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模光纤的光正交频分复用系统传输性能研究

单模光纤的光正交频分复用系统传输性能研究

论文摘要

光正交频分复用技术(OOFDM)是由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发展而来,由于它在接收端使用电域均衡的数字信号处理(DSP)技术来补偿光纤色散和偏振模色散的特性,近年来OOFDM在光传输领域引起了广泛的研究。本文在单模光纤中仿真模拟了DD-OFDM (direct-detected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系统和CO-OFDM (coherent optical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系统的长距离传输。本文使用Matlab和Optisystem软件相结合,其中信号的生成和解调在Matlab中完成,光OFDM信号的传输环境模拟、发射端和接收端的信号数模及模数转换在Optisystem光模拟软件中完成。本文在完成对10Gb/s的DD-OFDM系统和CO-OFDM系统结构仿真的基础上,对DD-OFDM系统中光带通滤波器的性能做了详细研究,得到了各种光带通滤波器条件的系统性能,给DD-OFDM研究者提供了光链路环境的数据参考。对CO-OFDM系统中接收端数据色散补偿算法进行了研究和对比,给出了对算法的修正和改进。具体内容如下:1.研究了中频结构的DD-OFDM系统。分析系统结构以及电域和光域中信号传输的特性,实现了10Gb/s的DD-OFDM系统无色散补偿传输B2B,320km,640km的标准单模光纤。2.在10Gb/s的OFDM信号传输640km的标准单模光纤的模拟实验中,对其光链路中滤波器带宽和阶数进行调整,分析了接收端OSNR和BER。在BER=10-3条件下,结果表明较高阶的单边带滤波器相对于普通单边带滤波器,接收端OSNR敏感度有1dB的提高,在滤波器阶数达到8阶时,可以得到滤波器性能的极限。然后研究了中频结构中RF载频对接收端性能的影响,权衡带宽效率和系统性能,得到合理化的带宽间隔。同时,还研究了1550nm光段上间隔50GHz的4路DD-OFDM的WDM系统,实现了系统传输640km的标准单模光纤,并均衡4路信道和比较了BER=10-3时各路DD-OFDM需要的OSNR。3.在实现CO-OFDM系统的基础上,对解调端数据处理的色散补偿算法进行了研究,对算法的公式和条件进行了分析和推导,分析了LS算法和LMMSE算法各自优点和不足,在matlab中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到结论,带有统计量LMMSE在稳定的光信道环境下的性能要比纯基于观测的LS算法性能上要高出1.8dB。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光纤通信系统的发展
  • 1.2 OOFDM通信系统的研究现状
  • 1.3 OOFDM系统发展现状
  • 1.3.1 CO-OFDM系统的现状
  • 1.3.2 DD-OFDM系统的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内容安排
  • 1.5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OOFDM系统原理与分析
  • 2.1 OFDM原理
  • 2.1.1 OFDM信号调制
  • 2.1.2 OFDM信号解调
  • 2.1.3 OFDM在无线局域网中应用
  • 2.2 DD-OFDM系统介绍
  • 2.2.1 Direct Detected检测技术
  • 2.2.2 接收端信号处理
  • 2.3 CO-OFDM系统介绍
  • 2.3.1 Coherent Detected检测技术
  • 2.3.2 接收端信号处理
  • 2.4 OPTISYSTEM光仿真软件介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DD-OFDM传输系统及其仿真
  • 3.1 DD-OFDM系统模型
  • 3.1.1 DD-OFDM系统的信号产生
  • 3.1.2 Direct Detected光域模型
  • 3.1.3 接收端电信号解调处理
  • 3.2 DD-OFDM数值模拟及仿真
  • 3.2.1 基于Optisystem软件的仿真
  • 3.2.2 不同传输距离的DD-OFDM实现
  • 3.3 数值分析与仿真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DD-OFDM系统中滤波器特性研究
  • 4.1 DD-OFDM系统的信道响应模型
  • 4.2 DD-OFDM系统中滤波器特性研究
  • 4.2.1 理想矩形滤波器特性
  • 4.2.2 光带通滤波器特性
  • 4.2.3 FBG作为滤波器的特性
  • 4.3 数值分析与仿真研究
  • 4.3.1 最佳光滤波器的分析
  • 4.3.2 RF选取和WDM对DD-OFDM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CO-OFDM传输系统的信道估计算法的分析
  • 5.1 CO-OFDM系统模型
  • 5.1.1 CO-OFDM系统的信号生成
  • 5.1.2 Coherent Optical光域模型
  • 5.1.3 接收端电信号解调处理
  • 5.2 CO-OFDM解调端信道估计算法
  • 5.2.1 LS算法
  • 5.2.2 LMMES算法
  • 5.3 数值分析与仿真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新基建”助推光通信 迎来新一轮发展契机[J]. 通信世界 2020(07)
    • [2].让可见光通信“亮起来”[J]. 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 2020(02)
    • [3].“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可见光通信关键技术系列丛书推荐[J]. 光通信技术 2020(08)
    • [4].光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3)
    • [5].看得见的无线通信技术——可见光通信[J]. 物理 2020(10)
    • [6].可见光通信在智能照明中的室内定位应用[J]. 照明工程学报 2016(06)
    • [7].光通信:探索未来10年——2016年欧洲光通信会议述评[J]. 电信科学 2016(11)
    • [8].《光通信研究》总目次[J]. 光通信研究 2016(06)
    • [9].室内可见光通信宽视角技术研究[J]. 光通信技术 2017(04)
    • [10].可见光通信最新研究进展[J]. 邮电设计技术 2017(08)
    • [11].可见光通信的多接入及应用发展[J]. 微型机与应用 2017(18)
    • [12].高速光通信中新型调制码的产生及传输[J].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6(08)
    • [13].2014年中国全球光通信最具竞争力企业10强榜单出炉[J]. 电信技术 2014(11)
    • [14].应用于可见光通信的上行链路方案探讨[J]. 中兴通讯技术 2014(06)
    • [15].2014中国光通信发展与竞争力论坛召开 中国企业在光通信领域竞争力明显提升[J]. 中国电信业 2014(12)
    • [16].可见光通信及其关键技术浅析[J]. 通讯世界 2015(16)
    • [17].支撑互联的光通信[J]. 科学世界 2020(04)
    • [18].古代光通信[J]. 少儿科技 2019(03)
    • [19].光通信实验室的建设与探索[J]. 考试周刊 2016(83)
    • [20].2013年全球|中国光通信最具竞争力企业10强评选活动最新榜单揭晓[J].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2013(12)
    • [21].少学时《光通信》课程的教学探讨[J]. 考试周刊 2010(11)
    • [22].光通信 投资价值依旧[J]. 证券导刊 2011(04)
    • [23].《光通信研究》总目次[J]. 光通信研究 2020(06)
    • [24].室内可见光通信中的OFDM同步问题[J].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2020(19)
    • [25].水下可见光通信关键技术综述[J]. 光通信研究 2020(02)
    • [26].新书推荐[J]. 光通信技术 2020(06)
    • [27].提速降费稳步推进 光通信行业料将受益[J]. 信息系统工程 2018(04)
    • [28].基于可见光通信的水下可穿戴硬件系统设计[J]. 光通信技术 2017(01)
    • [29].可见光通信中光学天线的研究[J].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2)
    • [30].可见光通信及其关键技术研究[J]. 数字技术与应用 2017(02)

    标签:;  ;  ;  ;  ;  ;  

    单模光纤的光正交频分复用系统传输性能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