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灿稻亲本种子休眠性的遗传改良和利用研究

杂交灿稻亲本种子休眠性的遗传改良和利用研究

论文摘要

杂交稻制种田发生穗发芽是一种自然灾害,几十年来一直是杂交稻种业生产上亟待解决的难题。在我国杂交稻制种大省四川,冈优系列、D优系列、Ⅱ优系列杂交制种经常受到穗发芽的威胁,严重年份甚至会影响到种子外调数量。在另一个制种外销大省江苏省,汕优、协优、冈优、特优、Ⅱ优系列制种生产上穗发芽也十分普遍。2007年9月底至10月初的“罗莎”台风使江苏省北部地区的数万亩杂交稻制种田发生不同程度倒伏,伴随着数天阴雨,穗发芽现象严重发生。据盐都、建湖、阜宁、金湖等地反映,许多田块杂交稻种子的穗发芽率超过40%。有些制种农户生产的种子经过筛选、漂选,合格种子产量仅有750kg/hm2左右,经济损失惨重。据粗略估计,全国每年有13.3万公顷左右的杂交稻制种田,年平均穗发芽率在10%左右,由此每年造成的种子损失在3500万kg左右,价值达7亿元人民币,至于重灾年份,损失更加严重。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利用不育系制种时,类似于异花授粉作物,不育系开颖角度大,部分种子稃壳闭合不全,形成裂颖种子。杂交稻制种时为了解决不育系包颈问题,在抽穗期喷施“九二零”已经成为一项常规措施,而“九二零”具有促进种子发芽的作用。我国杂交稻主要制种地区在收获前常会遇到阴雨和台风等灾害性天气的影响,这些都是造成杂交稻种子穗发芽较重的原因。但是,从根本上说种子休眠性强弱是影响种子穗发芽发生程度的主要原因。赵明等(2004)研究发现生产上常见的籼稻不育系和保持系休眠性相当弱或者无休眠性,恢复系的休眠性大部分较差,少部分具有一定的休眠性,生产上还没有抗穗发芽的杂交稻组合。因此,现在迫切需要改良杂交稻亲本种子的休眠性,培育休眠性较强的杂交稻组合,以经济有效地预防水稻杂交稻制种田穗发芽危害。为此目的,本论文进行了以下5个部分的研究:(1)、水稻不同品种种子休眠性的形成和解除时间的研究;(2)、水稻不同品种稃壳和种皮对种子休眠性影响的研究;(3)、籼稻IR112-12及其衍生系Ⅱ112B种子休眠性遗传特点的研究;(4)、在杂交稻制种条件下F1的休眠性与亲本的相关以及休眠性的配合力研究;(5)、新选育的强休眠不育系Ⅱ112A的育性研究及产量等农艺性状的配合力研究。1利用新选育的和生产上常用的共35个水稻品种为材料,检测了各品种抽穗后15d-35d具有潜在发芽能力种子的休眠指数,研究种子休眠性的形成时间及其变化。从中选择了6个休眠性不同的品种,收获后用自然室温和低温(0℃)两种方式贮藏,分期测定种子休眠指数,还对刚收获的种子在高温(50℃)条件下处理不同天数,再测定种子休眠指数,研究种子休眠性在自然室温、0℃和50℃情况下的解除时间。结果表明:(1)水稻种子的休眠性,在种子发育中期(抽穗后15d-20d)即已形成,也就是说种子刚有潜在发芽能力就受到休眠性的保护。随着种子成熟度的提高休眠性逐渐下降。根据休眠性下降速度快慢,水稻品种可以分为三类:一类休眠性下降速度很慢,即使到种子成熟时(抽穗后35d)仍能保持很强的休眠性(称为强休眠品种);一类休眠性在种子成熟过程中迅速下降,到收获时种子休眠性接近于零(称为无休眠或者弱休眠品种);还有一类是介于以上两者之间(称为中等休眠品种)。(2)种子休眠性的解除速度是由内外因素共同决定的。从内因来看,种子本身休眠性强的品种休眠解除慢,弱休眠品种休眠解除快。强休眠品种收获后在自然室温条件下贮藏,种子休眠性仍然继续下降,种子休眠性可以持续50d左右,直到最终休眠解除。因此,水稻种子休眠性的强弱实际上是由休眠性下降速度的快慢所决定的。而不同品种成熟后期休眠性的强弱,决定了该品种的穗发芽抗性的大小。从外因看,种子在低温条件下贮藏,种子休眠解除较慢,高温条件下贮藏,种子休眠解除加快。强休眠品种种子在50℃条件下处理2d,即可解除种子休眠。所以,在南繁加代、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和贮藏过程中,可根据种子休眠特点采取必要措施打破或者维持种子的休眠性,以适应生产的要求。