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源语境——20世纪30-40年代中国新启蒙运动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源语境——20世纪30-40年代中国新启蒙运动研究

论文题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源语境——20世纪30-40年代中国新启蒙运动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中共党史

作者: 陈亚杰

导师: 郭德宏

关键词: 新启蒙运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源语境,五四运动,救亡式启蒙,中国现代化

文献来源: 中共中央党校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文根据大量的报刊资料和当事人的著述,围绕20世纪30—40年代中国思想文化和政治社会背景,对新启蒙运动的发展演变进程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和梳理。在此基础上,试图回答以下问题:新启蒙运动提出了那些政治、思想和文化主张?这一运动对“中国化”的倡导与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何历史联系?新启蒙运动为什么把五四运动称之为“启蒙运动”?分析新启蒙运动是否可以加深我们对中国启蒙问题的理解? 论文由导论、正文和结语组成。 导论部分在分析学术界对“新启蒙运动”内涵的三种理解之后,对论文的研究对象作了界定:新启蒙运动是指20世纪30—40年代北京、上海和重庆等地,在“新启蒙运动”口号下进行的有关思想、文化、组织和社会活动。然后,阐明这一选题的意义及本文“以小见大”的研究旨趣;评述国内外本课题研究现状;介绍本论文“两种结合”的研究方法,即:“内部理解”与“外部理解”相结合、“内部批判”与“外部批判”相结合。 论文之正文部分有六章,分上下两篇; 上篇包括三章内容,系新启蒙运动基本史实研究。 第一章为新启蒙运动的历史背景。本章结合新启蒙运动倡导者的相关论述,以分析20世纪30—40年代中国的政治、思想、文化基本状况为重点,力图再现新启蒙运动的历史背景。这种背景包括:中华民国政府的党治文化政策、“满洲国”的奴化教育与日军侵略理论、从五四到三十年代中国思想文化界的基本状况以及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努力四个方面。 第二章为新启蒙运动的演变进程。本章以时间为经、参与者的著述为纬,对从1936年9月到1940年7月的新启蒙运动作一番历史考察。新启蒙运动从兴起到落幕,前后进行了四五年时间。本章以思想文化界的反响程度为界,把这一进程分为提出、发展与高潮、沉寂与落幕三大阶段。重点分析当事人的理论著作和当时引起较大反响的历史事件。 第三章为新启蒙运动的思想内容。本章以新启蒙运动亲历者和研究者何干之先生的概括为中心,对新启蒙运动的理性观、思想自由观、爱国主义观以及他们对中国文化发展方向的思考,作了一番详细的梳理。文章注意追随新启蒙运动倡

论文目录:

导论

一、何谓新启蒙运动:本文研究对象的界定

二、为何研究新启蒙运动:选题的意义及基本研究思路

三、新启蒙运动研究现状

四、论文研究方法

上篇

第一章 新启蒙运动的历史背景

一、国民党政权的“党治”文化政策

二、“满洲国”的奴化教育与日军侵略理论

三、分化与颉颃:从五四到30年代的思想文化界

四、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

第二章 新启蒙运动的发展进程

一、“新启蒙运动”的提出

二、新启蒙运动的发展及其讨论高潮

三、新启蒙运动的继续发展和落幕

第三章 新启蒙运动的思想内容

一、新启蒙运动中的理性观

二、新启蒙运动的爱国救亡思想

三、新启蒙运动中的思想自由观

四、新启蒙运动的中国文化发展观

下篇

第四章 新启蒙运动与五四运动

一、新启蒙运动对五四运动的继承

二、新启蒙运动对五四运动的批判和超越

三、新启蒙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五四观的发展

第五章 新启蒙运动与中国的启蒙运动

一、新启蒙运动中的启蒙观

二、新启蒙运动与中国“救亡式启蒙”

三、中国现代化与中国的启蒙问题

第六章 从新启蒙运动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新启蒙运动与“中国化”口号的提出

二、新启蒙运动参加者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论证

三、新启蒙运动倡导者的“中国化”主张

四、新启蒙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背景的分析

结语

附录一:新启蒙运动文章目录

附录二:启蒙学会组织章程

附录三:20世纪30年代中国新启蒙运动研究综述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发布时间: 2005-07-14

标签:;  ;  ;  ;  ;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源语境——20世纪30-40年代中国新启蒙运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