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维菌素聚乳酸纳米粒的初步研究

伊维菌素聚乳酸纳米粒的初步研究

论文摘要

本研究以聚乳酸纳米粒为载体,制备新型、高效、安全的伊维菌素纳米粒,并对其质量及其稳定性、毒性和药效进行了研究。试验一:伊维菌素聚乳酸纳米粒的制备。采用改良的自乳化溶剂扩散法制备伊维菌素聚乳酸纳米粒,以伊维菌素作为伊维菌素纳米粒含量测定的指标性成分,建立伊维菌素纳米粒的紫外分析方法,对其回收率、精密度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伊维菌素纳米粒在245nm处有最大吸收,在10~8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其平均回收率为97.87%。回收率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05%、进样重复性的RSD为1.98%、日内精密度的RSD小于5%,日间精密度的RSD小于7%。本研究建立的分析方法回收率高、精密度和重复性良好,可满足其质量控制研究。试验二:伊维菌素聚乳酸纳米粒的质量及稳定性评价。对利用透射电镜、激光粒度分布仪、黏度计、折光仪和电导仪等对其质量进行检测;通过离心、加速、光照、低温、长期和经典恒温加速试验对其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制备的伊维菌素聚乳酸纳米粒为淡蓝色透亮均一的液体,其平均粒径为(67.9±2.7)nm;测出其有效期为25个月。本研究制备的伊维菌素聚乳酸纳米粒质量稳定。试验三:伊维菌素聚乳酸纳米粒的毒性研究。通过急性毒性和细胞毒性试验对伊维菌素聚乳酸纳米粒的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伊维菌素聚乳酸纳米粒对小鼠的LD50为62.675mg/kg,是原料药组的2.67倍,属于无毒级;对细胞毒性为1级,无明显毒性。本研究制备的伊维菌素聚乳酸纳米粒安全无毒。试验四:伊维菌素聚乳酸纳米粒的药效对比试验。以低剂量和高剂量的伊维菌素聚乳酸纳米粒对自然感染螨虫的兔进行治疗试验,对其药效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5%、10%的伊维菌素聚乳酸纳米粒对兔螨均有较好的疗效。表明伊维菌素纳米粒是一种有开发前景的抗寄生虫新制剂。本研究制备的伊维菌素聚乳酸纳米粒药效显著。综上所述,伊维菌素聚乳酸纳米粒制备简单,稳定性高,安全性良好,药效显著,符合纳米粒的各种特性和用药要求。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伊维菌素研究进展
  • 1.1.1 伊维菌素的结构和理化性质
  • 1.1.2 伊维菌素的作用机制与抗虫谱
  • 1.1.3 伊维菌素在动物机体中的代谢分布
  • 1.1.4 伊维菌素的剂型及其药代动力学
  • 1.1.5 伊维菌素的毒理学研究
  • 1.1.6 伊维菌素的抗药性研究
  • 1.1.7 伊维菌素的应用
  • 1.1.8 伊维菌素的检测技术
  • 1.2 纳米粒研究概述
  • 1.2.1 纳米粒的类型
  • 1.2.2 纳米粒的制备方法
  • 1.2.3 纳米粒的表面修饰
  • 1.2.4 聚乳酸纳米粒的研究进展
  • 1.3 结束语
  • 第二章 伊维菌素聚乳酸纳米粒的制备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试剂
  • 2.1.2 试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伊维菌素纳米粒的制备方法
  • 2.2.2 伊维菌素纳米粒制备处方及工艺的优化
  • 2.2.3 药物含量的测定
  • 2.2.4 载药量和包封率的测定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伊维菌素纳米粒的制备
  • 2.3.2 伊维菌素纳米粒制备处方及工艺的优化
  • 2.3.3 药物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伊维菌素聚乳酸纳米粒的质量及稳定性评价
  • 3.1 试验材料
  • 3.1.1 试验试剂
  • 3.1.2 试验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伊维菌素聚乳酸纳米粒的质量评价
  • 3.2.2 伊维菌素聚乳酸纳米粒的稳定性考察
  • 3.2.3 伊维菌素聚乳酸纳米粒的体外释药试验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伊维菌素聚乳酸纳米粒的质量评价
  • 3.3.2 伊维菌素聚乳酸纳米粒的稳定性考察
  • 3.3.3 伊维菌素聚乳酸纳米粒的体外释药试验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伊维菌素聚乳酸纳米粒的毒性研究
  • 4.1 试验材料
  • 4.1.1 试验试剂
  • 4.1.2 试验仪器
  • 4.1.3 试验动物与细胞株
  • 4.2 试验方法
  • 4.2.1 急性毒性试验
  • 4.2.2 细胞毒性试验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急性毒性试验
  • 4.3.2 细胞毒性试验
  • 4.4 讨论
  • 4.4.1 急性毒性试验
  • 4.4.2 细胞毒性试验
  • 4.5 小结
  • 第五章 伊维菌素聚乳酸纳米粒的药效对比试验
  • 5.1 试验材料
  • 5.1.1 试验试剂
  • 5.1.2 试验仪器
  • 5.1.3 试验动物
  • 5.2 试验方法
  • 5.2.1 试验分组与给药
  • 5.2.2 病变观察与记分
  • 5.2.3 疗效判断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给药前病兔的症状和病变
  • 5.3.2 活螨检测结果
  • 5.3.3 试验期间病兔的临床症状变化
  • 5.3.4 病变及病变记分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相关论文文献

