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时代大众文化身份确认 ——以布迪厄场域理论分析网络文化的建构

新媒介时代大众文化身份确认 ——以布迪厄场域理论分析网络文化的建构

论文摘要

我(们)是谁?我(们)不是谁?我(们)如何是我(们)?这些关涉于我们个人身份与文化身份问题的探寻或许与人类自身一样古老。在后现代急遽发达的经济、社会和个人生活的激励下,人类所从事的一系列活动构成了其身份和社会角色的多元性,个人身份不再被视为一种事实,而是一项未完成的任务,具有着更新发展的可能性。在身份认同的转型中,信息与传播技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媒介的发展和以网络传播为特征的新媒介时代的到来,为当下大众文化的身份问题研究建立了新的事实背景。大众文化是一个难以界定的概念,西班牙哲学家奥尔特加一加塞特在20世纪30年代撰写了《民众的反抗》一书,认为大众文化是一地区、一社团、一个国家中新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20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兰克福学派提出“文化工业”的概念,认为大众文化是一种都市工业社会或大众消费社会的特殊产物,是大众消费社会中通过印刷媒介、电子媒介等大众传媒所承载、传递的文化产品,是一种合成的、加工的文化产品,大众文化主要为大众消费而制造出来,具有有标准化和模拟个性的特征。大众文化以社会的市场化、审美的泛俗化和文化价值的多元化特点区别于其他文化现象,在后现代工业文明和消费社会背景下,大众文化更加强化了其特色,通过新媒介传播,构建了独特的大众文化场,并得到广泛认同。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为我们研究大众文化身份建构提供了重要依据。在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中,对文化身份建构问题的探讨,会牵涉到三个必要并且是有内在联系的要素:“首先,人们必须分析与权力场相对的场的位置;第二,人们必须描绘出行动者或体制所占据的位置之间的关系的客观结构,这些行动者或体制是为争夺在这个场中的特殊权威的合法形式而展开竞争的;第三,人们必须分析行动者的习性,分析他们所拥有的不同的性情系统,这些性情系统是他们通过使某个种类明确的社会和经济的条件内在化而获得的,这使得我们能在被考虑到得场的内部的一个明确的轨迹中,找到成为现实的、多少有些有利可图的机遇”大众文化是在与精英文化的博弈中,从边缘走向中心,从“他者”成为“自我”的。大众文化身份亦正是在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背景中通过对精英文化的博弈得以确认和构建的。本文运用布迪厄场域分析方法,以新媒介传播为背景,通过划分不同的场域,区分大众文化场的场域逻辑,分析大众习性以及由此习性规范的大众文化特征,分析大众文化对精英文化的博弈策略,得出大众文化身份构建的结论。大众文化在后现代消费社会中呈现出明显的商品性特征,由文化产业制作、新媒介传播和公众消费形态而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网络传播是大众文化典型现象之一,后现代消费社会视背景下的网络大众文化具有提升和降低人文精神的两重性,在肯定大众文化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该看到网络大众文化的不足,看到加强媒介生态建设的必要性。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布迪厄资本理论解读
  • 第一节 场域、习性、资本概念解析
  • 一、场域中的博弈
  • 二、习性下的区隔
  • 三、资本间的流动
  • 四、文化资本与场域、习性的结构关系
  • 第二节 大众阶层文化资本的积累——大众文化兴起
  • 一、象征资本平民化——大众文化的基础与条件
  • 二、习性的区隔——大众阶层的趣味与地位
  • 三、大众传媒的介入——大众文化的传播与制造
  • 第二章 新媒介平台大众文化的勃兴
  • 第一节 新闻场的发展——新媒介时代
  • 一、主体性与第二媒介时代
  • 二、平民化个性与自媒介时代
  • 第二节 新媒介时代文化场的特征
  • 一、政治控制向经济影响的偏移
  • 二、话语权的分割与多元化话语体系的建立
  • 三、传播中心的转移和接受者的自我实现
  • 第三节 网络主页——身份塑造的可传播环境
  • 第三章 大众文化身份构建
  • 第一节 大众文化身份的场域呈现
  • 一、大众文化场的逻辑
  • 二、大众习性的文化构建功能
  • (一) 寻求"差异"的认同
  • (二) 大众文化的特征
  • 三、大众文化的博弈策略
  • (一) 遵从媒介场逻辑,顺应新媒介传播方式
  • (二) 将日常生活引入文化领域,颠覆精英文化趣味仲裁地位
