与展望
三、农村教师福利水平现状的调查设计:以北流市为样本
    (一) 调查对象的选取与教育情况介绍
    (二) 实地调查设计与实施
        1. 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2. 个案访谈的设计与实施
    (三) 数据分析与处理
四、农村教师福利水平的调查结果描述
    (一) 样本的基本情况
    (二) 农村教师的保障性福利供给困境
        1. 农村教师的薪酬福利水平不高
        2. 社会保险缴纳满意度低
        3. 教师人均住房面积较小
    (三) 农村教师的发展性福利供给困境
        1. 教师培训机会少及培训内容单一
        2. 节假日福利缺乏
        3. 定期体检覆盖率低
        4. 工作任务过于繁杂
    (四) 农村教师的主观性福利供给困境
        1. 主观感知的工作压力过大
        2. 农村社会和学生对教师的尊重程度呈下降趋势
        3. 主观感知的人际关系存在差异
    (五) 农村教师的福利满意度分析
        1. 农村教师的总体福利满意程度
        2. 农村教师的福利比较满意程度
        3. 农村教师对福利改进的建议
五、农村教师福利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 保障性福利与农村教师福利满意度的相关性检验
    (二) 发展性福利与农村教师福利满意度的相关性检验
    (三) 主观性福利与农村教师福利满意度的相关性检验
    (四) 农村教师福利满意度的多元回归分析
六、研究结论与讨论
    (一) 研究结论
        1. 保障性福利对农村教师福利满意度的影响最大
        2. 发展性福利与农村教师福利满意度显着相关
        3. 主观性福利与农村教师福利满意度显着相关
    (二) 提升农村教师福利水平的路径建议
        1. 保障性福利的提升
        2. 发展性福利的提升
        3. 主观性福利的提升
    (三) 研究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1:调查问卷
附录 2:访谈提纲
致谢

(6)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研究 ——以S省J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1.5 研究的基本框架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乡村振兴战略
        2.1.2 农村小学教师
        2.1.3 教师专业发展
    2.2 理论基础
        2.2.1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
        2.2.2 冰山模型理论
        2.2.3 学习型组织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乡村振兴战略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相互促进关系
    3.1 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振兴农村教育的目标
    3.2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对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3.3 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对乡村振兴的作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4.1 问卷的设计与分析
        4.1.1 问卷对象
        4.1.2 访谈对象
        4.1.3 问卷编制与试测
        4.1.4 问卷回收
    4.2 基本情况分析
    4.3 教师专业发展的各维度分析
        4.3.1 专业理念与师德
        4.3.2 专业知识
        4.3.3 专业能力
        4.3.4 乡村情怀
    4.4 教师专业发展开展情况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分析
    5.1 专业理念与师德松懈
        5.1.1 职业认同感低
        5.1.2 教育理念陈旧
    5.2 专业知识薄弱
        5.2.1 对保护小学生的法律法规知识掌握不足
        5.2.2 对全面和系统的学科知识掌握不足
        5.2.3 对教育学、心理学等教学的理论知识掌握不足
        5.2.4 对农村自然、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的挖掘不足
    5.3 专业能力不足
        5.3.1 缺乏系统和科学的教学方法
        5.3.2 教育技术能力薄弱
        5.3.3 与学生家长沟通不畅
        5.3.4 教研和科研能力薄弱
    5.4 乡村情怀缺失
        5.4.1 奉献农村教育事业的信念感不强
        5.4.2 服务乡村发展和传承乡风文化的自觉性不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6.1 政府层面
        6.1.1 城乡经济发展悬殊,农村现代化水平低
        6.1.2 教育财政分配不均,教师薪资待遇低
        6.1.3 农村教师资源紧缺,农村教师队伍羸弱
    6.2 学校层面
        6.2.1 领导管理不足,专业发展受限
        6.2.2 培训效果不佳,形式化现象严重
        6.2.3 信息设备不足,认识利用不清
        6.2.4 科研意识不强,学术研究受阻
        6.2.5 乡村文化淡薄,特色课程欠佳
    6.3 教师层面
        6.3.1 发展意识不强,自我提升受限
        6.3.2 文化素养较低,综合能力薄弱
        6.3.3 离农思想严重,乡村情怀淡薄
    6.4 家长层面
        6.4.1 家庭教育缺失,教育合力不足
        6.4.2 家校沟通不畅,教师负担增大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7.1 政府层面
        7.1.1 立足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村现代化建设
        7.1.2 增加农村教育拨款,提高教师薪资待遇
        7.1.3 稳固农村教师队伍,增强教师整体素养
    7.2 学校层面
        7.2.1 强化管理,提高管理效能
        7.2.2 调整供需,变革培训方式
        7.2.3 利用网络,提高信息化水平
        7.2.4 依托课题,提升科研素养
        7.2.5 立足乡村,开发特色课程
    7.3 教师层面
        7.3.1 重视师德师风,转变教育理念
        7.3.2 补充专业知识,夯实教学基础
        7.3.3 提升专业能力,强化理论运用
        7.3.4 培养乡村情怀,服务乡村振兴
    7.4 家长层面
        7.4.1 承担教育责任,形成教育合力
        7.4.2 疏通沟通障碍,缓解教师压力
    7.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附录
    附录1 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调查问卷
