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安徽省城市家庭体育的调查研究

社会转型期安徽省城市家庭体育的调查研究

论文摘要

家庭体育是随着社会生活的现代化和人本化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是现代家庭的重要特征之一。它以其独特的功能满足人们在健身、健心、文化、娱乐、生活等方面的各种需求,促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团结。然而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文化现象,家庭体育的发展必然会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影响。社会转型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这些变化反映到社会结构变迁上,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逐渐形成了社会阶层的差异,从而也导致了家庭体育活动的阶层分化倾向。本文采用问卷调查、面访调查、逻辑论述、文献资料等方法,对安徽省家庭体育的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描述了安徽省家庭体育分层的现状,探讨与分析了不同阶层家庭体育形式及状态的客观性。结论认为:1)家庭体育活动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直接参加家庭体育活动的家庭不平衡,差距较大;2)家庭体育的价值追求与现代健康观一致,生物性第一,心理价值第二,社会性价值第三,反映出各阶层对家庭体育的认识日益丰富,同时各阶层在生物性价值上选率不存在差异,但在心理、社会性价值上存在明显差异;3)家庭体育的组织化程度较低,缺乏科学化管理与指导,且各阶层家庭差异较大,但各阶层家庭集中练习的程度有所提高,反映出人们对家庭的归属感;4)各阶层在家庭体育活动内容的选择上都是那些对场地、器材等要求较低的项目,在“体育旅游”、“网球”、“游泳”等消费较高的项目上的选择有较大差距,但从选择频率上反映出我省家庭体育消费水平有上升的趋势和体现出家庭体育活动内容的扩大化趋势;5)家庭体育活动场所主要是不收费的、自然的、简陋的、公共的,但各阶层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这与各阶层家庭的经济水平和生活习惯相符合,同时也反映了安徽省体育场馆建设的现状和各阶层家庭体育价值取向的差异;6)家庭体育的影响因素主要是缺乏时间、工作负担重、场地器材不足等,这些都是客观因素,更深层次的应是体育兴趣这一主观因素,同时说明了各阶层自主锻炼的意识较差,又反映出家庭体育活动作为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我省当前未被普遍接受;7)各阶层用于家庭体育的时间逐步增加,但社会中下层耗费在其他社会生活的时间偏多,家庭体育意识有待提高;8)家庭体育消费水平处于一个较低的层次,是体育消费的初级阶段,但有上升的趋势,同时体现了家庭经济收入的高低与体育消费的积极程度成正比,其中各阶层家庭体育消费水平存在很大差异;9)各阶层实物型消费支出比重较高,重点集中在体育服装及鞋帽等方面,观赏型消费支出比例偏低,参与型消费支出比例相对更落后,从一个侧面反映安徽省体育相关产业发展的现状。这些结论有助于我们了解目前安徽省不同阶层家庭体育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体育消费方式及发展的多元化。同时,笔者针对研究结论提出了若干有益于安徽省家庭体育的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家庭体育的基本概念、特征与类型
  • 2.1 家庭体育的基本概念
  • 2.2 家庭体育的特征
  • 2.2.1 强烈的亲和性
  • 2.2.2 广泛的群众性
  • 2.2.3 固有的传统性
  • 2.2.4 良好的终身性
  • 2.2.5 内容的多样性和形式的灵活性
  • 2.3 家庭体育的类型
  • 3 家庭体育的作用与地位
  • 3.1 家庭体育是全民健身计划的新生点
  • 3.2 家庭体育是贯彻群众体育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原则的汇合点
  • 3.3 家庭体育是社区体育的重要补充
  • 3.4 家庭体育是竞技体育培养后备人才的摇篮
  • 3.5 家庭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和保证
  • 3.6 家庭体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 4 国内外家庭体育发展概况与研究进程
  • 4.1 国外家庭体育的发展概况
  • 4.2 我国家庭体育发展概况
  • 5 社会转型时期的安徽省家庭体育
  • 5.1 安徽省的社会转型
  • 5.2 转型期我省家庭体育发展的经济环境
  • 5.2.1 转型期我省经济结构调整是家庭体育发展的前提条件
  • 5.2.2 转型期我省GDP的持续、稳定增长是家庭体育发展的内部动力
  • 5.2.3 转型期我省城市化进程是家庭体育的发展的催化剂
  • 5.3 转型时期我省家庭体育功能的转变
  • 5.3.1 家庭体育能预防“家庭文明病”
  • 5.3.2 家庭体育能强化家庭观念,促进家庭和睦
  • 5.3.3 家庭体育能改变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
  • 5.3.4 家庭体育促进家庭成员的全面发展
  • 5.4 社会转型背景下的我省家庭体育分层的现状
  • 5.4.1 各阶层家庭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关心程度
  • 5.4.2 家庭体育的参与情况
  • 5.4.3 各阶层家庭对家庭体育的态度
  • 5.4.4 各阶层家庭余暇时间分配情况
  • 5.4.5 各阶层家庭的体育价值取向
  • 5.4.6 影响各阶层家庭参与体育活动的因素
  • 5.4.7 各阶层家庭体育活动的形式
  • 5.4.8 各阶层家庭体育活动场所
  • 5.4.9 各阶层家庭体育活动的选择
  • 5.4.10 各阶层家庭体育消费情况
  • 5.5 社会转型期我省不同阶层家庭体育形式存在的客观性
  • 5.5.1 从宏观上看我省不同阶层家庭体育形式存在的客观性
  • 5.5.2 从中观上看我省不同阶层家庭体育形式存在的客观性
  • 5.5.3 从微观上看我省不同阶层家庭体育形式存在的客观性
  • 6 社会转型期我省家庭体育的发展建议
  • 6.1 家庭体育的发展趋势
  • 6.2 家庭体育的发展策略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 本人读研期间发表论文、论著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 相关论文文献

