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子宫内膜异位症 ——病理特征与PTEN、p53、ki67、ER、PR的表达及意义

非典型子宫内膜异位症 ——病理特征与PTEN、p53、ki67、ER、PR的表达及意义

论文摘要

[目的]EMs在妇科疾病中占有很大比重,其中非典型子宫内膜异位症(AEMs)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以及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卵巢癌(EAOC)谱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有关AEMs的研究不多,其发病率的报道有很大差异,AEMs在EMs以及EAOC谱系中扮演的角色不明。为此,我们选择AEMs进行研究,了解其发病率,研究其病理特征,观察与之有关的抑癌/癌基因相关蛋白、细胞增殖活性、性激素受体等的表达,将AEMs的组织学改变与EMs相关病变的免疫表型进行比较,探讨AEMs的组织形态及在EMs恶变过程中的角色及其恶变潜能,为临床治疗与随访提供依据。[方法]1.对我院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3724例EMs和EMs合并肿瘤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复查6820个部位的病理切片,对AEMs以及EMs/AEMs合并肿瘤的情况进行临床病理学研究。2.在06-07年的病理切片中,选取EMs20例、反应性增生17例、AEMs25例以及EAOC20例,四组共82例,进行PTEN、p53、Ki67、ER、PR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果进行阳性细胞的计数与评分。3.统计学处理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结果]1.AEMs的发病率:3724例EMs中共检出AEMs163例(172例次),AEMs的发生率为4.38%,其中卵巢AEMs的发生率为6.81%。2.合并肿瘤的情况:26例(15.95%)共27例次(15.70%)AEMs伴发同侧卵巢肿瘤。AEMs伴发的卵巢肿瘤均为上皮性,15例次恶性,9例次交界性与3例次良性。交界性与恶性肿瘤在所有卵巢EMs中的比率为1.01%(24/2363),在卵巢AEMs中的比率为14.9%(24/161)。3.病理形态:在以往研究基础上,我们发现AEMs病灶还有明显的嗜酸性改变与乳头状结构,88%的病例仅见异位的表面上皮,见不到腺体或仅有零星腺体。间质多纤维及斑痕,炎性背景不突出。4.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对EMs、EMs伴反应性增生、AEMs及EAOC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显示:(1)PTEN的表达:EMs组无PTEN的缺失;反应性增生、AEMs、EAOC三组的PTEN缺失率高于EMs组;(2)p53的表达:各组均有不同程度的p53表达;AEMs和EAOC组的p53蛋白表达高于EMs;(3)Ki67的表达:各组均有较高的Ki67表达率,但强度有明显不同:EMs与反应性增生主要为低强度,AEMs主要为低、中强度,EAOC主要为中、高强度;AEMs的Ki67表达高于EMs与反应性增生,但低于EAOC;(4)ER、PR的表达:ER、PR的表达率有下降的趋势;EAOC组的ER表达显著低于其他各组;EMs组PR表达显著高于其他各组。总结四组病变的免疫组化结果为:(1)EMs:PTEN无缺失,p53少数过表达,ki67轻度升高,ER/PR高表达;(2)反应性增生:PTEN开始缺失,p53少数过表达,ki67轻度升高,ER高表达,PR表达下降;(3)AEMs:PTEN开始缺失;p53高表达的比率有所增加,ki67中度升高,ER高表达,PR表达下降;(4)EAOC:PTEN明显缺失,p53大多高表达;ki67高度升高,ER/PR表达均下降。[结论]1.本组资料统计AEMs在EMs及卵巢EMs中的发生率分别为4.38%与6.81%,是迄今有关AEMs报道发病率统计中样本量最大的一组病例,证实AEMs在EMs病变中并不罕见。2.EMs/AEMs与肿瘤有密切关系,本组AEMs中交界性与恶性肿瘤的发生率是14.9%,为EMs总体恶变率的10余倍,AEMs比EMs有更高的肿瘤倾向与恶变潜能。3.AEMs的病理特征:我们观察到AEMs病灶兼具EMs病变与肿瘤的一些特征,又与两者不同,AEMs表现的激素反应不活跃状态、细胞显著异型以及瘢痕化背景,表明这些EMs病灶经历了长期的损伤、修复与斑痕形成,这些过程可能参与EMs向AEMs发展并衍化为肿瘤的过程。4.EMs-反应性增生-AEMs-EAOC谱系的免疫组织化学标记:随病变进展,PTEN的缺失与p53的表达升高,ER/PR的表达下降,ki67的表达有明显的阶段性。PTEN的缺失始自反应性增生,p53表达的显著升高始自AEMs,ER的表达显著下降出现在EAOC,PR的表达显著下降始自反应性增生。5.不同病变的组织学改变与免疫表型的关系研究表明:EMs-AEMs-EAOC的发生与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组织学改变与免疫表型一致,AEMs不仅在形态学上兼具EMs与肿瘤的特点,在PTEN、p53的蛋白表达、细胞增殖活性和激素受体等方面也兼具肿瘤的部分特征,提示AEMs有更高的恶变潜能。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 非典型子宫内膜异位症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补阳还五汤抑制神经胶质反应性增生的实验研究[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8(12)
    • [2].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伴垂体反应性增生[J].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19(07)