    附录2 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7)教育人类学视野下民族地区乡村学校变革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偏远地区乡村学校教育质量令人堪忧
        二、民族农村地区教育公平问题日益凸显
        三、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至关重要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学校变革的研究
        二、关于民族地区乡村学校变革的研究
        三、关于乡村学校变革的人类学个案研究
        四、对已有研究的综合评价
    第四节 概念界定
        一、乡村、农村
        二、乡村学校
        三、学校变革
    第五节 理论基础
        一、生态学分析模式
        二、教育均衡发展理论
    第六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与内容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走进田野:山谷相间之寻甸
    第一节 寻甸县——滇东北之要冲
        一、寻甸概况
        二、历史沿革
    第二节 高原明珠——清水海畔之D乡
        一、D乡概况
        二、民族与文化
第二章 走进学校:变革历程之回眸
    第一节 “困窘期”——无奈无望
        一、 “处于下游”与“四年光头”
        二、 “打架”“抽烟”“杀马特”
    第二节 “缘起期”——一丝曙光
        一、 “开展读书活动”
        二、 “传承优秀民族文化”
    第三节 “开拓期”——熹微旭日
        一、 “乡村少年宫”
        二、 “机构合并潮”
    第四节 “蜕变期”——灿烂阳光
        一、 “国检中的高评价”
        二、 “云南省文明校园”
第三章 学生全面发展:回归乡村学校变革之主旨
    第一节 阅读——收获知识与能力
        一、读书习惯的养成
        二、个人见识的增长
        三、写作才能的跃升
        四、精神面貌的改善
    第二节 少年宫——唤醒自信与希望
        一、自信心的拾取
        二、文明素养的养成
        三、合作意识的提高
第四章 教师专业发展:奠定乡村学校变革之基石
    第一节 成长——一名骨干教师的心路历程
        一、从“哭着来”到“舍不得走”
        二、从“教语文”到“教英语”
        三、从“忐忑迷茫”到“有了点方向”
        四、从“摸索前行”到“获得各方认可”
    第二节 超越——教师专业素养之跃增
        一、教师培训活动
        二、民族文化传承
        三、教育科学研究
第五章 学校文化建设:孕育乡村学校变革之土壤
    第一节 构筑苗圃——物质文化的创设
        一、简约而融洽的办公室
        二、创意十足的楼道、走廊
        三、书香四溢的图书室、书吧
    第二节 培植土壤——制度文化的建构
        一、学校组织结构
        二、学校管理制度
    第三节 含苞待放——精神文化的生成
        一、校风:以素质教育为先
        二、教风:严谨与尊重相融
        三、学风:朴实与拼搏并行
第六章 实践反思:D乡学校变革中的困境与经验
    第一节 问题聚焦——乡村学校变革之窘境
        一、缺位的家庭教育阻滞变革
        二、不良的民族习俗制约变革
        三、薄弱的基础知识妨碍变革
    第二节 经验凝练——乡村学校变革之借鉴
        一、在转变教师观念中孕育变革
        二、在坚持人本思想中推动变革
        三、在加强交流合作中实现变革
第七章 理路探寻:民族地区乡村学校变革之图景
    第一节 “乡土性发展”——深化乡村学校特色建设
        一、坚决避免盲目从众
        二、回归学生生活世界
        三、找寻本土文化之根
    第二节 “外源性发展”——构建乡村学校教育生态
        一、创建家校合作共同体
        二、充分运用政策与资源
        三、汲取社会各界的力量
    第三节 “内生性发展”——激活乡村学校内生动力
        一、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二、强化校长变革领导力
        三、营造“文化价值共同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8)新中国70年来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的变迁研究 ——以四川省p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一)自2001 年以来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背景
        (二)当前社会对布局调整走向存在的争议
        (三)农村学校布局进程中的现实问题
    二、概念界定
        (一)新中国成立70 年
        (二)义务教育
        (三)农村学校
        (四)学校布局
    三、P县的选择与基本情况
    四、文献综述
        (一)对新中国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研究
        (二)对新世纪以来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研究
        (三)对百年来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研究
        (四)相关研究成果评述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定量研究法
        (三)个案研究法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农村学校布局的全面铺展阶段(1949-1965)
    一、教育“为工农开门”背景下的农村学校快速布点(1949-1956)
        (一)小学教育的发展
        (二)发展初级中学
        (三)小结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学校布局的迅速扩张(1956-1965)
        (一)小学教育的迅速扩展
        (二)农村中学的适当发展
        (三)小结
第二章 “文革”时期农村学校布局重心“极端下移”阶段(1966-1977)
    一、小学教育稳步发展:“队办小学”
    二、普通中学急剧膨胀:“社办中学”
        (一)“戴帽中学”的发展
        (二)农业中学的衰退
    三、小结
第三章 改革开放后农村学校布局的“调整、发展与稳定”阶段(1978-2000)
    一、农村学校布局的调整过渡期(1978-1985)
        (一)重新普及小学五年教育
        (二)改革中等教育结构
        (三)小结
    二、“普九”背景下的城镇学校规模扩张(1985-1994)
        (一)小学教育规模扩张
        (二)初中教育规模扩张
        (三)小结
    三、“两基”目标背景下学校布局的平稳发展(1994-2000)
        (一)大力发展民办教育
        (二)加强薄弱初中学校建设
        (三)“撤点并校”的局部初显
        (四)小结
