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索刘子变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索刘子变

中国民航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东丽300300

摘要: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指出,“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在网络思政教育研究的一些问题的研究上已取得突破,也存在不足。本文在把握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环境特征及教育对象特征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知识理论,探讨加强和促进我国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个性化的措施方法,以期使网络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发挥出更大的优势和能量,为高校网络思政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高校;个性化

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指出,“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以下简称思政)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做好高校思政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互联网已经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和教育载体,主动占领思政教育新阵地,创新网络思政教育方法,开辟网络思政教育之路,发挥网络思政教育福射力、渗透力、感召力,是推进高校思政教育与时俱进的需要。

1.高校“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特征

随着互联网及手机的普及,每一个人生活发生改变的同时,高校学生获取知识和接受教育的方式也在不断更新和改变。“互联网+”的普及,让高校学生在个人生活、学习教育等多方面个性化凸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方法需要顺应被教育对象的时代特征不断改进,互联网+构筑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时代平台为高校思政工作提供了优良的改革沃土。

1.1思想开放性

“互联网+”与高校教育环境的结合,使高校学生接收信息的方式更加多元化和开放化。学生了解信息的渠道由原来较单一的课本、课堂、教师传授变成了更加自由、更加个性和更加开放的自我选择接收,每个个体、每个要素都兼具开放性。QQ、微信等多种新媒体形式大大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和距离,为高校教育提供了更加灵活多变的教育渠道和平台。

1.2个性兼容共存性

“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冲破了传统课堂的束缚,学生接收信息不再局限于课堂和校园,应用实践也不再受制于课程要求与教学设备。除了统一的接收信息外,学生可以更多的根据自我的兴趣、爱好选择接收信息,更加凸显个性化;同时,互联网+丰富的信息资源有效的弥补了课堂知识的不足,拓展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互联网+的加入,将学生的个性化和社会兼容性更好的结合,为高校思政工作找到了切入点。

2.当代高校大学生特征

目前高校大学生多为95后甚至00后,伴随着互联网成长的青年一代,多数都是网络原住民,对于网络、多媒体的应用与适应得心应手。在此背景下,其成长具有显著的统一特征。

2.1思想独立但能力不足

开放的成长环境、唯一中心的家庭氛围、温饱不愁的物质基础,使得95后学生思想开放活泼、大胆,勇于尝试。作为网络原住民,能够以自主的地位在互联网中充分发挥独立思想的个性;但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形势,多数学生因生活经验不足、成长过程顺利等原因,在信息的辨别、事件的真假以及网络诱惑等方面明显能力不足,近些年的电信诈骗、网络贷款、西方思潮入侵等事件表明当代大学生应及时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自我辨别能力,让能力与思想相匹配。

2.2知识面大但认知碎片化

95后大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兴趣浓厚,借助“互联网+”丰富的资源平台,可以根据自我需求不断补充学习多方面知识,QQ、微信、微博、APP等多种新媒体是当代大学生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媒体平台,也有效的满足了学生对于知识探索的渴求;另一方面,因为互联网及新媒体的短小、精悍、更新快等特征,导致学生学习呈现碎片化特性,深入学习时间大大减少。碎片化的学习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快速浏览种类更多的信息,提高知识学习类型,但同时也导致获取知识浅尝辄止,趣味性代替了规范性,碎片性代替了完整性,不能较好的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和体系。

3.个性化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途径探索

面对“互联网+”等新媒体构筑的巨大、复杂的时代平台,结合当代大学生显著个性化时代特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及时根据教育新目标,革新教育理念,优化教育内容,强化教育手段,更新教育方式,优化教育效果,在顺应时代要求和符合学生时代特征的基础上,开展个性化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

3.1立德树人,因材施教,核心思想内容结合个性教育方式

党的十九大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教育的核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核心思想的教育要从传统上的说教式、填鸭式、强制式的教育方式向动态化、表演化、主动化的教育方向转变。十九大以来,党中央通过序列宣传片、微电影、书籍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达党的十九大报告,党的历史革命传统以及新时代党的系列新思想,《厉害了,我的国》、《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等宣传作品在学生中大获好评。

3.2创新方法,形成合力,校园教育内容结合网络社会实践平台

新时代对于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多元化的,互联网+支持的高校教育内容也不仅限课堂、课本和校园。校园教育要与互联网、社会实践、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共同搭建学生教育平台。高校搭建学生学习、学科知识教育平台,校园活动参与平台,积极创建同龄人的交流提升渠道;社会搭建实践育人平台,创建积极健康的社会合力;家庭搭建学生支持系统平台,注重个人习惯培养、亲情关怀,帮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学生知识体系和培养目标多元化的前提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能仅限于传统思想政治的文字传达,更要在实践中践行所学、感悟所获和应用所得。

结语: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教育主旋律,在党和国家新时代新要求下,掌握学生时代特征,结合互联网+时代背景,立足立德树人的育人核心,真正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用到点上,为培养新时代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聪,黄琳.“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特征、挑战及发展路径[J].教育信息技术,2018(Z2):44-46.

[2]潘曦.“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机制[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6,8(05):66-70.

[3]修稳君.网络时代下“95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应对策略[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8):75-77.

标签:;  ;  ;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索刘子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