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技工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多元化培育

试论技工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多元化培育

关键词:技工院校;工匠精神;培育

所谓工匠精神,是指工人对自己的产品或服务精益求精、力争完美的精神,是一种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充满敬畏、对工作执着专注、对产品精雕细琢、对服务追求完美的行为表现,体现了对人生止于至善的价值取向。工匠精神的培育对实现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壮大中国制造业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保障,对技工院校的发展及学生的全面发展也都有着重要作用。

那么,技工院校应该如何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呢?

(一)环境育人:营造培育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围

工匠精神的培育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对学生进行长期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而且需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养成教育”上多下功夫。技工院校可以将“工匠精神”固化在校园中,如在校园摆放鲁班塑像、鲁班锁雕刻、木牛流马和赵州桥模型,在教学楼、会议室张贴悬挂祖冲之、李春、诸葛亮等人的画像;也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微信公众号等向学生宣传工匠精神,宣传职业教育以德为先、德技并重的教育理念。通过讲述大国工匠的事迹、本校优秀学生成长的故事,激发其内生动力。学生意识到工匠精神的养成对自己成长成才的重要性,才能沉得下心来学习钻研,把工匠精神的养成变成一种行动上的自觉,进而内化为一种价值信仰。

另外,还要把“工匠精神”的宣传同爱国主义教育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让学生认识到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特有气质的重要内容。从《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到朱熹的“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从战国时称能工巧匠为“济世”之“圣人”,到鲁班、庖丁等“大国工匠”,都足可见我国古代匠人对“工匠精神”的追求与传承。当代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在个人职业层面就是“敬业”和“诚信”,与工匠精神蕴含的职业理念和价值取向高度一致。

(二)课堂育人:把工匠精神融入到教学活动

首先是融入德育课堂。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技工院校必须依托德育发展优势,充分发挥德育的教育作用,把工匠精神的内涵融于德育课堂教育中,选用合适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其认识到工匠精神的价值,从而在学习职业技能的同时理解并实践工匠精神、提高其职业素养。

其次是融入教学课堂。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各科教学要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寓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于各科教学中。专业基础课和公共课中包含着诸多隐形思想教育因素,如专业思想、职业道德、辩证唯物主义等。教师应该结合课程自身的特点精心设计,使思想教育内容得到有效实施。例如基于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对一堂专业课从历史角度学习和研究,引导学生对历史上著名能工巧匠、技艺和作品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

再次是融入校本教材。工匠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工匠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情怀。只有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深刻理解和无限热爱,才能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但是目前很多技工院校学生缺乏对专业的认知,学生入学后甚至临近毕业也不知将来到底从事什么。因此,技工院校应该结合专业特点,强化对学生的专业素养教育,开发“专业导论”类校本教材,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认知、专业情感和职业情怀,从而逐渐培育出学生的工匠精神。

(三)活动育人:把工匠精神融入到校园活动

这里的“活动”主要是指技工院校开展的人文素养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人文素养活动主要包括主要包括讲座、座谈会等形式;校园文化活动主要包括社团活动等。

成立社团需要紧密联系工匠精神,如在传媒系成立以木匠始祖命名的“鲁班社”、在烹饪系成立以中国烹饪始祖伊尹命名的“伊尹协会”等,并与校外社团(如当地的木艺协会、烹饪协会、鲁菜研究会等)保持密切联系。因为社团成员长期浸淫在由章程、活动所创制的匠人文化中,有利于其进一步汲取到更多的工匠精神元素。

开展讲座活动要与校外社团及行业协会保持长期合作,要做到以讲坛为载体,邀请行业专家和杰出技能人才与学生展开互动,因为“匠人”身上散发的“工匠精神”本身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会产生深远影响。

(四)实践育人:把工匠精神融入到校企合作与实训实习

一是加强校企联动。由于技工教育的特殊性,人才培育的全过程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工匠精神的培育必须融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全过程,使学生在实际生产环境中体验企业文化,感受品质精神,获得技术技能应用后的成就感。

二是实习实训是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手段。工匠精神的培育一定要结合实际工作来进行,学生才能够真正将“工匠精神”作为自己的职业追求。在实习实训中要严格执行企业的操作规范与生产标准。要求学生能够做到耐心、细致、专注、持之以恒。尤其是小班化实习实训更有助于教师随时掌握每一名学生专业技能的实际水平,在发现问题后及时进行辅导,这种教学方式在培育“工匠精神”上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五)升级“母机”:强化对教师“工匠精神”的教育

技工院校教师是教育教学的具体执行者和组织者,是学生的“母机”,是影响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外因。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教师就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外,还应该具备培养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国家的发展相联系的精神。只有具备工匠精神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具有工匠精神的技工。按照人社部的相关规定,教师要到企业开展实践活动。教师只有定期参加社会实践、企业实训,及时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操作规范等各方面的知识,才能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把“工匠精神”渗透给学生。

总之,技工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项复杂的、艰巨的综合工程,需要调动、协调多种要素资源。我们只有从育人环境、育人课堂、校园活动、实习实践和师资提升等方面全方位考量并积极实施,才能尽快实现这一目标,从而更好地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为“中国智造”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路宝利杨菲王亚男.重建与传承:中国“工匠精神”断代工程研究——基于“中国制造2025”,[J]职教论坛,2016(34):5-14.

[2]成海涛.工匠精神的缺失与高职院校的使命,[J]职教论坛,2016(26):79-82.

[3]种青.工匠精神是怎样炼成的,[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1-3.

标签:;  ;  ;  

试论技工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多元化培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