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草蛉的预蛹耐寒性和实验种群生命表研究

大草蛉的预蛹耐寒性和实验种群生命表研究

论文摘要

1大草蛉滞育和非滞育预蛹耐寒性测定实验室内测定了大草蛉滞育和非滞育预蛹的耐寒性指标。结果表明,大草蛉为短光照滞育型昆虫,在短光照(L : D=9 : 15)条件下,发育成滞育预蛹的预蛹重比长光照(L : D=15 : 9)下非滞育预蛹的预蛹重量低4.43mg,过冷却点(SCP)和结冰点(FP)(?13.31℃,?6.63℃)显著低于非滞育预蛹(?9.61℃,?3.98℃)。同非滞育预蛹相比滞育预蛹体内的含水量比率降低,分别为61.33%和63.00%。滞育预蛹体内脂肪占干重比率显著高于非滞育预蛹体内脂肪比率,体内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均低于非滞育预蛹。分别测定滞育、非滞育预蛹在不同聚集度下的呼吸速率(Rr)和能量代谢速率(Rm)。滞育和非滞育预蛹的Rr和Rm均随群体聚集度的增加而降低,聚集度为Ⅰ和Ⅴ的处理间差异均显著。在不同聚集度下非滞育预蛹的Rr (132.53×10-3μL·g-1·s-1)和Rm(32.47×10-4 W/g)均显著大于滞育预蛹的Rr(60.31×10-3μL·g-1·s-1)与Rm(14.77×10-4 W/g)。2大草蛉预蛹抗寒能力的季节性变化2009年9月至2010年7月连续测定大草蛉自然种群预蛹的蛹重、过冷却点(SCP)和结冰点(FP)、体内含水量、脂肪含量、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大草蛉预蛹的SCP和FP在越冬中期(2010年1月)达到最低值为?17.53℃和?7.14℃,在夏季(2010年7月)达到最高值为?8.21℃和?3.65℃,越冬前9、10月SCP和FP低于7月但是差异不显著,显著低于越冬后4、5月份,总体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与环境温度变化一致。除体内脂肪含量外,其他各项耐寒性指标变化趋势与之相同。脂肪含量在越冬初期即达到最高为46.81%,越冬期间逐渐减少,但仍高于其他时期,夏季7月降到最低为31.07 %。大草蛉耐寒性各指标的变化趋势与该虫所处月平均气温变化一致,越冬预蛹的耐寒性显著高于夏季预蛹和越冬后预蛹,耐寒能力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3大草蛉预蛹的滞育与耐寒性关系研究分别测定滞育和非滞育种群经过10℃低温驯化和未经过低温驯化预蛹的耐寒性。实验种群的非滞育预蛹经过低温驯化之后SCP降为?12.18℃,经过短光照诱导的滞育种群其SCP为?13.09℃,虽然稍低于前者,但两者差异并不显著。经过10℃低温驯化的滞育预蛹的SCP降到?14.97℃,同未经过低温驯化的滞育预蛹相比,差异显著。22℃短光照下饲养的预蛹,其SCP明显低于非滞育未经过低温驯化预蛹的SCP(?9.61℃),与非滞育个体经过低温驯化后的SCP(?12.18℃)无明显差异。滞育和低温驯化也对预蛹重、体内水分、脂肪、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产生影响,短光照滞育和低温诱导后,可降低虫体预蛹重、水份、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增加脂肪含量。4大草蛉实验种群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在实验室内22℃、15L ? 9D、RH80%条件下,饲养观察大草蛉种群,记录各龄期发育时间、存活数、死亡数、繁殖力等生活史数据,采用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进行分析(Chi and Liu,1985;Chi,1988)。大草蛉卵期为45 d,幼虫孵化率达100%,成虫羽化率90.70%,其中51.28%为雄虫,48.72%为雌虫。成虫之前存活率为75%。新产的卵存活到雄成虫的几率为0.38,雌成虫为0.35。雄虫平均寿命为33.7 d,雌虫为32.4 d。单雌产卵总量最高为1289粒,单日总产卵量最高为104粒,产卵高峰期出现在第42 d。大草蛉的内禀增长率(r)为0.1258,周限增长率(λ)为1.134d–1,净生殖率(R0)为241.42后代/个体,种群世代平均周期(T)为43.63 d。新产的卵的期望寿命为48.85 d,雌成虫最大的再生产价值出现在第37天,同总产卵前期(34.29 d)一致。当种群出生率为0.1396、存活率为0.9944和死亡率为0.0056时将达到稳定。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昆虫的滞育