    • [1].甘草次酸纳米粒的制备、表征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J]. 中国药房 2020(13)
    • [2].高分子纳米粒[J]. 高分子通报 2020(09)
    • [3].赖氨酸超小纳米粒的制备及胶质瘤细胞荧光成像[J]. 功能材料 2017(01)
    • [4].二氧化硅纳米粒消化酶蛋白冠的形成及影响因素[J]. 现代化工 2017(04)
    • [5].银模板法制备中空金纳米粒及其质量评价[J]. 药学研究 2017(04)
    • [6].细胞内蛋白质在金纳米粒表面的吸附影响金纳米粒的细胞摄取和胞内分布(英文)[J]. 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2016(09)
    • [7].共载阿霉素-碳点@磷酸钙脂质纳米粒的制备与评价[J].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2019(11)
    • [8].碗状纳米粒的制备、表征及载药功能的评价[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05)
    • [9].载吉西他滨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的制备及其抗肿瘤活性评价[J].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17(05)
    • [10].碳纳米粒的制备及其用于氯霉素的测定[J].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2015(03)
    • [11].肝素纳米粒的研究进展[J]. 中国药学杂志 2013(18)
    • [12].共载阿霉素与姜黄素纳米粒的制备及其抗耐药活性研究[J].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9(11)
    • [13].磁性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在磁共振/光热双模式成像中的应用[J]. 药学学报 2017(03)
    • [14].细胞膜仿生纳米粒的研究与应用[J].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17(04)
    • [15].金纳米粒在药物传递系统中的应用[J]. 药学进展 2014(04)
    • [16].三七皂苷长循环纳米粒的性质研究[J]. 中成药 2011(10)
    • [17].载纳米粒的原位凝胶制剂中纳米粒的释放和胶凝温度的考察[J]. 中国药剂学杂志(网络版) 2008(06)
    • [18].不同结合种类仿生型纳米粒的研究进展[J].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8(01)
    • [19].基于新型树枝状大分子姜黄素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外释放[J]. 医药导报 2017(05)
    • [20].载盐霉素的低密度脂蛋白纳米粒的制备与体外评价[J]. 中国新药杂志 2016(04)
    • [21].酸敏阿霉素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及其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6(07)
    • [22].载药金纳米粒的研究进展[J]. 药学实践杂志 2016(03)
    • [23].无机纳米粒克服肿瘤多药耐药的研究进展[J]. 中国药学杂志 2016(16)
    • [24].可作为疫苗佐剂的云芝多糖磷酸钙纳米粒的制备与表征[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16(09)
    • [25].两种相变型多功能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外特性比较[J].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2016(10)
    • [26].脂质体磷酸钙纳米粒在药物传递领域的研究进展[J]. 生物物理学报 2013(11)
    • [27].单抗免疫纳米粒的研究进展[J].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012(02)
    • [28].我国纳米粒药物制剂的研究现状[J]. 天津药学 2009(02)
    • [29].功能化硅壳荧光纳米粒的细胞吞噬研究[J]. 高分子学报 2009(07)
    • [30].葛根素肠溶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外释放度研究[J]. 解放军药学学报 2009(06)

    标签:;  ;  ;  ;  

    伊维菌素聚乳酸纳米粒的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