  • (三) 融合多种表现手法与艺术形式,突出影像视觉效果
  • (四) 满足大众个性表达的需求,打破标准化生产模式
  • 第二节 后现代消费视角透视
  • —、布迪厄理论批判
  • 二、网络消费中构建起的大众文化身份
  • 结语 网络大众文化反思
  • 一、网络大众文化的作用
  • 二、媒介文化生态建设的必要性
  • 注释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新媒介时代舞蹈艺术的展现——评《新媒介时代的舞蹈艺术》[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20(02)
    • [2].新媒介时代下的“童年消逝”——基于游戏视角[J]. 教育观察 2020(20)
    • [3].融媒体语境下“第三媒介时代”媒介形态研究[J]. 传媒论坛 2020(19)
    • [4].新媒介时代老年人身份建构的意识觉醒与行为演进[J]. 新媒体研究 2020(16)
    • [5].后阅读:社交媒介时代的大众全面参与[J]. 产业创新研究 2020(18)
    • [6].沉浸的交互广告——“第三媒介时代”广告设计的发展思考[J]. 艺术科技 2018(01)
    • [7].泛媒介时代下的广告投放策略研究[J]. 电视指南 2017(13)
    • [8].论新媒介时代新闻的真实性[J]. 西部广播电视 2016(20)
    • [9].新媒介时代微博意见领袖研究[J]. 新闻界 2016(20)
    • [10].后媒介时代冲击下的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构建策略研究[J].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7(05)
    • [11].新媒介时代气象播报的存在价值与发展策略[J]. 新闻研究导刊 2017(08)
    • [12].多媒介时代下禁忌语和委婉语的使用[J]. 教育教学论坛 2017(28)
    • [13].探究当代架上设计在第二媒介时代下的处境及出路[J]. 四川戏剧 2017(06)
    • [14].谈“第三媒介时代”新闻价值的定位[J]. 传播力研究 2017(06)
    • [15].大媒介时代高职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 中国报业 2016(08)
    • [16].大媒介时代背景下高职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分析[J]. 西部广播电视 2016(02)
    • [17].新媒介时代微文学发展研究[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6(11)
    • [18].第二媒介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索[J]. 才智 2014(34)
    • [19].沉浸传播与“第三媒介时代”[J].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3(02)
    • [20].第二媒介时代的青少年观影行为分析——以微电影为例[J]. 青年探索 2015(04)
    • [21].论新媒介时代媒体人如何提高素养[J]. 西部广播电视 2015(09)
    • [22].“第三媒介时代”新闻价值的定位与建构[J]. 当代传播 2015(04)
    • [23].新新媒介时代的旧媒体[J]. 画刊 2020(09)
    • [24].新媒介时代的广告伦理规范[J]. 智富时代 2017(01)
    • [25].场域、身份与城市:后媒介时代的摄影与艺术[J]. 都市文化研究 2016(02)
    • [26].新媒介时代下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思变与创新[J]. 时代教育 2016(14)
    • [27].新媒介时代公民参与的悖论与出路[J]. 新闻与传播评论 2014(00)
    • [28].新媒介时代背景下重视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J]. 考试周刊 2014(18)
    • [29].结构的失衡:符号自我在新媒介时代的异化[J]. 中外文化与文论 2018(03)
    • [30].“第三媒介时代”的融媒体建构与生成——评《融媒体传播论》[J]. 现代视听 2019(12)

    标签:;  ;  ;  ;  ;  

    新媒介时代大众文化身份确认 ——以布迪厄场域理论分析网络文化的建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