    • [1].社会转型期的法律与艺术关系刍议[J]. 美术界 2019(04)
    • [2].真相与和解委员会在社会转型中的角色——以南非为主要研究对象[J]. 岳麓法学评论 2016(00)
    • [3].社会转型与体育价值观念的互动关系研究[J].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15(04)
    • [4].社会转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4(01)
    • [5].浅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时代精神[J]. 新西部(理论版) 2014(18)
    • [6].中国社会转型时期老年人犯罪的社会预防[J].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12(05)
    • [7].社会转型与意识形态变革创新[J]. 岭南学刊 2009(04)
    • [8].社会转型时期我国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问题[J]. 商品与质量 2010(SC)
    • [9].社会转型时期青年婚恋观的变迁与思考[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8(06)
    • [10].我国社会转型与政府职能的变迁[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04)
    • [11].经济学在社会转型中的价值与意义[J].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6(05)
    • [12].社会转型视野中的利益表达机制建设[J]. 学习论坛 2008(05)
    • [13].试论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榜样激励功能[J]. 中国校外教育 2011(16)
    • [14].社会转型下的贫困农民增收困境研究[J]. 山西青年 2018(11)
    • [15].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乡村治理问题研究[J]. 全国商情(理论研究) 2013(15)
    • [16].试论社会转型期高职教师的职业价值观[J]. 职教论坛 2012(32)
    • [17].包容性增长方式论析[J]. 科教导刊(中旬刊) 2011(12)
    • [18].改革开放三十年,大国崛起的隐语[J]. 改革与开放 2010(04)
    • [19].社会转型期我国公民道德建设面临的挑战和机遇[J].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02)
    • [20].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的社会冲突协调[J].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08(01)
    • [21].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文化冲突的几点探讨[J].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3(02)
    • [22].转型期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 教育与职业 2012(30)
    • [23].社会转型期图书馆转型问题研究述评[J]. 新世纪图书馆 2009(02)
    • [24].中国社会转型中的价值观念多元化问题探析[J]. 法制与社会 2008(17)
    • [25].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 林区教学 2010(01)
    • [26].服务成长:社会转型时期青少年宫的发展方向[J]. 中国校外教育 2012(08)
    • [27].从社会转型角度看中国模式[J]. 商 2014(15)
    • [28].政治情绪排解机制与转型社会的政治稳定[J]. 长江论坛 2013(05)
    • [29].浅析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J]. 商场现代化 2012(26)
    • [30].社会转型时期的权利意识与政治改革[J]. 改革与开放 2011(22)

    标签:;  ;  ;  ;  ;  ;  

    社会转型期安徽省城市家庭体育的调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