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我国捕捞渔业权制度的研究

建立我国捕捞渔业权制度的研究

论文摘要

水域开发、利用多元化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使渔业生产水域范围缩减,渔业生产面临挑战,特别是捕捞业。捕捞渔民在与其他水上经济活动利益方发生时,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因“失水”而使其捕捞权遭受损害。对于渔民而言,渔业水域相当于农民的耕地,是最基本的生产物资基础。捕捞权利是一种生产和发展的权利。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保护农民土地经营权,渔民的捕捞权也应同等的予以保护。《物权法》从民法上对捕捞权性质及其保护做出了基本规定,是我国捕捞权制度建设重要的法律基础。捕捞渔业权制度是一种基于权利的管理制度。渔民从事捕捞业,首先要取得捕捞权。在我国,虽然未对捕捞权明确规定,但渔业相关法律法规实施过程中有一定体现。本文首先分析了捕捞权的法律性质。按照《物权法》的规定,捕捞权应是一种用益物权,应符合用益物权的有关规定。但根据《渔业法》的有关规定,捕捞权在我国属于政府赋予的一种行政许可的权利。权利的赋予必须明确权利的主客体。捕捞渔业权主客体的研究众说纷纭,国外也有不同的例子,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捕捞权主客体选择提出建议:(1)主体。以“传统渔民”的概念界定捕捞权主体,其主要有几方面的特征:一直从事渔业生产;以渔业为生;隶属于渔业乡、渔业村。这种界定主要是基于捕捞强度控制的基础上,以生计型渔业为主的考虑,符合捕捞业的发展;(2)客体。客体的选择目前主要集中在渔场、渔船主机功率指标和渔获配额。根据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制度,,本文提出以捕捞作业场所(渔场)为客体的选择的制度建设,也符合我国颁布的《物权法》:“依法取得的探矿权,采矿权、取水权和使用水域、滩涂从事养殖、捕捞的权利受法律保护”的规定。本文在分析我国目前所形成捕捞渔业权制度以及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物权法》的规定,提出基于《物权法》的我国捕捞权制度建设的建议:建立以渔场划分为基础的捕捞权保护制度。以渔场划分为基础的捕捞权保护制度,是将特定范围的渔业作业水域许可给特定的渔民群体,由其排他性地专属使用该渔场从事捕捞生产。通过渔场使用专属化,明确特定捕捞主体及其专属使用的特定渔场的范围,使捕捞权主体和客体得以明确界定,使《物权法》所保护的捕捞权有明确的对象和范围。将我国海洋和内陆水域捕捞作业场所划分为两大部分:以海洋机动渔船底拖网禁渔区线为界,向陆地一侧的全部水域作为一部分;海洋机动渔船底拖网禁渔区线向海洋一侧处于我国管辖范围内的海域和我国与有关国家缔结的协定确定的共同管理渔区,以及南沙海域、黄岩岛海域及其他特定渔业资源渔场,作为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将海洋机动渔船底拖网禁渔区线内侧水域,按照行政区域逐级划分并分配到县级。依次根据渔场条件和生产需要分配。虽然本文对我国现有形式分析,结合国情对捕捞渔业权制度建设提出建议,但也存在许多不足:本文对我国捕捞渔业权制度建设的建议基本上属于总体上的或者说国家层面的,具体到各地方,没有深入探讨;捕捞权主客体的确定还需要基础的数据信息辅助,本文对这方面也未作详细的研究;捕捞权损害赔偿、补偿需各有关部门的协调和合作,是一个复杂的调查和赔偿体系,本文只做了指导性的建议。总之,本文提出了有效建议,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继续努力。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思路
  • 第二章 捕捞权制度的理论分析
  • 2.1 捕捞权制度的概念
  • 2.1.1 捕捞权
  • 2.1.2 捕捞权制度的基本概念
  • 2.2 捕捞权主体
  • 2.3 捕捞权客体
  • 2.4 捕捞权法律性质分析
  • 2.4.1 基于《物权法》的捕捞权法律性质分析
  • 2.4.2 基于《渔业法》的捕捞权法律性质分析
  • 2.5 捕捞权制度建设理论分析
  • 2.5.1 捕捞业特征分析
  • 2.5.2 捕捞权制度建立目的
  • 2.5.3 制度应用范畴
  • 2.5.4 主要制度分析
  • 2.5.5 建立的相关要求
  • 2.5.6 面临主要问题分析
  • 第三章 我国捕捞权制度现状
  • 3.1 我国捕捞渔场概况
  • 3.2 法律基础