2利用5个休眠性不同的水稻品种和无休眠的油菜种子为材料,测定了手工剥去稃壳和完整种子的休眠指数,研究剥壳前后种子休眠性的变化;测定了剥壳后糙米和剥壳后再划破种皮(包括果皮)的糙米的休眠指数,研究稃壳、种皮对种子休眠性的影响;利用不同水稻品种稃壳的水浸出液浸泡无休眠的油菜种子和剥壳Ⅱ-32B糙米,测定了种子发芽率、芽长和根长,研究稃壳是否含有发芽抑制物质。结果表明:(1)无休眠品种种子剥壳或不剥壳情况下休眠指数均为0,稃壳、种皮对休眠已起不到控制作用。强休眠品种休眠指数在剥壳后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强休眠品种N22剥壳前后种子休眠指数分别为100%和99%,N22剥壳后休眠指数降低很少,结果表明非稃壳因素影响种子的休眠。Ⅱ112B、IRll2-12、IR64不剥壳种子的平均休眠指数分别为95.3%、99.7%、98.5%,剥壳后糙米的休眠指数分别为15.7%、81.3%、80%,表明稃壳对种子休眠性具有很大的影响,但是不同品种间影响的程度不同。如果在去除稃壳的同时,又划破种皮(连带果皮和一些胚乳),种子的休眠性基本消失,这表明种皮对种子的休眠性也有一定影响,但其影响机制尚不明了。(2)用IRll2-12、Ⅱ112B、N22、IR64、Ⅱ-32B稃壳蒸馏水浸出液分别处理油菜种子和Ⅱ-32B糙米。结果显示,对油菜种子的发芽率抑制率分别为16.5%、16%、14%、12%、0;对芽长的抑制率分别为97.4%、92.21%、79.22%、29.87%、12.99%;对根长的抑制率分别为89.12%、78.29%、61.68%、41.97%、9.49%。对Ⅱ-32B糙米的发芽率抑制率分别为18%、15%、15%、11%、0;芽长抑制率分别为9.94%、9.42%、7.45%、6.21%、3.11%;根长抑制率分别为42.98%、40.35%、38.6%、21.05%、8.77%。上述结果表明强休眠水稻品种稃壳水浸出液对油菜种子和Ⅱ-32B糙米发芽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是抑制程度不同。可以推测水稻稃壳中含有发芽抑制物质,不同品种稃壳所含发芽抑制物质的数量有差异,强休眠品种稃壳可能含有更多的发芽抑制物质。无休眠水稻品种的稃壳水浸出液对无休眠油菜种子和无休眠Ⅱ-32B糙米发芽率影响未被发现,对芽长根长影响很小,说明其稃壳中不含发芽抑制物质,或者含量极少。(3)休眠种子IR112-12、Ⅱ112B、N22、IR64的稃壳在50℃烘箱里处理2d,稃壳的水浸出液即丧失抑制种子发芽作用,由此可以推测水稻稃壳中含有的发芽抑制物质可能对高温敏感,在50℃条件下处理2d,发芽抑制物质即消失。3利用2个杂交组合Ⅱ-32B/IRll2-12、Ⅱ-32B/Ⅱ112B的6世代群体(P1、P2、B1、B2、F1、F2)以及2个组合IR64/龙特浦B、抗85/IR64的4世代群体(P1、P2、F,、F2)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水稻种子休眠性的遗传特点。其中,Ⅱ112B是利用IRll2-12和Ⅱ-32B杂交、与Ⅱ-32B回交并经过选择的强休眠保持系,也就是IRll2-12的衍生系。结果表明:(1)水稻种子休眠性为数量性状,且具有不同的遗传模式,有的品种的休眠性具有主基因的效应,有的品种多为多基因的效应,而且基因作用也有显性和隐性的区别。(2)IRll2-12种子休眠性在由多基因控制的同时,也有显性主基因的作用;品种Ⅱ112B与Ⅱ-32B所配组合Ⅱ-32B/Ⅱ112B的F1比IRll2-12与Ⅱ-32B所配组合Ⅱ-32B/IR112-12的F1休眠性的显性程度有所下降,表明Ⅱ112B控制休眠性的基因在杂交回交选择过程中部分丢失。IR64种子休眠性是由多基因控制的,且以隐性基因为主;抗85与IR112-12休眠性遗传特点相似,由多基因控制,且表现出显性主基因的作用。但是抗85与IR112-12相比,休眠性基因作用总效应和F,的显性程度变得较低。(3)每个品种休眠性在南京、海南的测定结果比较一致,年度间差异小,表明休眠性具有很高的遗传力。由各世代方差计算得出广义遗传力为96%-99%,狭义遗传力为62%-65%。