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劳动监察组织形态的重构研究

我国劳动监察组织形态的重构研究

论文摘要

劳动关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关系。劳动关系的稳定与否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好坏。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了三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另一方面,我国的劳资双方的矛盾却在不断加剧。这种局面的产生,主要是由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引起的,但我国相关行政机关对劳动法律的实施力度不够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行政机关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主要是通过劳动监察来实现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劳动监察制度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前提下不断进步的,体制建设很不健全,行使劳动监察职能的行政机关也比较分散。监察机关的不成体系导致了劳动监察执法效率无法提高。另外,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一些地方的政府为了本地区的经济利益,常常忽视了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障。地方保护的盛行给劳动监察机关的执法带来了重重阻力。通过分析可知,我国目前劳动监察体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组织构建上的问题。因此,本文将从行政组织法的角度,对劳动监察及其组织理论进行分析,通过理清我国劳动监察制度发展的脉络,发现目前我国劳动监察体系存在的问题,并在借鉴国外成熟的劳动监察组织模式的基础上,顺应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的浪潮,探讨如何构建一个更加适合我国国情的劳动监察组织。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绪论
  • 第一章 劳动监察组织的界定
  • 第一节 劳动监察的概念及其理论基础
  • 一、劳动监察的概念、种类及特征
  • 二、劳动监察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二节 劳动监察组织的界定
  • 一、劳动监察组织的概念与特征
  • 二、劳动监察组织与其他劳动法律监督组织的职能区别
  • 第三节 构建劳动监察组织体系的重要意义
  • 一、有利于理顺各机关之间的关系,促进劳动行政职能的转变
  • 二、有利于保障劳动法律的顺利实施,促进劳动力市场不断完善
  • 三、有利于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
  • 四、有利于加强对劳动力资源的保护,推进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 第二章 国外劳动监察组织的类型化分析及其发展趋势探究
  • 第一节 国外劳动监察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 第二节 国外劳动监察组织的类型化分析
  • 一、中央集权型劳动监察组织
  • 二、地方分权型劳动监察组织
  • 三、三方联合型劳动监察组织
  • 第三节 国外劳动监察组织的发展趋势探究
  • 一、监察组织的职权不断强化
  • 二、监察组织的独立性不断显著
  • 三、监察组织的执法范围呈综合性发展的趋势
  • 第三章 我国劳动监察组织体制及其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我国劳动监察组织的形成与发展
  • 一、劳动监察组织的萌芽时期(1950—1966)
  • 二、劳动监察工作的停滞时期(1966—1978)
  • 三、劳动监察工作的恢复与劳动监察组织的初创时期(1978—1994)
  • 四、劳动监察组织的改革调整时期(1994—2003)
  • 五、劳动监察体系的平稳发展时期(2003—2008)
  • 六、新的改革的开始(2008年)
  • 第二节 我国当前的劳动监察组织体制
  • 一、总体情况
  • 二、劳动安全监察组织体制
  • 三、职业卫生监察组织体制
  • 四、劳动保障监察组织体制
  • 第三节 我国劳动监察组织体系存在的问题
  • 一、劳动监察职能机关过于分散
  • 二、劳动监察事务存在多头管理或无人管理现象
  • 三、双重领导体制导致日常执法的虚置及地方保护主义的盛行
  • 四、监察机关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劳动监察概念的窄化与异化
  • 第四章 我国劳动监察组织体制的重构探讨
  • 第一节 我国劳动监察组织重构的原则性建议
  • 一、在法制构建上,不断完善劳动监察组织法制与劳动基准法制
  • 二、在职能范围上,整合各职能部门,构建职能综合的监察组织
  • 三、在组织结构上,构筑中央集权型的劳动监察组织体制
  • 四、在监督体制上,不断完善对劳动监察组织的内外部监督
  • 第二节 我国劳动监察组织重构的具体化分析
  • 一、抓住大部制改革的机遇,建立统一管理劳动监察事项的部门
  • 二、将大部制改革与地方行政体制改革衔接起来,建立一个垂直领导的劳动监察组织体系
  • 三、疏理与其他部门的关系,赋予劳动监察机关在监察事务上的主导权
  • 四、加强监察员的培训与管理,建立高素质的劳动监察队伍
  • 五、鼓励和发展劳动监察中介组织,构建监察机关与中介机构相配合的劳动监察体系
  • 六、加强监督体制的建设,建立并完善内外结合的监督体系
  • 第三节 影响我国劳动监察组织体制完善的其他因素
  • 一、完善的行政组织法制
  • 二、城乡二元结构的破除
  • 三、科学合理的政绩考核机制
  • 第五章 结论
  • 一、新的契机
  • 二、新的条件
  • 三、新的思路
  • 四、新的发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 [1].产教融合视角下教育组织形态的构建模式与路径:应用型本科院校与职业技术学院的比较研究[J]. 智库时代 2020(12)
    • [2].社会组织评估的必要性及完善路径[J]. 区域治理 2020(04)
    • [3].积极推进我军组织形态现代化[J]. 军队政工理论研究 2016(01)
    • [4].教学形式[J]. 中小学音乐教育 2016(12)
    • [5].军队组织形态解读[J]. 军营文化天地 2017(12)
    • [6].什么是生态化的组织形态[J]. 创业家 2013(09)
    • [7].国内外关于政党类型学的研究评述——基于政党组织形态的视角[J].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4(03)
    • [8].企业的组织形态与经济转型的成败——对日本实践的再解读[J]. 人民论坛 2013(02)
    • [9].对完善中国目前公共组织形态的几点思考[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8(10)
    • [10].高职院校组织形态变革刍议[J]. 教育与职业 2019(06)
    • [11].公司组织形态成因简析[J]. 法制与社会 2009(22)
    • [12].官僚制组织:一种无法被完全取代的组织形态[J]. 理论界 2011(02)
    • [13].《中国共产党地方党委制的组织形态与运作机制研究》介绍[J].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1)
    • [14].网络传媒视域下高校教育管理组织形态探索[J]. 中国报业 2011(18)
    • [15].新组织形态与关系模式的创建——体制吸纳问题探讨[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3)
    • [16].新时代,如何推动教育治理与教育法治[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8(01)
    • [17].关注农民生产组织形态 促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J]. 领导之友 2012(02)
    • [18].网络时代的政府组织形态之考量[J]. 宁夏党校学报 2010(03)
    • [19].浅谈水利工程组织形态设计方法与途径[J]. 中国西部科技 2009(17)
    • [20].信息传播新时代 党建工作新思路[J].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3(04)
    • [21].论欧美政党组织形态和权力结构的变迁[J]. 理论参考 2008(08)
    • [22].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组织形态创新研究——基于产教融合的战略思路[J]. 江苏高教 2020(07)
    • [23].论新型产业组织形态[J]. 经济界 2009(01)
    • [24].论新型产业组织形态[J]. 社科纵横 2009(03)
    • [25].激素和抑制剂对乳腺组织形态和乳蛋白合成的影响[J]. 中国饲料 2020(17)
    • [26].正规抑或简约:基层组织形态的选择——基于上海、河南、山东三地乡村治理实践的调研[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19(01)
    • [27].GE改革前后组织形态的比较[J]. 化工管理 2010(03)
    • [28].食品质量可追溯监管的政策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基于产业组织形态视角[J]. 社会科学战线 2020(08)
    • [29].城市边缘区空间组织形态与城乡一体化研究[J].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3(04)
    • [30].现代群众性政党的五个新特征——西方国家共产党组织形态的历史性转型[J]. 人民论坛 2013(24)

    标签:;  ;  ;  ;  

    我国劳动监察组织形态的重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