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县域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以四川省井研县为例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土壤学
作者: 许牛
导师: 廖铁军
关键词: 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线形规划
文献来源: 西南农业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社会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地矛盾日渐突出。如何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本文以四川省井研县为研究实证,在土地利用的区位、自然、社会及经济背景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土地利用的结构和数量特点与土地利用中的存在问题,应用线形规划法,以土地利用的结构优化为目标,根据土地利用结构的土地面积、人口总量、农产品需求、水资源、生态环境条件、政策控制等约束条件,建立了土地利用的分区优化模型和结构优化模型,并按照当地实际进行了优化方案的合理性、持续性分析,同时还提出了实施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的具体保障措施,为县域土地的优化配置提供了实证研究,为科学、合理、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 1.井研县在土地利用上具有垦殖率较高、城镇土地利用程度较低、土地利用格局以农业利用为主、水土流失大且强度严重、中低产土比例高等特点: 2.井研县1998-2003年土地利用基本稳定,农用地比例有所减少,非农用地比例增加,林地覆盖率有所增加,土地利用效率逐年提高。非农业人口、GDP以及建设用地数量是土地利用变化得主要驱动因子; 3.土地承载力分析结果表明,井研县人口承载能力与现有人口数量相比,仅有3%的潜力,人口问题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还将作为政府的重点任务。 4.采用层次分析法,选取反映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15个评价指标,对井研县土地利用效益进行评价的结果说明,从1997年—2003年井研县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水平总体上呈平稳上升趋势,土地资源利用进入良性循环阶段,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呈增长态势,但增幅较小。 5.应用线形规划方法,建立了井研县分区优化模型和结构优化模型,模型的分析显示,耕地、其它农用地、未利用地比重减少,园地、林地大幅增加,农村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比例适当提高,交通用地和水利建设用地基本稳定,是较优化的土地利用布局方案,方案的实施,可使土地利用的程度提高,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效益的持续、均衡和协调发展。 6.通过对布局方案的分析可知,优化方案具有结构的合理性、土地利用的自然、经济、社会的持续性和较好的应用前景。 7.应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布局方案进行效益分析显示,优化方案会带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总体效益的增加,但生态效益呈现出下降趋势,要求在该方案实施过程中加强环境污染的治理,力争将环境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1.2.2 研究区域状况及其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2章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框架
2.1 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基本涵义
2.1.1 土地利用和土地利用方式
2.1.2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2.1.3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内涵
2.2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理论
2.2.1 土地产权理论
2.2.2 系统学原理
2.2.3 景观生态学原理
2.2.4 经济学原理
2.2.5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
2.4 主要土地利用的配置模式的构建
2.4.1 区域差异性的土地利用优化模式方法
2.4.2 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层次模式方法
2.4.3 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结构优化模式方法
第3章 井研县土地资源配置现状分析
3.1 井研县土地利用背景分析
3.1.1 土地利用的区位背景
3.1.2 土地利用的自然背景
3.1.3 土地利用人文、经济、社会背景
3.1.4 良好的发展背景
3.2 井研县土地利用现状结构数量分析
3.2.1 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3.2.2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3.3 井研县土地利用效益评价
3.3.1 土地利用效益评价原则
3.3.2 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的方法
3.3.3 井研县土地利用效益回顾性评价
3.4 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4.1 耕地逐渐减少
3.4.2 耕地质量差,中低产田土面积大
3.4.3 城镇化水平低,城镇和工业布局不合理
3.4.4 交通运输用地面积小,质量差
3.4.5 水土流失严重
第4章 井研县土地利用系统优化配置模式构建
4.1 建模的原则
4.1.1 整体性与协调性相结合
4.1.2 继承性原则
4.1.3 持续性原则
4.1.4 动态性原则
4.2 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目标
4.3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的构建
4.3.1 模型变量设置
4.3.2 约束条件的建立(约束目标为2020年)
4.3.3 确立目标函数
4.4 模型的分析
4.4.1 优化方案的合理性
4.4.2 优化方案的持续性
4.5 井研县土地利用优化方案效益分析
4.5.1 评价模型的构建
4.5.2 网络参数确定
4.5.3 数据整理
4.5.4 结果分析
4.6 井研县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的实施
4.6.1 控制人口规模
4.6.2 强化土地管理
4.6.3 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工作,搞好土地利用、开发、整治和保护
4.6.5 进行产权制度改革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发布时间: 2005-07-19
参考文献
- [1].兰州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及对策研究[D]. 张彦霞.兰州大学2009
- [2].县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实证分析[D]. 吴琼.黑龙江大学2014
- [3].基于灰色线性规划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D]. 龙茜.华中师范大学2011
- [4].基于城乡统筹的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及对策研究[D]. 张营营.重庆师范大学2012
- [5].土地资源空间优化配置研究[D]. 徐洁.南京农业大学2006
- [6].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研究——以珠海市为例[D]. 陈来卿.华南师范大学2002
- [7].县域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 蔡珍珍.西南大学2010
- [8].土地资源承载力及优化配置研究[D]. 苏秀琴.新疆大学2007
- [9].温宿县土地利用变化与产业结构关系研究[D]. 董雪梅.新疆师范大学2011
- [10].准格尔旗土地利用变化与持续利用模式研究[D]. 李忠峰.陕西师范大学2002
相关论文
- [1].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 李丽红.石河子大学2007
- [2].乌鲁木齐市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 赵翔宇.新疆农业大学2007
- [3].土地资源承载力及优化配置研究[D]. 苏秀琴.新疆大学2007
- [4].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 杨亭.西南大学2007
- [5].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土地资源优化配置问题研究[D]. 高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
- [6].基于承载力分析的蓟县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 朱晓霞.天津师范大学2005
- [7].县级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 张海燕.新疆大学2006
- [8].县域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机制与模式研究——以重庆市石柱县为例[D]. 黄金富.西南师范大学2001
- [9].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研究——以珠海市为例[D]. 陈来卿.华南师范大学2002
- [10].新时期县级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模型系统研究[D]. 尤庆华.广西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