  • 3.3 制度基础
  • 3.4 现行法律制度下实施《物权法》对捕捞权规定的困难
  • 3.4.1 捕捞权的主体和客体问题
  • 3.4.2 捕捞权损害赔偿或补偿制度问题
  • 3.4.3 其他问题
  • 第四章 基于《物权法》我国捕捞权制度建设
  • 4.1 建立我国捕捞权制度的建议
  • 4.1.1 建立以渔场划分为基础的捕捞权保护制度
  • 4.1.2 健全和完善捕捞权损害赔偿、补偿制度
  • 4.1.3 其他
  • 4.2 制度效果分析
  • 4.2.1 意义
  • 4.2.2 捕捞权保护与资源保护的协调
  • 第五章 主要结论和讨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渔业权的确立:日本经验与中国之道[J]. 世界农业 2017(12)
    • [2].渔业权制度下的渔业管理新体系建设思考[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7(04)
    • [3].基于双方叫价拍卖模型的渔业权拍卖研究[J].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2009(02)
    • [4].我国养殖渔业权制度问题探讨[J]. 中国渔业经济 2010(04)
    • [5].近海渔业权冲突的法律路径分析[J]. 中国海商法研究 2019(01)
    • [6].从物权法看我国现行的渔业权制度[J]. 齐鲁渔业 2008(07)
    • [7].清末社会维护领海渔业权活动考察[J]. 晋阳学刊 2015(04)
    • [8].基于渔民视角的海洋渔业权补偿机制[J]. 中国渔业经济 2011(06)
    • [9].“经济学帝国”现象的理性分析——兼谈渔业权研究的多学科背景[J]. 中国渔业经济 2010(03)
    • [10].渔业权与海域使用权的冲突与协调[J]. 法制与经济(中旬刊) 2009(02)
    • [11].论我国渔业权的立法完善[J].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08(02)
    • [12].渔业权产权化探讨[J]. 现代商贸工业 2010(18)
    • [13].完善渔业权立法的关键内容讨论[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34)
    • [14].我国渔业权基本理论的综述和探讨[J]. 中国渔业经济 2008(01)
    • [15].我国渔业权与海域使用权冲突协调研究[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3)
    • [16].物权法视角下我国捕捞权的权利属性及流转[J]. 人民司法 2014(13)
    • [17].论渔业权及其性质[J]. 理论与改革 2015(05)
    • [18].新形势下我国渔业权制度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 2013(08)
    • [19].渔业权研究Ⅱ[J]. 中国渔业经济 2009(01)
    • [20].渔民“失海”问题:原因与对策[J]. 经济研究导刊 2009(24)
    • [21].物权体系:海域使用权制度论[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09(01)
    • [22].渔业权制度:中国渔业经济体制改革40年的探索[J]. 中国渔业经济 2019(06)
    • [23].论油污损害中渔业损失性质之界定[J]. 河北法学 2020(11)
    • [24].海洋的“公物”属性与海域用益物权的制度构建[J].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2(06)
    • [25].福建省“连家船”渔民调查分析与政策建议[J]. 渔业信息与战略 2012(04)
    • [26].“中华民国”与联合国国际海洋法会议(1958—1971)[J]. 冷战国际史研究 2013(01)
    • [27].电站库区水域养殖渔业权探析[J]. 河北渔业 2009(11)
    • [28].林权概念的体系化研究[J]. 东南学术 2011(06)
    • [29].新形势下我国渔业经济资源权利制度研究[J]. 中国经贸导刊 2013(05)
    • [30].浙江普陀捕捞业调整优化研究[J]. 中国渔业经济 2009(02)

    标签:;  ;  ;  ;  ;  

    建立我国捕捞渔业权制度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