(4)此外,水稻种子休眠指数与产量等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表明,种子休眠指数与播抽历期呈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决定系数达到0.5765,回归方程为Y=0.0278X-2.2384。这可能是因为决定种子休眠指数与决定播抽历期的基因具有连锁关系。种子休眠指数与播抽历期以外的产量等农艺性状的线性相关性均不显著。4利用19个核质互作型不育系和9个恢复系,配制了109个杂交组合,抽穗后35d收获种子,分别检测了每个杂交组合F,及其亲本种子在不剥壳和剥壳情况下的休眠指数。采用5×5 NCⅡ遗传交配设计配制了25个组合,利用其种子的休眠指数分析了配合力。结果表明:(1)在不剥壳情况下,杂种F1种子的休眠指数与双亲种子的休眠指数以及中亲值呈极显著正相关。109个组合中,82个组合种子休眠性超过中亲值,43个组合种子休眠性超过高亲值,具有明显的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2)去除稃壳的双亲及杂种F1种子的休眠指数均大幅度下降,显示稃壳对种子休眠性具有重要作用,但剥壳后双亲种子和F1种子休眠性之间的关系,仍然存在与不剥壳时相似的趋势。(3)杂交稻种子休眠性是由F1的基因型决定的,因而同时受到杂交双亲休眠性的影响,所以水稻种子休眠性不存在简单的母体效应。母本植株上收获的杂交种子即稃壳是母本开花授粉前形成的,所以是母体的一部分,但其抑制发芽能力却是在开花授粉后种子发育成熟过程中形成的,而且受到杂种胚基因调控。(4)5×5双列杂交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杂交稻亲本种子休眠性具有极显著的一般配合力效应。不育系、恢复系休眠性的一般配合力方差和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方差占总遗传方差的比例分别为59.2%、31.1%和9.7%,三者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基因的加性作用占主导地位。不育系Ⅱ112A种子休眠性的一般配合力效应最高,D62A次之;恢复系以IRll2一般配合力效应最高,2786次之。它们是选配强休眠杂交种的优良亲本材料。5利用不育系Ⅱ112A、Ⅱ-32A为材料,比较了其育性、开花习性以及部分农艺性状的表现;利用5个籼稻不育系和5个籼稻恢复系为亲本,采用NCⅡ设计,对产量等14个农艺性状的配合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Ⅱ112A休眠指数多年稳定在90%以上,不育株率达100%,花粉不育度大于99.9%,典、圆败率高,开花习性好,保持了来自于Ⅱ-32A的优良不育性和异交习性。(2)NCⅡ设计试验结果表明,14个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方差均达到极显著水平。Ⅱ112A在单株产量性状上,一般配合力效应高,得利于单株有效穗和结实率一般配合力效应较高;Ⅱ112A后代比Ⅱ-32A后代早熟,并可能降低植株高度,但是增加籽粒长度的作用不大。Ⅱ112A/05-7、Ⅱ112AA/抗85是单株产量较高、综合性状较优的组合。(3)25个组合F,的单株产量与休眠指数的相关系数为-0.0161,不显著。这表明对种子休眠性的改良不会影响单株产量的提高。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及缩略语的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种子的萌发和休眠
  • 1. 种子的萌发的概念
  • 2. 种子休眠的概念
  • 3. 种子休眠的类型
  • 3.1 初生休眠和次生休眠
  • 3.2 种壳休眠和胚休眠
  • 3.3 强迫休眠和机体休眠
  • 3.4 生理休眠、强迫休眠和综合休眠
  • 4. 种子休眠的生态学意义
  • 第二节 种子休眠的机理
  • 1. 内源激素调控论(三因子学说)
  • 2. 呼吸途径论(磷酸戊糖途径)
  • 3. 光敏素调控论
  • 4. 膜相变化论
  • 5. 胞质PH值的作用
