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转型与传统平原农业区工业化路径研究

制度转型与传统平原农业区工业化路径研究

论文摘要

传统平原农业区是指地处内陆、缺乏可供开采加工的自然资源、农业经济比重过高但产业结构层次较低、人口众多但思想相对比较封闭、小农意识仍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平原地区。其空间范围大致是北起燕山南麓,南至桐柏山、大别山北麓,东自临渤海、黄海的沿海地带,西至太行山、伏牛山东麓。传统平原农业区地处我国从东向西、自南向北的中部地区,包含了我国河北、河南、安徽、江苏、山东等5个省的260个行政县(市),总面积308340平方公里,占全国平原总面积的近1/3,人口总量为18916.07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近1/6,其中农业人口为16319.02万人,占全国农业总人口的近1/4。该区域土地面积广阔而平坦,农业生产条件较好。但由于地处内陆,受海外和沿海经济发达的大城市辐射比较弱,缺乏可供开采开发的矿产资源,非农产业十分薄弱,农业至今仍是此类地区最主要的经济活动。再加上人们的市场经济观念比较落后,小农意识仍占主导地位等原因,这些资源约束型的内陆平原农业地区的大部分县、市都没有跳出“粮食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怪圈,逐步成为了我国的欠发达地区。在我国目前正在进行制度转型的重大历史时期,如果将该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仍定位在“农业大县、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的认识上,那么该区域260个县、市的近2亿人口将仍然无法彻底摆脱传统农业经济的束缚,并且在不远的将来会成为中国经济实现全面飞跃的一个沉重包袱和重大制约。因此,认真研究和探索传统平原农业区工业化的有效途径,使其尽快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进行制度变迁,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面对传统平原农业区各种相对落后的经济指标,我们不得不产生这样的疑惑:既然中国各地区的市场发育和经济成长都是在同一个国家体制转型和制度变迁的大环境中发生的,那么为什么传统平原农业区的经济发展却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且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差距这么大?由此可以引出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同一国家在同一制度、体制和政策环境的变迁过程中,为什么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经济绩效会有差异?对制度变迁理论有重大贡献的诺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通过修改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前提,努力围绕人类认知模式来构建制度变迁理论。他通过对共享心智模型的研究,认为制度变迁是人类知识积累和认知过程的一部分。从外生角度看,制度是人们共享的共同行为准则和规范;从内生角度看,制度是共享的心智模式或针对社会互动中不断涌现的问题的共享解决办法。制度促进了秩序,秩序是从心智模式中不同的个体分歧中出现的。这些分歧是制度继续演化的源泉。诺斯明确指出,非正式制度是自发生成的,即它们是共同体内生的;而正式制度则是外在强加给共同体的。诺斯关于制度变迁理论的最新研究对于我国传统平原农业区的制度变迁和工业化进程的启动具有重要的启发价值。传统平原农业区的制度转型可以理解为传统平原农业区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制度变迁。通过市场制度的建立、发展和完善以及工业化活动的开展和实施,农业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将逐渐下降,而以工业为中心的非农业部门所占比重则会逐渐上升,经济结构会由简单的自我封闭和自我循环的状态走向大规模商品生产与交换的状态,人们的思想观念也从传统的农耕文化走向现代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念。因此,以非正式制度为切入点来研究传统平原农业区的制度转型,不仅有利于我们全面、完整地理解传统平原农业区的制度转型,从本质上认识传统平原农业区在我国转型的大背景下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根源,更有利于我们寻找出传统平原农业区更有效率进行工业化、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路径。本文认为传统平原农业区在既无资源优势、又无区位优势,工业化所要求的生产要素条件并不具备的前提下,要想顺利启动工业化进程,实现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必须从制度因素入手,以非正式规则的变迁为切入点完成包括非正式规则、正式规则以及二者实施机制的制度变迁,通过引导社会成员逐步由传统的小农文化向现代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市场精神转变,实现非正式规则的变迁,并根据非正式规则变迁的进程来制定相应的正式规则及实施机制。这样,才能促使该区域通过完整意义上的制度变迁来启动工业化进程、增长经济绩效、实现经济发展。全文共分7章,结构和内容如下:第一章为导论。本章指出传统平原农业区具有不同于其他落后地区的特征:从经济发展程度看,该区域很明显属于欠发达地区;从经济制度演变的过程看,该区域又属于传统农业地区;从空间特征看,该区域属于典型的内陆落后地区。传统平原农业区经济特征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增加了我们对该区域工业化进程进行理论研究和分析、进而提出有针对性政策建议的难度。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研究该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最后,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综述,本章提出了全文的研究思路、逻辑结构、采用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以及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第二章的内容是对传统平原农业区的界定及其工业化的现实意义。本章明确了传统平原农业区的概念,并通过GIS技术将河北、河南、安徽、江苏、山东等5个省的260个行政县(市)界定在该区域的空间范围中。经过数据处理与分析,本文认为传统平原农业区是地处内陆、缺乏可供开采加工的自然资源、农业经济比重过高但产业结构层次较低、人口众多但思想相对比较封闭、小农意识仍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平原地区。通过分析工业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本文指出传统平原农业区既是我国工业化整体推进的重点地区,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地区。所以,能否顺利启动传统平原农业区的工业化进程对于当地政府带领群众摆脱贫困以及我国目前工业化整体进程的推进和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制度变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三章是传统平原农业区工业化的制度变迁分析框架。本章在分析和阐述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时候,以制度的概念、制度的起源、制度的变迁为主线,概括了他以制度的起源为出发点,利用共享心智模型而得出的关于制度变迁的最新研究成果。我们认为,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对传统平原农业区工业化的研究有重要启示作用。传统平原农业区的制度转型可以理解为该区域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的工业社会的制度变迁。制度转型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其实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即工业化是实现传统平原农业区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变迁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传统平原农业区工业化启动、发展和完成的过程同时就是该区域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变迁的启动、发展和完成过程。以非正式制度为切入点来研究传统平原农业区的制度转型,不仅有利于我们全面、完整地理解该区域的制度转型,从本质上认识传统平原农业区在我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根源,更有利于寻找出传统平原农业区更有效率进行工业化、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路径。第四章的内容为以非正式制度变迁为驱动的传统平原农业区的工业化路径。本章通过对非正式制度以及正式制度概念的界定,论述了非正式制度的主要特征,指出了非正式制度变迁对于整个制度变迁的重要性。并通过对文化在经济学语义中的分析,指出文化是由反映人类知识的符号(如语言和其他象征)传达的人类在实践中创造的各种思想观念和行为规则的总和,是非正式制度的集中体现。而建立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上的小农文化,通常也被人们称为的“小农意识”则是传统平原农业区传统农业社会中非正式制度的集中体现。传统平原农业区通过发展劳务经济,可以促使社会成员克服小农意识的负面影响,实施非正式规则的变迁,并由此集聚外部发达地区的生产要素来启动自己的工业化。第五章为传统平原农业区工业化进程中的制度变迁实施机制。本章分析了正式制度变迁及其与非正式制度变迁的实施机制对于传统平原农业区工业化的重要性,认为传统平原农业区的各级地方政府应该根据非正式制度变迁的进程来制定相应的正式规则以及实施机制,完成包括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以及二者实施机制的完整意义上的制度变迁,从而有效地启动本区域的工业化进程,增长经济绩效,实现经济发展。第六章的内容是制度转型与工业化路径——固始经验研究。本章通过分析属于典型的传统平原农业区的固始县,在不具备工业化所需要的各种要素的条件下,通过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和实施回归工程,获得了工业化所需要的资金、技术和信息等生产要素,从而成功地启动了工业化进程、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本文认为固始经验的背后是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即固始县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制度变迁过程。劳务经济从表面上看是劳动力资源在不同地区之间的重新配置,是人的流动,但其实质却是制度因素——非正式制度的改变。固始经验充分说明了以非正式制度变迁为切入点来完成包括非正式规则、正式规则以及二者实施机制的制度变迁对于传统平原农业区启动工业化的重要价值和借鉴意义。第七章对全文的研究结论进行总结,并指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主要问题。

