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新途径 ——信用违约互换业务的可能性探析

试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新途径 ——信用违约互换业务的可能性探析

论文摘要

由于信息不对称及不完全契约,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必然存在。传统“发放至持有”的管理模式,只是从银行内部进行风险分散与控制。在缺乏有效的市场化分销渠道的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高度集中,与金融稳定及国际化竞争需求不相适应。信用违约互换是目前国际市场上规模最大、发展最成熟、标准化程度最高的信用衍生产品。本文以现代金融及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从一个新的视角出发,基于信用违约互换业务的可能性探析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新途径。在论证我国开展信用违约互换业务的必要性基础之上,本文对此项业务在我国的引入及发展进行情景设计与应用安排,从定价模型、合约设计、产品用途及实施步骤等方面进行分析,寻求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风险控制之路。并在国际比较中进行更深一步探究,指出目前我国开展信用违约互换业务面临的有利条件、现实障碍以及可能引发的潜在风险,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提出优化交易契约、增强内部控制、培育市场活性、推进金融基础改革、强化信用征评体系、健全法律制度环境、完善市场监督管理等七方面具有针对性的政策与建议。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目次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逻辑结构
  • 1.4 创新点与难点
  • 2 信用违约互换相关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理论
  • 2.1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概述
  • 2.1.1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定义
  • 2.1.2 信用风险成因的经济学分析
  • 2.1.3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特征
  • 2.2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内涵与演进逻辑
  • 2.2.1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内涵
  • 2.2.2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演进逻辑
  • 2.2.3 信用衍生工具是一种积极的信用风险管理(分销)手段
  • 2.3 信用违约互换内涵与发展
  • 2.3.1 信用违约互换定义与运作机理
  • 2.3.2 信用违约互换市场规模与占比
  • 2.3.3 信用违约互换市场主体构成
  • 2.3.4 信用违约互换的横向比较与纵向发展
  • 2.4 信用违约互换的风险管理优势与金融市场功能
  • 2.4.1 信用违约互换的风险管理优势
  • 2.4.2 信用违约互换的金融市场功能
  • 3 我国商业银行进行信用违约互换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分析
  • 3.1 改善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状况的必然选择
  • 3.1.1 宏观经济因素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影响的可拓分析
  • 3.1.2 行业因素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影响的可拓分析
  • 3.1.3 借款人自身因素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影响的可拓分析
  • 3.1.4 商业银行内部治理因素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影响的可拓分析
  • 3.2 扩展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分销手段的必然选择
  • 3.2.1 我国商业银行贷款交易及效果评价
  • 3.2.2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及效果评价
  • 3.2.3 信用违约互换在信用风险分销管理中的比较优势
  • 3.3 增强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 3.3.1 加快我国商业银行对外开放及国际化进程
  • 3.3.2 提高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水平
  • 3.3.3 构建创新型银行基金融体系
  • 4 信用违约互换在我国开展的情景设计与应用安排
  • 4.1 信用违约互换定价模型设计
  • 4.1.1 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及信用违约互换定价思路
  • 4.1.2 信用违约互换定价模型评价与选择
  • 4.1.3 我国信用违约互换定价模型的建立
  • 4.2 信用违约互换合约设计安排
  • 4.2.1 信用违约互换交易文本设计安排
  • 4.2.2 信用违约互换参照资产选择安排
  • 4.2.3 信用违约互换信用事件选择安排
  • 4.2.4 信用违约互换结算方式选择安排
  • 4.3 信用违约互换业务实施步骤设计安排
  • 4.3.1 产品及用途渐进安排
  • 4.3.2 交易范围及参与主体渐进安排
  • 5 我国开展信用违约互换的现实条件评价及管理对策
  • 5.1 我国开展信用违约互换的现实条件评价
  • 5.1.1 市场容量与交易主体评价
  • 5.1.2 金融基础与深化程度评价
  • 5.1.3 监管法制与外部环境评价
  • 5.2 我国发展信用违约互换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
  • 5.2.1 信用风险
  • 5.2.2 操作风险
  • 5.2.3 流动性风险
  • 5.2.4 法律与合规性风险
  • 5.2.5 学习曲线风险
  • 5.2.6 系统性传导风险
  • 5.3 我国发展信用违约互换的政策建议
  • 5.3.1 组合交易构筑最优契约
  • 5.3.2 机制创新增强内部控制
  • 5.3.3 行业角度培育市场活性
  • 5.3.4 持续深化基础市场改革
  • 5.3.5 强化建设社会信用体系
  • 5.3.6 建立健全法律制度环境
  • 5.3.7 构建完善市场监督管理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信用风险管理方略谈[J]. 现代营销(下旬刊) 2020(03)
    • [2].《信用风险管理》[J]. 中国信用 2020(05)
    • [3].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与控制研究[J]. 财经界 2020(13)
    • [4].国内大宗贸易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几点思考与建议[J]. 现代商贸工业 2020(20)
    • [5].大数据背景下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以Z银行为例[J]. 区域金融研究 2018(12)
    • [6].金融产品在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总会计师 2019(09)
    • [7].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挑战与应对[J]. 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 2018(03)
    • [8].信用风险管理的意义[J]. 现代经济信息 2018(03)
    • [9].地方股份制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研究[J]. 现代经济信息 2018(15)
    • [10].林权抵押贷款信用风险管理探析[J]. 林业经济问题 2016(06)
    • [11].浅谈当前经济形势下的银行信用风险管理[J]. 时代金融 2017(08)
    • [12].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信用风险管理分析[J]. 时代金融 2017(09)
    • [13].经济新常态视野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探讨[J]. 商场现代化 2017(09)
    • [14].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研究[J]. 西部皮革 2017(06)
    • [15].农村小型金融机构信用风险管理的创新途径研究[J]. 现代营销(下旬刊) 2017(08)
    • [16].中小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信用风险管理思考[J]. 经贸实践 2017(22)
    • [17].新形势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思考与建议[J]. 清华金融评论 2017(09)
    • [18].工商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相关思考[J]. 商场现代化 2015(24)
    • [19].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商 2016(02)
    • [20].我国农村信用社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分析[J]. 西部皮革 2016(08)
    • [21].刍议信用风险管理与财务管理[J]. 当代会计 2016(05)
    • [22].工商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相关思考[J]. 电子制作 2015(06)
    • [23].信用衍生品在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 财务与金融 2015(04)
    • [24].大数据背景下的银行信用风险管理[J].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5(19)
    • [25].村镇银行信用风险管理[J]. 今日财富(中国知识产权) 2018(05)
    • [26].浅谈银行信用风险管理[J]. 中国民商 2018(10)
    • [27].CDS是大空头吗?[J]. 金融世界 2016(12)
    • [28].新常态下关于农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几点思考[J]. 北京金融评论 2016(03)
    • [29].医药流通企业应收账款信用风险管理[J]. 财会学习 2020(32)
    • [30].经济新常态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 营销界 2019(52)

    标签:;  ;  ;  

    试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新途径 ——信用违约互换业务的可能性探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