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样带温带区主要树种功能性状地理分异研究

南北样带温带区主要树种功能性状地理分异研究

论文摘要

植物地理分布格局一直以来是生态学研究的重点内容。植物功能性状不但反映了植物对生境条件的响应和适应,而且能够将环境、植物和生态系统结构、过程与功能联系起来。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通过分析植物功能性状与环境的关系,可以更好认识植物分布格局变化的环境驱动机制,为预测未来植被的发展趋势提供理论依据。中国东部南北样带作为全球15条陆地样带之一,环境梯度的变化造就了其特有的植被分布格局,而在南北样带温带区,栎属不同树种由北至南呈现出地理替代分布现象。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在总体了解南北样带温带区主要树种功能性状地理分异特征的基础上,以南北样带温带区优势栎属树种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栎属树种生活史不同阶段的功能性状沿环境梯度的变化格局,揭示栎属树种地理替代分布的环境驱动机制。基于此,开展了4个方面的研究:(1)南北样带温带区主要树种功能性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2)南北样带温带区栎属树种功能性状沿环境梯度的变化格局;(3)南北样带温带区栎属树种种子性状对环境条件的响应和适应;(4)南北样带温带区栎属树种幼苗功能性状的变化差异。主要研究方法和结果如下:(1)选取南北样带温带区11个地点的55种主要分布树种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线性回归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方法,分析主要树种功能性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同时采用标准化主轴法分析功能性状间的关系,对南北样带温带区主要树种功能性状的地理分异特征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气候条件和土壤因子分别从不同方面驱动树种功能性状的变化分异,气候因子相对于土壤因子解释了更多功能性状的变化。随降水量的降低和土壤磷含量的增加,叶片干物质含量和比叶重均表现为增加的趋势;随日照时数的增加和土壤氮含量的降低,叶片单位重量氮含量增加;随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日照时数的增加,叶片单位重量磷含量增加;温度是制约树皮胸径比变化的唯一因素,随温度降低树皮厚度增加;而叶片钾含量在研究区域内没有显著变化。同时,功能性状间的关系更好的反映了主要树种的适应策略,叶片干物质含量和比叶重较高的树种能很好的生存在水分资源相对匮乏的生境里;叶片氮含量、磷含量较高的树种,用快速的养分循环来适应环境;而叶片钾含量也是南北样带温带区主要树种生长的关键因子。(2)通过查阅栎属树种的标本,提取南北样带温带区23个地点的12种栎属树种的叶片形态信息,采用相关分析和标准化主轴分析方法,探讨了南北样带温带区栎属树种叶片形态性状沿气候梯度的变化,并结合已有对南北样带温带区栎属树种功能性状的研究,进一步讨论了成年林木阶段栎属树种地理分异的环境驱动机制。总体上,在南北样带温带区,栎属树种的叶片形态性状沿气候梯度发生显著的变化。叶片大小和叶片分裂程度随温度的降低和日照时数的增加而增加;随温度的增加和日照时数的减少,叶脉密度呈增加的趋势;随降水的增加,叶脉密度也逐渐增加。而且,栎属树种叶片形态性状相互关联,在有限资源下采用最优的叶片形态以最大化生长,叶片大小是关键的形态性状,与叶柄长度和叶片分裂程度显著正相关,与叶脉密度显著负相关;而随叶片倾向于长条状发展,叶柄长度和叶脉密度也随之增加。综合多个研究结果表明,气候条件的制约作用造成了南北样带温带区栎属树种的地理分布格局,栎属树种通过调节形态、结构和生理等性状的变化适应环境。(3)选取南北样带温带区9个核心分布区的优势栎属树种作为研究对象,野外实地采集多种栎属树种的种子,通过测定种子的质量和化学组成,分析种子性状沿环境梯度的变化格局及其种子化学组成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气候条件是驱动栎属树种种子性状变化的主要因素,这与栎属树种叶片功能性状与环境关系类似,而气候因子中温度的驱动作用较大,日照时数次之。种子质量较大的栎属树种更倾向分布于低温和长日照的样带北部区域;随温度降低,种子中淀粉含量积累减少的同时,多种抗寒物质如蛋白质、可溶性糖和脯氨酸等逐渐增加。而且,栎属树种为适应环境而调整种子的化学组成具有同步性,蛋白质、可溶性总糖和脯氨酸者相互正相关,而三者均与淀粉负相关。(4)对采集于不同核心分布区的优势栎属树种的种子进行田间栽培实验,选择南北样带温带区的中部作为田间实验点,保证均一环境条件的同时,尽量减小环境胁迫对实验的影响。以均一环境下1年生幼苗为对象,研究比较种内及种间功能性状的变化差异,分析幼苗功能性状与成熟林木功能性状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讨论种子质量对幼苗生长性状的影响作用。