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生产率测算及实证研究

中国农业生产率测算及实证研究

论文摘要

全要素生产率是总产出与总投入的比率。本研究主要在分析比较国内外生产率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农业经济背景及可获得的数据资料,采用Tornqvist指数法测算全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采用Malmquist指数法测算分省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在此基础上,利用面板数据模型,采用生产函数法分析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因素。 从模型方法的应用与调整上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1.进行了相关理论方法的引用比较。为了全面把握农业投入产出分析的国际前沿动态,本文通过研究比较美国农业部(USDA)、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际食品政策研究所(IFPRI)和国内学者测算农业生产率的理论和方法,并且选择引用其研究模型、数据库,进行了理论框架分析和试运算,选用了文本的研究方法。 2.选择了适应农情的研究模型,对相关数据进行了调整、修正。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进,市场价格对农业投入产出效率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全国统计数据中的价格数据也逐渐系统化、规范化,但地方价格数据仍比较零星、分散。为使统计数据与研究方法相匹配,本文用以价格为权数的Tornqvist指数法测算全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用不需要价格数据、只需要数量数据的Malmquist指数法测算各省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为了进一步测算农业投入产出效率中各因素发挥的作用,把投入划分为实体性投入要素(包括耕地、劳动力、土地和化肥)和非实体性的技术性投入要素(包括基础设施、教育和灌溉)。测算中,对耕地、草地、劳动力等数据依据其全国平均标准进行了分类修正和估算。 3.建立了投入产出数据库,并与模型方法相连接,进行了可重复的计量测算,研究提出了较为规范化的分析工具。研究建立了三个数据库,即1979~2003年全国农业投入产出数据库、1980~2003年分省份跨年度的投入产出数据库和1992~2003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因素分析数据库,这些数据库分别与TFPIP1.0、DEAP2.1和Stata8.0测算软件相连接,实现了可视化、规范化的计量分析,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了实用性分析工具。 从研究结果上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1.明晰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变化走势。据测算,1979~2003年,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速度为4.52%,增长幅度较大的时间段是1979~1984年和1990~1995年,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6.40%和6.98%,其余时期增长速度较低。 2.比较了不同省份的增长差异。分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结果表明,在测算期间,纯技术效率为100%即始终处于生产前沿的省份大多为经济较发达的东南部省份,其余省份在多数时期纯技术效率都是下降的;1980~1984年是技术效率发生改善的唯一时期,其他时期变化都为负;技术进步是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因素;各时期规模效率变化则一直呈负增长趋势。 3.区分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冈素。分析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因素的结果表明,实体性投入要素除化肥具有显著性之外,其他实体性要素要么不显著,要么对总产出的产出弹性为负,而非实体性的技术性投入要素则全部具有显著性。 4.研究提出了增长的措施与建议。主要从投入、结构调整和制度变革几个方面阐述了促进增

论文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论文总体结构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 研究的创新点和难点
  • 第二章 建国以来中国农业经济增长历程
  • 2.1 农业投入产出增长总体情况
  • 2.2 农业总产值的周期性增长情况
  • 2.3 农业生产结构变化情况
  • 第三章 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及实证分析
  • 3.1 引言
  • 3.2 测算方法
  • 3.3 测算中使用的数据
  • 3.4 农业产出、投入和生产率的增长趋势
  • 3.5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各阶段基本状况分析
  • 3.6 影响农业生产率增长的因素
  • 3.7 小结
  • 第四章 中国各省份农业生产率比较研究
  • 4.1 引言
  • 4.2 测算方法
  • 4.3 数据
  • 4.4 测算结果
  • 4.5 我国29个省份农业生产率、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分析
  • 4.6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因素分析
  • 5.1 引言
  • 5.2 研究方法
  • 5.3 模型设定
  • 5.4 数据
  • 5.5 参数估计
  • 5.6 结果分析
  • 5.7 小结
  • 第六章 农业生产率增长与环境
  • 6.1 我国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现状
  • 6.2 农业环境指标(Agri-Environmental Indicators,AEIs)
  • 6.3 考虑环境影响的农业生产率测算
  • 6.4 小结与讨论
  • 第七章 数量分析结果的政策性含义及政策建议
  • 7.1 关于投资
  • 7.2 关于制度变革
  • 7.3 关于结构调整
  • 第八章 结论、讨论与研究展望
  • 8.1 结论
  • 8.2 讨论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相关论文文献

    • [1].制度变迁与中国农业生产率的提高[J]. 产业经济评论 2019(04)
    • [2].中国农业生产率的面板数据分析[J]. 社会科学战线 2012(04)
    • [3].农村投资、农业生产率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检验[J]. 统计与决策 2019(17)
    • [4].农业生产率测度、无效流转与土地再配置——基于一个“U形”关系的识别[J]. 经济科学 2019(06)
    • [5].我国各地区的农业生产率与收敛:1980~2005[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8(05)
    • [6].气候变化下的农业生产率再估计[J]. 中国软科学 2018(09)
    • [7].土地流转、农业生产率与农民收入[J]. 世界经济 2020(10)
    • [8].新时期农地流转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基于江苏省调研数据的实证分析[J]. 广东农业科学 2016(04)
    • [9].上海郊区农业生产率的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J]. 经济地理 2018(03)
    • [10].发展农村金融与提高农业生产率的思考[J]. 特区经济 2010(09)
    • [11].农业生产率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机制——基于城市化和信息网络技术的视角[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1)
    • [12].农业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及收敛性分析[J].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9(04)
    • [13].我国农业生产率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研究[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6)
    • [14].中国农业碳排放、低碳农业生产率及其协调性研究[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7(05)
    • [15].广西农业生产率的动态变化研究[J]. 新经济 2013(20)
    • [16].论16—18世纪法国农业经济的发展[J].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9(05)
    • [17].城乡差距、农业生产率演进与农业补贴——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 2019(10)
    • [18].城镇化的减贫机制与效应——基于发展中经济体视角的经验研究[J]. 财经科学 2017(04)
    • [19].海峡两岸农业生产率比较研究——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方法[J]. 台湾研究集刊 2011(06)
    • [20].基于SuperSBM模型的新疆农业生产率动态分析[J]. 新疆农垦经济 2011(03)
    • [21].中国省区间农业生产率的空间依赖性及分布动态[J]. 资源科学 2010(07)
    • [22].湖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分析[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07)
    • [23].澳大利亚大田农业生产率放缓了吗?[J]. 经济资料译丛 2013(01)
    • [24].提高联合收割机脱粒质量的有效措施[J].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16(11)
    • [25].联合收割机故障分析与排除5例[J].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15(01)
    • [26].城镇化、现代化与生产率进步——基于我国省际农业的分析[J]. 农业经济 2015(09)
    • [27].我国中部八省农业生产率增长研究——基于2000~2010年省际数据[J]. 新疆农垦经济 2013(01)
    • [28].三产融合下的现代农业发展对农民收入影响研究[J].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2)
    • [29].生产服务业开放对中国农业生产率的影响[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5)
    • [30].大力发展农机事业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J]. 吉林农业 2011(04)

    标签:;  ;  ;  ;  ;  

    中国农业生产率测算及实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