论文目录

  •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思路及逻辑结构
  • 四、采用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五、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 第二章 传统平原农业区的界定及其工业化的现实意义
  • 一、传统平原农业区的界定
  • 二、传统平原农业区的主要经济特征
  • 三、传统平原农业区工业化的现实意义
  • 第三章 传统平原农业区工业化的制度变迁分析框架
  • 一、诺斯制度变迁理论发展的两个阶段
  • 二、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新进展——基于共享心智模型基础上的制度变迁理论
  • 三、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
  • 四、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对传统平原农业区工业化研究的有益启示
  • 五、以非正式制度为切入点来研究传统平原农业区工业化的重要意义
  • 第四章 非正式制度变迁驱动的传统平原农业区工业化路径
  • 一、缺乏非正式制度改变的制度变迁是不完整的制度变迁
  • 二、农耕文化是传统平原农业区非正式制度的集中体现
  • 三、传统平原农业区非正式制度变迁驱动的工业化的路径——劳务经济
  • 第五章 传统平原农业区工业化进程中的制度变迁实施机制
  • 一、传统平原农业区的正式制度变迁
  • 二、建立非正式制度和正式制度变迁的实施机制,有效促进传统平原农业区的工业化
  • 第六章 制度转型与工业化路径——固始经验研究
  • 一、固始县具备传统平原农业区的典型特征
  • 二、固始县劳务经济发展的过程
  • 三、劳务经济与固始县工业化进程的启动
  • 四、固始县地方政府在劳务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 五、固始经验的启示
  • 第七章 结论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一、研究结论
  • 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一、发表的学术论文
  • 二、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制度转型与传统平原农业区工业化路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