  • 1.2 昆虫的耐寒性
  • 1.2.1 耐寒性策略
  • 1.2.2 耐寒性指标
  • 1.3 昆虫滞育与耐寒性关系的研究进展
  • 1.3.1 耐寒与滞育无关
  • 1.3.2 滞育与耐寒同时发生
  • 1.3.3 耐寒是滞育特征的组成部分
  • 1.4 昆虫种群生命表
  • 1.4.1 传统生命表
  • 1.4.2 传统生命表的缺陷
  • 1.4.3 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
  • 1.5 立题依据及目的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虫源及饲养方法
  • 2.1.1 滞育和非滞育种群
  • 2.1.2 经过低温驯化的非滞育种群
  • 2.1.3 经过低温驯化的滞育种群
  • 2.1.4 自然种群的获得
  • 2.2 试验方法
  • 2.2.1 大草蛉滞育和非滞育预蛹耐寒能力测定
  • 2.2.2 大草蛉预蛹抗寒能力季节性变化的研究
  • 2.2.3 大草蛉滞育与耐寒性关系的研究
  • 2.2.4 大草蛉实验种群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研究
  • 2.3 数据处理
  • 2.3.1 大草蛉种群滞育与耐寒性能力测定
  • 2.3.2 大草蛉实验种群生命表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大草蛉滞育预蛹和非滞育预蛹耐寒能力测定
  • 3.1.1 滞育预蛹和非滞育预蛹的蛹重量
  • 3.1.2 滞育预蛹和非滞育预蛹的过冷却能力
  • 3.1.3 滞育预蛹和非滞育预蛹体内脂肪和水含量
  • 3.1.4 滞育预蛹和非滞育预蛹体内可溶性糖和蛋白含量
  • 3.1.5 滞育预蛹和非滞育预蛹的呼吸速率及能量代谢速率
  • 3.2 大草蛉抗寒能力季节性变化
  • 3.2.1 自然种群预蛹鲜重
  • 3.2.2 自然种群过冷却能力
  • 3.2.3 自然种群预蛹体内含水量
  • 3.2.4 自然种群预蛹体内脂肪含量
  • 3.2.5 自然种群预蛹体内蛋白质含量
  • 3.2.6 自然种群预蛹体内可溶性糖含量
  • 3.3 大草蛉滞育与耐寒性关系
  • 3.3.1 预蛹重量
  • 3.3.2 预蛹过冷却能力
  • 3.3.3 预蛹体内含水量
  • 3.3.4 预蛹体内脂肪含量
  • 3.3.5 预蛹体内蛋白质含量
  • 3.3.6 预蛹体内可溶性糖含量
  • 3.4 大草蛉实验种群两性生命表
  • 3.4.1 发育历期、成虫寿命和繁殖力
  • 3.4.2 特定年龄-龄期存活率
  • 3.4.3 特定年龄-龄期繁殖力
  • 3.4.4 种群参数
  • 3.4.5 各龄期寿命期望
  • 3.4.6 年龄-龄期再生产价值
  • 3.4.7 各龄期稳定年龄分布
  • 4 讨论
  • 4.1 大草蛉滞育和非滞育预蛹耐寒性测定
  • 4.2 大草蛉抗寒能力季节性变化的研究
  • 4.3 大草蛉滞育与耐寒性关系
  • 4.4 大草蛉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分析
  • 5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硕士学位论文内容简介及自评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大草蛉的预蛹耐寒性和实验种群生命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