  • 第三节 种子休眠的影响因素
  • 1. 种皮
  • 2. 植物激素脱落酸和赤霉素
  • 2.1 赤霉素对种子休眠的影响
  • 2.1.1 赤霉素的发现
  • 2.1.2 植物体内赤霉素的生物合成
  • 2.1.3 赤霉素生理作用研究进展
  • 2.2 脱落酸对种子休眠的影响
  • 2.2.1 脱落酸的发现
  • 2.2.2 脱落酸的生物合成途径
  • 2.2.3 脱落酸的生理作用研究进展
  • 3. 种胚休眠
  • 4. 环境因子的影响
  • 4.1 温度
  • 4.2 光
  • 第四节 种子休眠的解除方法
  • 1. 干燥后熟
  • 2. 控制温度
  • 2.1 低温冷积
  • 2.2 变温影响
  • 3. 破损种皮
  • 4. 药剂处理
  • 第五节 种子休眠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 1. 种子休眠性遗传特征的复杂性
  • 2. 籽粒休眠性在数量遗传学方面的研究进展
  • 3. 作物收获前穗发芽的抗性遗传研究进展
  • 3.1 作物籽粒休眠性和穗发芽的关系
  • 3.2 作物穗发芽的抗性遗传研究进展
  • 4. 作物种子休眠性和穗发芽抗性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 4.1 小麦穗发芽抗性基因定位的研究进展
  • 4.2 水稻种子休眠性和穗发芽抗性基因定位的研究进展
  • 4.3 作物种子休眠性和穗发芽抗性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
  • 第六节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水稻种子休眠性的形成和解除时间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与种植方法
  • 1.2 种子不同成熟时期休眠性的测定
  • 1.3 种子不同贮藏温度、不同贮藏时期休眠性的测定
  • 1.4 种子休眠指数的测定方法
  • 1.5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水稻种子休眠性的形成时间及休眠指数的分级标准
  • 2.1.1 水稻种子休眠性的形成时间
  • 2.1.2 水稻种子休眠指数的分级标准
  • 2.2 水稻种子休眠性在室温条件和冷藏及高温处理条件下的解除时间
  • 2.2.1 室温贮藏条件下种子休眠指数的变化
  • 2.2.2 冷藏条件下种子休眠指数的变化
  • 2.2.3 烘干处理对种子休眠性的影响
  • 3 讨论
  • 3.1 水稻种子发育成熟阶段休眠性形成和解除时间
  • 3.2 种子贮藏对种子休眠性的影响
  • 第三章 水稻稃壳和种皮对种子休眠性的影响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稻谷与糙米休眠指数的测定
  • 1.2.2 整糙米和破种皮糙米休眠指数的测定
  • 1.2.3 颖壳中发芽抑制物质的生物测试
  • 1.2.4 水稻稃壳烘干处理试验
  • 1.2.5 水稻稃壳水浸液抑制发芽作用指标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水稻种子颖壳对休眠指数的影响
  • 2.2 水稻种子种皮(包括果皮)对种子休眠性的影响
  • 2.3 水稻不同品种稃壳水浸液对油菜种子发芽率、根长及芽长的影响
  • 2.4 水稻不同品种稃壳水浸液对Ⅱ-32B糙米发芽率、根长及芽长的影响
  • 2.5 水稻不同品种稃壳50℃高温处理后水浸液对油菜种子发芽的影响
  • 3 讨论
  • 3.1 稃壳和种皮(果皮)对水稻种子休眠性的影响
  • 3.2 水稻种子稃壳中发芽抑制物质对休眠性影响
  • 3.3 水稻种子休眠性形成机制的差异
  • 第四章 籼稻IR112-12及其衍生系Ⅱ112B种子休眠性遗传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遗传试验设计
  • 1.3 试验方法