    • [3].成熟T细胞肿瘤与T细胞反应性增生抗原表达对比研究[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2(06)
    • [4].针吸细胞学在淋巴结肉芽肿及反应性增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J]. 肿瘤学杂志 2008(01)
    • [5].非典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免疫标记与恶变潜能[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4(15)
    • [6].局灶性脑缺血后细胞反应性增生的MR和病理表现[J].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2011(06)
    • [7].胸水细胞块在鉴别肺腺癌细胞和间皮细胞中抗体的选择[J]. 浙江实用医学 2016(02)
    • [8].淋巴细胞参数在筛选淋巴细胞增殖及反应性增生疾病中的应用[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4(23)
    • [9].p73基因在反应性增生性淋巴结炎及滤泡性淋巴瘤中的表达[J]. 癌变.畸变.突变 2010(02)
    • [10].DNA倍体分析在胃黏膜上皮反应性增生与异型增生鉴别中的价值[J].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14(10)
    • [11].儿童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致垂体反应性增生1例[J].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19(11)
    • [12].大鼠脊髓半横断损伤后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的变化规律及意义[J]. 贵阳医学院学报 2015(09)
    • [13].胃黏膜腺体上皮反应性增生与异型增生的判断及临床意义[J]. 临床误诊误治 2012(07)
    • [14].颈部肿大淋巴结活检经验分析(附110例报告)[J]. 医学信息(上旬刊) 2011(08)
    • [15].硬膜外注射脉络宁复合液对脊髓内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的作用[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08(01)
    • [16].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综合治疗的临床分析[J]. 兵团医学 2013(04)
    • [17].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致反应性垂体增生23例报告[J]. 实用临床医学 2012(07)
    • [18].颌面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临床与病理研究[J].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11(02)
    • [19].脾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1例报道[J].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09(04)
    • [20].不成熟血小板部分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6(11)
    • [21].女性患者下生殖道淋巴组织高度反应性增生(淋巴瘤样病变):一种具有免疫球蛋白重链克隆性基因重排的良性病变[J].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10(01)
    • [22].DLBCL中Survivin蛋白表达及其与bcl-2蛋白表达的相关性[J].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0(01)
    • [23].鼻咽癌放疗后颌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1例报告[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8(05)
    • [24].直肠黏膜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J]. 中国医药导报 2013(01)
    • [25].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术前影像学评估[J].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8(04)
    • [26].CD38在滤泡性淋巴瘤和淋巴滤泡反应性增生中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4(12)
    • [27].体外冲击波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短期疗效分析[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6(08)
    • [28].特殊人群的肺癌也需要我们大家关注[J]. 中国肺癌杂志 2018(04)
    • [29].GLUT1和Claudin-4在胸水转移性肺腺癌细胞及反应性增生间皮细胞中的表达[J]. 皖南医学院学报 2015(06)
    • [30].伴罕见转移途径的胃肠间质瘤1例[J]. 临床肿瘤学杂志 2012(09)

    标签:;  ;  

    非典型子宫内膜异位症 ——病理特征与PTEN、p53、ki67、ER、PR的表达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