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金属迁移论文-侯文隽,龚星,詹泽波,刘锋,黄子航

重金属迁移论文-侯文隽,龚星,詹泽波,刘锋,黄子航

导读:本文包含了重金属迁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电镀场地,土壤,地下水,重金属污染

重金属迁移论文文献综述

侯文隽,龚星,詹泽波,刘锋,黄子航[1](2019)在《粤港澳大湾区丘陵地带某电镀场地重金属污染特征与迁移规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粤港澳大湾区电镀企业的数量、生产规模均居全国前列,电镀生产排放的污染物造成该区电镀场地普遍存在土壤和地下水重金属污染现象,调查并分析区域电镀场地土壤和地下水重金属污染特征及迁移规律是粤港澳大湾区该类场地安全再利用的必要工作.在详细调查粤港澳大湾区丘陵地带某电镀场地土壤和地下水重金属污染现状的基础上,定量分析了不同深度土壤、地下水中的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并结合场地水文地质条件探讨了粤港澳大湾区丘陵地带电镀场地土壤和地下水中的重金属迁移规律.结果表明,该电镀场地土壤和地下水已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土壤中Ni、Cr~(6+)和Cu超标率依次为20. 5%、12. 8%和2. 7%;地下水中Ni、Pb和Cr~(6+)超标率依次为41. 7%、33. 3%和33. 3%;场区内重金属污染与电镀厂生产功能分区相对应,说明重金属主要来源于电镀废物泄漏.由于该场区填土层以下为渗透性较差的粉质黏土,不利于重金属污染物向深部迁移,因而重金属污染物主要集中在表层土壤;但是在全风化花岗岩埋深较浅的电镀车间范围内,土层渗透性增大,重金属迁移深度显着增加,其中Cr~(6+)由于酸性土壤的吸附作用较弱,甚至出现了10 m深度的高浓度检出现象.虽然场区浅层含水层渗透性较弱,但是酸性土壤和地下水氧化环境有利于Cr~(6+)和Ni的迁移,因而在地下水位埋深较浅和土壤重金属迁移深度较大的电镀车间出现了Cr~(6+)和Ni超标现象;而粤港澳大湾区花岗岩中Pb含量背景值较高可能是造成场区地下水Pb超标的主要原因.因此,粤港澳大湾区丘陵地带电镀场地的Ni、Cr~(6+)和Cu主要集中在浅层土壤和地下水中,区域广泛分布的低渗透黏土层在一定程度上阻隔了重金属的扩散迁移;但是在土壤酸化和花岗岩埋深较浅的地区,以及地下水以氧化环境为主的丘陵地带,Ni和Cr~(6+)在土壤和地下水中的迁移深度将显着增加.(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12期)

李守娟,杨磊,陈利顶,赵方凯,孙龙[2](2019)在《长叁角典型城郊农田土壤-浙贝母重金属迁移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郊生态系统中土壤重金属分布及其在土壤—植物系统的迁移和富集特征是城乡共生体土壤安全研究的热点问题。以典型经济作物浙贝母(Fritillaria thunbergii)为例,基于野外采样和实验分析,对长叁角代表性城郊农田中土壤—植物系统重金属的分布、富集和迁移特征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城郊农田土壤中重金属除Cr外,Cu、Zn、As、Cd和Pb的平均含量超过土壤背景值,并且不同重金属在空间分布上表现较高的空间异质性。除Cd和Cr外,浙贝母植株不同部位重金属含量表现为叶、茎显着高于鳞茎,叶中重金属含量可达到鳞茎的5~10倍,表明叶比鳞茎更易富集重金属。重金属迁移系数分析表明,Cr、Cu、Zn、As、Cd和Pb主要富集在浙贝母植株的地上部分,且不同重金属在植株中的迁移和富集能力具有较大的差异。浙贝母地上部分对Cr、As和Pb的富集能力较低,对Cu、Zn和Cd的富集能力相对较强。相比而言,鳞茎对不同重金属的富集能力均较弱,综合污染评价也表明,浙贝母鳞茎中重金属含量并未超过污染标准。(本文来源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2019年12期)

吕达,魏勇,刘桂建[3](2019)在《重金属在土壤-地下水交互系统中的迁移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用砂箱实验装置模拟地下水在水平流动情形下重金属在土壤-地下水(土-水)交互系统中的迁移特征.实验结果表明:4种重金属在不同深度土壤中的平均质量比为Cr>Ni>Co>Cu,土壤中垂向迁移能力为Cr>Ni≈Co>Cu;4种重金属在不同深度地下水中的平均质量浓度为Cu>Cr>Ni>Co,同一深度地下水平均质量浓度为Cu>Ni>Cr>Co;4种重金属在土-水交互系统中沿水流方向和垂直方向的迁移能力均为Cr≈Cu>Ni>Co;污染源在淋滤6h达最大释放量,此时地下水中的重金属质量浓度达最大值.(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杜宜春,梁志卿[4](2019)在《多孔介质中纳米颗粒及其携带重金属污染物迁移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纳米颗粒及其携带污染物在多孔介质中的迁移规律对于预测和评估水土环境中纳米材料污染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本文从纳米材料特性出发,分析了国内外关于纳米材料在多孔介质中的迁移研究进展,探讨了纳米胶体携带污染物的研究现状及不足,提出了多孔介质中纳米胶体研究的设想,以期推动纳米材料的广泛化和持续化应用。(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期刊2019年32期)