  • 1.3.1 亲本休眠指数的多点多年测定
  • 1.3.2 组合Ⅰ、Ⅱ、Ⅲ和Ⅳ不同群体休眠指数的测定及农艺性状的调查
  • 1.3.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亲本在不同年份不同地点的休眠指数
  • 2.2 6世代群体和4世代群体休眠性的遗传分析
  • 2.2.1 组合Ⅱ-32B/IR112-12和Ⅱ-32B/Ⅱ112B 6世代群体种子休眠指数的次数分布及其遗传分析
  • 2.2.2 组合IR64/龙特浦B和抗85/IR64各世代群体种子休眠指数的次数分布及其遗传分析
  • 2.3 组合Ⅰ、Ⅱ、Ⅲ、Ⅳ各世代群体种子休眠性的遗传力分析
  • 2.4 水稻种子休眠指数与播抽历期等农艺性状的的相关分析
  • 3 讨论
  • 3.1 6个水稻品种种子休眠性的遗传特点
  • 3.2 亲本休眠性的遗传研究的重要性
  • 3.3 水稻种子休眠性与产量构成因素线性相关性不大
  • 1的相关及配合力研究'>第五章 杂交籼稻亲本种子休眠性与F1的相关及配合力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亲本材料
  • 1.1.2 杂交种组合配制
  • 1.2 试验方法
  • 1.2.1 休眠指数的测定
  • 1.2.2 5×5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的配组
  • 1.2.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1种子休眠性与双亲种子休眠性的相关性分析'>2.1 F1种子休眠性与双亲种子休眠性的相关性分析
  • 1种子休眠性的影响'>2.2 母本稃壳对F1种子休眠性的影响
  • 2.3 不同休眠程度的不育系及恢复系的休眠性配合力分析
  • 1种子休眠指数的方差分析'>2.3.1 F1种子休眠指数的方差分析
  • 2.3.2 亲本休眠指数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和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分析
  • 3 讨论
  • 3.1 选育抗穗发芽杂交组合的育种策略
  • 3.2 水稻稃壳对种子休眠性的影响
  • 第六章 籼稻强休眠不育系Ⅱ112A的选育及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遗传试验设计
  • 1.3 试验方法
  • 1.3.1 不育系Ⅱ112A、Ⅱ-32A调查的农艺性状
  • 1农艺性状的调查'>1.3.2 组合F1农艺性状的调查
  • 1.3.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Ⅱ112B和Ⅱ112A的选育过程
  • 2.2 Ⅱ112A和Ⅱ-32A的育性及其它农艺性状比较
  • 2.3 单株产量等14个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 2.3.1 配合力方差分析
  • 2.3.2 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效应分析
  • 2.3.2.1 单株产量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
  • 2.3.2.2 产量构成因素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
  • 2.3.2.3 播抽历期和株高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
  • 2.3.2.4 穗、粒、剑叶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
  • 2.3.2.5 单株产量等14个农艺性状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分析