第四章 新世纪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的“撤点并校”阶段(2001-2011)
    一、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大量撤并
    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
    三、小结
第五章 十八大以来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规范阶段(2012-至今)
    一、大力发展乡村小规模学校与完善寄宿制学校建设
    二、解决县镇学校“大班额”问题
    三、鼓励特色学校发展
    四、小结
第六章 新中国成立70 年来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变迁的特征与价值取向变化
    一、新中国成立70 年来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变迁的特征
        (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的下移
        (二)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的上移
    二、新中国成立70 年来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变迁的价值取向变化
        (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的政治价值取向(1949-1977)
        (二)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的经济价值取向(1978-2011)
        (三)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的人文价值取向(2012 至今)
参考文献
致谢

(10)Y县“温馨村小”建设与发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缘起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Y县“温馨村小”建设与发展概况
    第一节 “温馨村小”的创建背景
        一、村小发展的现实背景
        二、均衡教育资源,追求教育公平
    第二节 “温馨村小”的创建目标
        一、育人为主,家校共育,全面培养
        二、教师要招得来,教得好,留得住
        三、以人为本,馨和教育,温馨学校
    本章小结
第二章 Y县“温馨村小”的调查研究
    第一节 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研究设计
        二、研究实施
    第二节 调查的基本情况和数据分析
        一、人口学的基本情况
        二、调查数据分析
    第三节 Y县“温馨村小”建设与发展的成绩
        一、学生层面
        二、教师层面
        三、学校层面
    第四节 Y县“温馨村小”建设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校长管理能力有待提升
        二、师资队伍偏弱,科研水平偏低
        三、学校内部合作力、创新发展力不足
        四、乡土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待开发
        五、家校合作内容和范围尚有局限性
    第五节 Y县“温馨村小”建设与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Y县“温馨村小”建设与发展存在问题的客观因素
        二、Y县“温馨村小”建设与发展存在问题的主观因素
    本章小结
第三章 Y县“温馨村小”现存问题的解决对策
    第一节 更新管理理念,提升管理水平
        一、更新学校管理理念
        二、提升校长管理水平
        三、组建专业管理团队
    第二节 践行新教师观,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一、加强师德建设,落实立德树人工作
        二、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课堂教学
        三、优化教师结构,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第三节 构建学习型组织,推动创新发展
        一、发挥自身独特优势,强化创新内驱力
        二、加强内部分工合作,构建学习型组织
    第四节 传承乡土文化,回归乡土教育
        一、利用好乡土文化,开发特色课程
        二、扩展师生学习视野,回归乡土教育
    第五节 打破封闭式教育,加强家校合作
        一、建立家校合作制度
        二、开展家庭教育培训
        三、扩充家校合作的内容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四、教育科研要关注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村初中教师闲暇生活研究 ——以S省Y县为例[D]. 陈小燕.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农村小学全科型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策略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D]. 卓庆敏.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现状研究 ——以广西为例[D]. 梁楚颖.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4]许昌地区农村初级中学体育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研究[D]. 宋浩兵.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5]福利供给理论框架下的农村教师福利困境研究 ——以广西北流市为例[D]. 沙丽华.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6]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研究 ——以S省J县为例[D]. 姚溪溪.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7]教育人类学视野下民族地区乡村学校变革的个案研究[D]. 温仓金.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8]新中国70年来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的变迁研究 ——以四川省p县为例[D]. 甯顺莉.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9]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专业素养研究 ——以宁夏H县八所农村小学为例[D]. 王佳佳. 宁夏大学, 2021
  • [10]Y县“温馨村小”建设与发展的研究[D]. 王映雪. 黑龙江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教育科研要重视农村教育改革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