相玉琳,焦玉荣,王立鹏[5](2019)在《可溶性有机质改性气化渣对黑沙蒿生长及重金属迁移转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温室试验研究了可溶性有机质改性气化渣对黑沙蒿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改性气化渣对黑沙蒿的生长具有积极作用。可溶性有机质改性气化渣能够降低Pb、Ni、Co的生物有效性,而黑沙蒿能够有效降低Pb、Cr、Zn、Ni、V的生物有效性。因此,可溶性有机质改性气化渣联合黑沙蒿用于矿区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具有广阔前景。(本文来源于《榆林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王萍,刘静,朱健,李筑江,田茂苑[6](2019)在《贵州省煤矿区污染农田重金属累积与迁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贵州省中西部3个煤矿区煤矸石堆场周边污染农田进行调查与采样分析,探讨污染农田土壤重金属累积与迁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煤矿区污染农田土壤中Cd、Hg含量分别高于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水田)的2.20~9.33倍、0.34~2.48倍,86.7%的污染农田中Cd含量水平高于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值,煤矿区造成农田污染的重金属元素首要是Cd,其次是Hg,再次是Cu、Cr。调查对应的污染农田排水中Cd含量都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水质标准值或农田灌溉水质标准一类限值(水作),而Hg含量均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水质标准值,污染农田排水对周边水体质量的影响主要是Cd、Hg。此外,调查区稻米中Cd、Hg、As含量分别是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污染物限量值的0.74~1.77倍、0.45~1.35倍、0.50~1.16倍,超标率分别为73.3%、33.3%和20.0%,煤矿区污染农田中生产的稻米出现明显的Cd污染及一定程度的Hg、As污染。(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21期)

茹淑华,徐万强,侯利敏,孙世友,张国印[7](2019)在《连续施用有机肥后重金属在土壤-作物系统中的积累与迁移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定量研究连续7年施用不同有机肥后重金属在土壤和作物系统中的积累与迁移特征,为从源头上控制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连续7年施用猪粪的处理均显着增加了0—15 cm土层土壤Cu、Zn、As和Cd的含量,且随猪粪施用量增加,耕层土壤(0—15 cm)中Cu、Zn、As和Cd含量也显着增加,增幅分别在77.57%—261.46%、40.41%—145.68%、41.74%—46.19%和14.53%—22.09%。猪粪施用量高时,Zn和Cd已迁移到15—30cm土层并在此层积累;随着鸡粪施用量增加,耕层土壤(0—15cm)Cu、Zn、Cr含量也均显着增加。与施化肥处理相比,连续7年施用鸡粪的处理均显着增加了耕层土壤Cu、Zn和Cr含量,增幅分别在16.81%—38.72%、133.93%—435.73%和33.45%—58.31%。鸡粪用量较高时,Cu、Zn、Cr向15—30 cm土层迁移并积累。该试验条件下,连续7年施用高量鸡粪后耕层土壤Zn含量已超过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连续7年施用猪粪的处理均显着增加了小麦籽粒Cu和Zn含量,增幅分别在27.18%—49.87%和25.66%—98.81%;连续7年施用高量鸡粪的处理均显着增加了小麦籽粒Zn和Cd含量,分别增加64.74%和40.00%。连续7年施用猪粪的处理和高量鸡粪的处理小麦籽粒Zn含量超过相关的食品安全标准(NY 861—2004)。(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潘紫倩,黄华军,周春飞,赖发英,何小武[8](2019)在《基于乙醇-水混合溶剂污泥液化过程中重金属的迁移和转化(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污水厂污泥在乙醇-水混合溶剂中液化是制备生物油/生物炭的一种有前景的方法。乙醇和水联合使用对污泥液化过程中重金属的迁移和转化行为的影响是有关上述液化技术的安全性和清洁性方面的重要课题。本论文针对这一课题展开了研究,结果表明:纯乙醇作为液化溶剂时,重金属向生物炭迁移的比例更高;纯水作为液化溶剂时,生物炭中活性态重金属的比例则更低;与单一溶剂液化相比,乙醇-水共溶剂对重金属的分布和转化行为的影响呈现随机效应或平均效应。污泥在纯水中液化后,重金属的污染程度由生原污泥的重度污染(污染指数25.8)降低到生物炭的中度-重度污染(污染指数13.4),生态风险则由中等风险(风险指数164.5)降低到低风险(风险指数78.8)。纯乙醇作为液化溶剂时对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和生态风险影响甚微。乙醇和水的联合使用具有和纯水类似的重金属钝化效应。污泥在乙醇-水混合溶剂中液化所得的生物炭中重金属的污染指数和风险指数分别是13.1~14.6(中度-重度污染)和79.3~101.0(低风险)。为了进一步控制基于乙醇-水混合溶剂污泥液化过程中重金属的污染,可以通过在污泥液化过程中引入常规的木质纤维素或藻类生物质(也即采用共液化技术)。(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期刊2019年10期)