  • 2.4 单株产量与种子休眠指数的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3.1 选育强休眠不育系的艰巨性
  • 3.2 不育系Ⅱ112A利用价值的评价
  • 3.3 休眠性与单株产量的关系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一、全文结论
  • 二、本研究创新之处
  • 三、本研究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和投稿的论文
  • 附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冷储杂交水稻亲本种子出库后活力变化研究[J]. 杂交水稻 2019(03)
    • [2].外源赤霉酸对杂交水稻亲本种子萌发的生理影响[J]. 种子 2016(12)
    • [3].玉米亲本种子生产技术[J]. 河北农业 2017(06)
    • [4].微量元素对玉米亲本种子活力及光合特性影响[J]. 种子世界 2016(04)
    • [5].浅谈玉米亲本种子单繁工作[J]. 现代农业 2012(03)
    • [6].如何进行玉米亲本种子单繁工作[J]. 农民致富之友 2012(11)
    • [7].亲本种子贮藏要做到六防二勤一果断[J]. 种子世界 2008(06)
    • [8].玉米亲本种子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 2008(11)
    • [9].玉米亲本种子单繁方法[J]. 农民致富之友 2014(17)
    • [10].影响玉米亲本种子纯度的原因及对策[J]. 河南农业 2010(05)
    • [11].水稻十优A亲本种子高产繁殖和制种技术[J]. 农业科技通讯 2008(07)
    • [12].玉米种子质量下降的原因与对策[J]. 今日科苑 2008(10)
    • [13].南方丘陵山地四倍体亲本种子优质高产繁殖技术[J]. 中国种业 2009(06)
    • [14].东北玉米亲本种子收获贮藏管理技术[J]. 种子世界 2017(09)
    • [15].ABA抑制杂交水稻亲本种子萌发的基础生理变化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 2016(08)
    • [16].提升玉米种子质量和产量的关键技术[J]. 农业知识 2010(10)
    • [17].玉米杂交种的生产[J]. 养殖技术顾问 2011(08)
    • [18].玉米制种优质高产配套技术要点[J]. 现代农业 2013(01)
    • [19].优质高产玉米杂交种生产技术[J]. 中国种业 2008(01)
    • [20].特用甜玉米制种高产栽培技术[J]. 种子世界 2016(10)
    • [21].玉米新品种河玉397亲本种子繁殖和制种生产技术[J]. 农业科技通讯 2019(05)
    • [22].国外辣(青)椒制种技术[J]. 种子世界 2016(06)
    • [23].高质量种子如何炼就[J]. 种子科技 2015(01)
    • [24].杂交玉米高产制种技术[J]. 现代农业 2009(05)
    • [25].杂交玉米种子质量控制技术[J]. 现代农业 2014(12)
    • [26].提高玉米杂交种质量的措施[J]. 现代农业科技 2010(07)
    • [27].玉米杂交种子技术要点[J]. 农民致富之友 2013(23)
    • [28].中9A制种罹稻粒黑粉病的原因及防治措施[J]. 广西农学报 2009(03)
    • [29].提高常优系列亲本不育系繁殖产量和质量的技术措施[J]. 农业科技通讯 2008(10)
    • [30].水稻亲本种子“99.9%”质量控制策略与实践[J]. 中国种业 2015(03)

    标签:;  ;  ;  ;  ;  ;  ;  ;  ;  

    杂交灿稻亲本种子休眠性的遗传改良和利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