结果发现:栎属树种功能性状的种内差异较小,种间差异性较大,种间变异系数高于种内,而且相同环境下幼苗的功能性状与原生地成年林木功能性状的相关性较低。种子质量对幼苗叶片功能性状的影响较小,而对生物量及其分配(根冠比)的影响较大。本研究全面分析了南北样带温带区主要树种和栎属树种功能性状的地理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即使在相同尺度上,不同研究对象也存在不同的响应和适应机制,而对植物生活史的不同阶段,环境条件的影响作用也存在差异。这证实了植物物种分布格局的形成和变化并不是随机的和偶然的,环境条件在影响植物的同时,植物通过表观形态、结构组成和生理功能等一系列的权衡调节对环境进行响应,不同生活史阶段也形成不同的适应策略,从而在适宜区域进行定居、生长和繁衍。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表目录
  • 图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植物物种分布
  • 1.1.2 植物功能性状与物种分布
  • 1.1.3 南北样带温带区研究的重要性
  • 1.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植物功能性状的分类
  • 1.2.2 植物功能性状与环境
  • 1.2.3 植物功能性状间的关系
  • 1.2.4 植物功能性状的应用
  • 1.3 科学问题与内容
  • 1.3.1 科学问题
  • 1.3.2 研究目标
  • 1.3.3 研究内容与技术流程
  • 第二章 研究概况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2.1.1 研究区域
  • 2.1.2 气候和土壤
  • 2.1.3 植被概况
  • 2.2 主要研究地点概况
  • 第三章 南北样带温带区主要树种功能性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 3.1 前言
  • 3.2 研究方法
  • 3.2.1 研究地点及树种
  • 3.2.2 功能性状的测定
  • 3.2.3 环境因子
  • 3.2.4 数据处理
  • 3.3 研究结果
  • 3.3.1 主要树种功能性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 3.3.2 主要树种功能性状间的关系
  • 3.4 讨论
  • 3.4.1 南北样带温带区主要树种功能性状对环境条件的响应
  • 3.4.2 南北样带温带区主要树种的适应策略
  • 3.5 小结
  • 第四章 南北样带温带区栎属树种功能性状的地理分异
  • 4.1 前言
  • 4.2 材料和方法
  • 4.2.1 植物标本筛选
  • 4.2.2 叶片形态指标测定
  • 4.2.3 气候因子
  • 4.2.4 数据处理
  • 4.3 研究结果
  • 4.3.1 栎属树种叶片形态性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 4.3.2 栎属树种叶片形态性状间的关系
  • 4.4 讨论
  • 4.4.1 气候驱动栎属树种叶片的形态分化
  • 4.4.2 栎属树种叶片形态性状的关联进化
  • 4.4.3 栎属树种地理分异的环境驱动机制
  • 4.4.4 标本数据库查阅方法的有效性
  • 4.5 小结
  • 第五章 南北样带温带区栎属树种种子性状对环境条件的响应
  • 5.1 前言
  • 5.2 研究材料与方法
  • 5.2.1 种子采集
  • 5.2.2 性状测定
  • 5.2.3 环境因子
  • 5.2.4 数据处理
  • 5.3 研究结果
  • 5.3.1 种子质量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 5.3.2 种子化学组成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 5.3.3 种子化学组成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 5.3.4 种子化学组成之间的关系
  • 5.4 讨论
  • 5.4.1 环境条件对种子性状的影响
  • 5.4.2 种子质量对气候条件的响应
  • 5.4.3 种子化学组成对气候条件的响应
  • 5.4.4 种子化学组成之间相互关联
  • 5.5 小结
  • 第六章 南北样带温带区栎属树种幼苗功能性状比较研究
  • 6.1 引言
  • 6.2 研究材料与方法
  • 6.2.1 田间试验
  • 6.2.2 幼苗功能性状的观测
  • 6.2.3 数据处理
  • 6.3 研究结果
  • 6.3.1 幼苗功能性状的变异
  • 6.3.2 幼苗功能性状与成年林木功能性状的关系
  • 6.3.3 幼苗功能性状与种子质量的关系
  • 6.4 讨论
  • 6.4.1 栎属树种幼苗功能性状的变异
  • 6.4.2 幼苗功能性状与成年林木功能性状的关系
  • 6.4.3 种子质量对幼苗功能性状的影响
  • 6.5 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  ;  

    南北样带温带区主要树种功能性状地理分异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