袁波,刘海林,刘昌贵[9](2019)在《牙舟陶制品重金属迁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牙舟陶是贵州省特色陶制品,深受消费者喜爱,远销国内外。近年来全球食品安全事故频发,成为关系到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许多国家对陶瓷材料的重金属迁移量都有严格规定,并且检测非常严格,对风险评估十分重视。本文对市场上销售的牙舟陶制品按照产品实际使用情况选取相应迁移试验条件进行重金属迁移检测,并对其进行了安全风险评估,研究结果表明,牙舟陶制品重金属迁移量低,达到陶瓷制品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要求以及国际要求。以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为健康指导值作安全风险评估,结果表明牙舟陶制品风险极低、安全可靠。(本文来源于《贵州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田蕴,杨雾晨[10](2019)在《重金属在地下水波动带土壤中的迁移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重金属在地下水波动带土壤中的迁移规律分析方法,考虑地下水循环波动对土壤中重金属迁移过程造成的影响,建立了重金属与水位波动的一维模型,通过水流控制方程分析土壤水分的特征曲线以及重金属在土壤内迁移过程中存在的滞后现象。在一维模型的基础上通过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蒸汽扩散方程和能量方程构建重金属在水波动带土壤中的对流-扩散-吸附方程,对重金属在地下水波动带土壤中的迁移规律进行分析。研究重金属在地下水波动带土壤中的迁移规律,能够为土壤治理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正确方向,同时为环境污染治理提供精准的技术支撑,有利于中国环境质量的提升,是生态环境保护的一大技术性进步。(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管理》期刊2019年10期)

重金属迁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城郊生态系统中土壤重金属分布及其在土壤—植物系统的迁移和富集特征是城乡共生体土壤安全研究的热点问题。以典型经济作物浙贝母(Fritillaria thunbergii)为例,基于野外采样和实验分析,对长叁角代表性城郊农田中土壤—植物系统重金属的分布、富集和迁移特征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城郊农田土壤中重金属除Cr外,Cu、Zn、As、Cd和Pb的平均含量超过土壤背景值,并且不同重金属在空间分布上表现较高的空间异质性。除Cd和Cr外,浙贝母植株不同部位重金属含量表现为叶、茎显着高于鳞茎,叶中重金属含量可达到鳞茎的5~10倍,表明叶比鳞茎更易富集重金属。重金属迁移系数分析表明,Cr、Cu、Zn、As、Cd和Pb主要富集在浙贝母植株的地上部分,且不同重金属在植株中的迁移和富集能力具有较大的差异。浙贝母地上部分对Cr、As和Pb的富集能力较低,对Cu、Zn和Cd的富集能力相对较强。相比而言,鳞茎对不同重金属的富集能力均较弱,综合污染评价也表明,浙贝母鳞茎中重金属含量并未超过污染标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重金属迁移论文参考文献

[1].侯文隽,龚星,詹泽波,刘锋,黄子航.粤港澳大湾区丘陵地带某电镀场地重金属污染特征与迁移规律分析[J].环境科学.2019

[2].李守娟,杨磊,陈利顶,赵方凯,孙龙.长叁角典型城郊农田土壤-浙贝母重金属迁移特征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9

[3].吕达,魏勇,刘桂建.重金属在土壤-地下水交互系统中的迁移特征[J].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2019

[4].杜宜春,梁志卿.多孔介质中纳米颗粒及其携带重金属污染物迁移研究进展[J].河南科技.2019

[5].相玉琳,焦玉荣,王立鹏.可溶性有机质改性气化渣对黑沙蒿生长及重金属迁移转化的影响[J].榆林学院学报.2019

[6].王萍,刘静,朱健,李筑江,田茂苑.贵州省煤矿区污染农田重金属累积与迁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9

[7].茹淑华,徐万强,侯利敏,孙世友,张国印.连续施用有机肥后重金属在土壤-作物系统中的积累与迁移特征[J].生态环境学报.2019

[8].潘紫倩,黄华军,周春飞,赖发英,何小武.基于乙醇-水混合溶剂污泥液化过程中重金属的迁移和转化(英文)[J].JournalofCentralSouthUniversity.2019

[9].袁波,刘海林,刘昌贵.牙舟陶制品重金属迁移研究[J].贵州科学.2019

[10].田蕴,杨雾晨.重金属在地下水波动带土壤中的迁移规律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9

标签:;  ;  ;  ;  

重金属迁移论文-侯文隽,龚星,詹泽波,刘锋,黄子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