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转化体系的构建及转化植株的功能分析

大豆转化体系的构建及转化植株的功能分析

论文摘要

大豆的遗传转化是大豆基因功能分析的关键一步。近年来国内外已有不少实验室对大豆转化作了研究。本文目的在于对使用相同大豆品种不同转化方法进行系统比较。首先,对大豆遗传转化方法中的花器官注射法、超声波处理法、子叶节转化法、半种转化法和生长点转化法进行比较研究,在子叶节转化法中,我们对大豆不同品种再生率做了比较,找到再生率较好的品种垦农18;另外我们对其中的生长点转化法进行大规模实验,结果表明,生长点转化法可获得单批最好转化率0.31%,所有批次总体转化率为0.1%,子叶节转化法的单批最好转化率为0.31%,总的转化率为0.0008%,半种法单批最好转化率为0.2%,总的转化率为0.0026%,其它两种方法未获得转化植株,生长点转化法具有易操作、低污染、插入的拷贝数低等优点,重要的是不需进行组织培养,减少了体细胞突变对转基因植株表型的干扰,最重要的该方法不受品种再生难易的限制。因此,认为该方法是一较优的大豆非组织转化法。与此同时,我们也对转基因植株筛选方法进行系统性比较,以大豆垦农18为研究材料,采用浸种法、根吸法、叶片涂抹法和喷洒法,筛选抗glufosinate再生植株,结果表明不同方法间筛选结果差距明显,浸种法对种子出苗率有影响,操作复杂;根吸法受土壤条件影响较大,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和土壤含水量均影响实验结果,重复性较差;叶片涂抹法受叶龄影响大,费工费时;而叶片喷洒法筛选结果可靠,重复性好,操作简单,省工省时。叶片喷洒法适宜的浓度为1:200稀释glufosinate(113.3mg/ml);该筛选法是四种筛选方法中最优的一种。对获得的大豆开花相关基因的抗glufosinate大豆植株进行分子检测,PCR、Southern blot、RT-PCR和GFP定位,表明所获得的10株抗性植株均为转化植株,且后代的抗与不抗glufosinate的分离比基本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对开花时间测定表明,大豆开花基因CO、RGA1和MAF RNAi,在长日照条件下(16/8)与野生型垦农18相比晚开花;GAL2基因在大豆中过表达后,在长日下为晚花表型。拟南芥基因Cry1-N563转化大豆后开花时间与野生型无明显差异,但植株粗壮,稍矮化。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植物基因转化的受体系统
  • 1.1.1 原生质体系统
  • 1.1.2 愈伤组织受体系统
  • 1.1.3 种质系统
  • 1.1.4 胚状体受体系统
  • 1.1.5 直接分化芽受体系统
  • 1.2 植物基因转化载体
  • 1.3 转化方法及其在大豆上的应用
  • 1.3.1 基因枪法
  • 1.3.2 电激法
  • 1.3.3 聚乙二醇法
  • 1.3.4 显微注射法
  • 1.3.5 超声波辅助农杆菌转化方法
  • 1.3.6 萌发种子注射法
  • 1.3.7 花粉管通道法
  • 1.3.8 农杆菌介导法
  • 1.4 问题与展望
  • 第二章 大豆转化体系的建立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花器官转化法
  • 2.2.2 超声波转化法
  • 2.2.3 子叶节转化法
  • 2.2.4 半种转化法
  • 2.2.5 生长点转化法
  • 2.3 小结
  • 第三章 再生植株抗glufosinate的筛选方法及筛选浓度的确定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浸种法
  • 3.2.2 根吸法
  • 3.2.3 叶片涂抹法
  • 3.2.4 叶片喷洒法
  • 3.3 小结
  • 第四章 再生植株的分子检测
  • 4.1 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转化植株的表现型及遗传分析
  • 4.2.2 转化植株分子生物学和细胞学证据
  • 4.2.2.1 PCR检测
  • 4.2.2.2 Southern blot
  • 4.2.2.3 GFP观察
  • 4.2.2.4 RT-PCR
  • 4.2.2.5 Western blot
  • 4.3 小结
  • 第五章 问题与讨论
  • 5.1 关于转化率
  • 5.2 关于转化问题
  • 5.3 关于转化植株抗性筛选
  • 第六章 结论
  • 第七章 本研究的理论及实际意义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博士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重要科研成果
  • 博士后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重要科研成果
  • 永久通讯方式
  • 相关论文文献

    • [1].浅谈大豆密植技术[J]. 种子科技 2019(15)
    • [2].山西大豆救灾品种筛选与研究[J]. 种子科技 2019(12)
    • [3].河南省大豆种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建议[J]. 种业导刊 2019(10)
    • [4].浅析大豆需肥特点与施肥技术[J]. 现代农业研究 2019(11)
    • [5].大豆中内生菌的研究及意义[J].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9(06)
    • [6].密植是挖掘大豆产量潜力的重要栽培途径[J]. 土壤与作物 2019(04)
    • [7].萌发对不同品种大豆胚芽品质影响[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9(11)
    • [8].高粱-大豆复合种植模式的生态效应和经济效益分析[J]. 大豆科技 2019(05)
    • [9].简析中美大豆生产与贸易问题[J]. 黑河学院学报 2019(10)
    • [10].中美贸易摩擦以来对我国大豆行业影响及应对策略[J]. 对外经贸 2019(11)
    • [11].过氧化氢对大豆浓缩磷脂色泽的影响[J]. 粮食与油脂 2020(01)
    • [12].过滤介质对大豆浓缩磷脂透明度的影响[J]. 农产品加工 2020(01)
    • [13].大豆分离蛋白在熏煮香肠加工中的应用[J]. 肉类工业 2019(12)
    • [14].基于大豆分离蛋白的环境友好型包装材料研究进展[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9(24)
    • [15].大豆7S、11S蛋白的结构与热致凝胶特性的分析[J]. 食品科学 2020(02)
    • [16].大豆原料对分离蛋白加工及功能特性的影响[J]. 大豆科技 2019(06)
    • [17].浅谈大豆病虫害防治[J]. 种子科技 2019(17)
    • [18].庆东农科有机无机掺混大豆专用肥应用试验[J]. 现代化农业 2020(01)
    • [19].灌云大豆-豆丹高效综合种养技术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 农业科技通讯 2020(01)
    • [20].我国大豆机械化生产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进展[J].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19(12)
    • [21].大豆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 2019(22)
    • [22].吉林省大豆病虫害发生情况及防治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 2019(22)
    • [23].东北地区大豆振兴的思考:基于成本收益视角[J]. 价格月刊 2020(01)
    • [24].改性大豆分离蛋白-磷脂复合物对冰淇淋品质的影响[J]. 中国粮油学报 2020(01)
    • [25].索氏抽提法测美国大豆粗脂肪含量的影响因素分析[J]. 现代食品 2019(24)
    • [26].探究大豆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J]. 新农业 2020(01)
    • [27].秸秆还田条件下玉米-高粱(玉米)-大豆轮作的产量与效益分析[J]. 中国种业 2020(02)
    • [28].国际贸易环境与我国大豆采供形势分析[J].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19(12)
    • [29].大豆价格将继续上涨[J]. 农村百事通 2020(03)
    • [30].北方大豆的栽培管理与应用[J]. 饲料博览 2019(12)

    标签:;  ;  ;  

    大豆转化体系的构建及转化植株的功能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