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尚书》学的发展流变

两汉《尚书》学的发展流变

论文摘要

本论文主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全方位、多层面地考查总结《尚书》学在两汉时的发展流变。《尚书》作为最重要的儒家经典之一,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影响较大,因而《尚书》不论在思想还是在政治上历来为世人所关注。在《尚书》学发展过程中,两汉时期是其重要的传承阶段:今文《尚书》始终立学于两汉,尤其盛行于西汉;古文《尚书》经过漫长的发展,于东汉胜过今文而流行。今古文之争始于西汉末,到东汉末最终融合。本论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今文《尚书》的发展流变。秦博士伏生在秦末收藏并在汉初传授《尚书》,而且对它进行了研究,撰《尚书大传》。而后今文分为欧阳、大、小夏侯三家,并立为官学。立为官学的今文《尚书》在西汉甚是流行,且代代传承而不衰。三家同源而出,都推崇孔子,重微言大义,讲究通经致用,迷信谶纬,侈谈阴阳灾异。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及各家主要代表人物的自身因素,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特点。欧阳家兴起最早并始终流行于两汉,经学最为纯正;夏侯家首谈阴阳灾异,大夏侯家与政治关系最为密切,小夏侯家首为章句,烦琐经说。然今文家又严守师法、家法,因此他们之间互有辩难,《五经》论议由此而起。第二章古文《尚书》的发展流变。古文初出孔壁,孔安国后得并以今文读之,且为之训诂。古文由于遭诬蛊未立官学,只在民间流传。西汉中后期,刘歆争立并于王莽时立学。到东汉古文《尚书》虽未立学,但古文家已开始走上仕途。在白虎观《五经》论议中,古文《尚书》显示了其相对于弊端纷出的今文的优越性,后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而盛行。古文说重文字训诂、典章制度的考订,又杂取各家众说,喜折中调和。第三章今古文《尚书》的不同与争斗。今古文开始只是文(字)体不同,后来经过隶变、传抄,经文渐有不同。由于今古两家所传《尚书》经文的不同,以及两家经师社会政治地位的不同,对《尚书》的解说渐有区别。今文家在传授《尚书》时重微言大义,迷信谶纬,强调通经致用;而古文家则宣扬先帝的“圣道王功”,注重文字训诂,对制度器物的考查。古文《尚书》由于后出且比今文更完备,刘歆建议立为官学;然今文家为了垄断仕途之特权,便极力反对古文立学。到东汉,今古文《尚书》之争才真正成为学术之争,贾逵之论和白虎观论议使古文《尚书》彻底战胜今文。第四章今古文《尚书》的相同与融合。今古文《尚书》之间虽然有论难,然并不是壁垒森严、水火不容。今古文《尚书》所传习均为相同的二十九篇,其中文字虽有不同,然仅有占少数的七百余字,所以今古文《尚书》经文确切地说是大同小异。虽然今古文《尚书》家在具体解释上有所不同,但都宣扬儒家思想,都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经文、经说的基本一致是它们融合的基础。到东汉,今文《尚书》的弊端越来越明显,逐渐失去统治地位,而古文《尚书》日益强盛,这时五经兼通、今古兼通的古文家就担负起融合今古文的任务。直到郑玄注古文《尚书》及《尚书大传》,今古兼取,今古文《尚书》最终融合。本论文的创新在于:首先根据《儒林传》等所载《尚书》家的传承关系,对其进行思想、政治等方面的考查,总结出各家在思想、政治上的学说观点,理出各家在发展过程中的继承和变化,并分析其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原因;其次又比较《尚书》各家同异,分析《尚书》之争与融合的原因。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今文《尚书》的发展流变
  • 第一节 伏生与《尚书》
  • 一、伏生生平
  • 二、伏生与《尚书》的收藏与传授
  • 第二节 三家《今文尚书》
  • 一、《欧阳尚书》的发展与流变
  • 二、《大夏侯尚书》的发展与流变
  • 三、《小夏侯尚书》的发展与流变
  • 四、今文三家《尚书》的同异
  • 第三节 今文《尚书》的发展流变概述
  • 一、今文《尚书》发展流变特点
  • 二、今文《尚书》兴盛的原因
  • 第二章 古文《尚书》的发展流变
  • 第一节 孔安国古文《尚书》
  • 一、孔安国古文《尚书》的发现
  • 二、孔安国古文《尚书》的发展流变
  • 第二节 张霸古文《尚书》
  • 一、张霸与《百两篇》
  • 二、张霸古文《尚书》的影响
  • 第三章 今古文《尚书》的不同与争斗
  • 第一节 今古文《尚书》的不同
  • 一、今古文经文的不同
  • 二、今古文解说的不同
  • 第二节 今古文《尚书》之争
  • 一、今古文之争与今古文《尚书》之争
  • 二、刘歆与今古文《尚书》之争
  • 三、贾逵与今古文《尚书》之争
  • 第四章 今古文《尚书》相同与融合
  • 第一节 今古文《尚书》的相同
  • 第二节 今古文《尚书》的融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关于西方《尚书》学研究新动向的思考——由《中国政治哲学之源:〈尚书〉编纂及其思想研究》谈起[J]. 铜仁学院学报 2020(01)
    • [2].孔氏家族对《尚书》学的卓越贡献[J]. 齐鲁学刊 2020(01)
    • [3].由《尚书》中对“天”的描摹看天的概念演变与其本体性的变迁[J]. 枣庄学院学报 2020(03)
    • [4].唐 令狐怀寂告身 钤有“尚书吏部之印”[J]. 中国书法 2020(05)
    • [5].胡伸《尚书解义》研究[J]. 新世纪图书馆 2020(06)
    • [6].惠栋托名撰集《尚书郑注》考[J]. 清史研究 2020(04)
    • [7].礼乐文明视野下的清华简《保训》“詷”字新释——以《尚书·顾命》与“内史亳同”为线索[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5)
    • [8].20世纪以来宋代《尚书》学研究述评[J].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20(04)
    • [9].尚书刑部成立的西魏、北周因素[J]. 国学学刊 2020(03)
    • [10].《尚书·伊训》[J]. 前线 2019(09)
    • [11].郝敬《尚书》学辨伪研究[J]. 安顺学院学报 2019(05)
    • [12].《尚书》的多重文化向度[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7(06)
    • [13].简朝亮论《尚书》学的源流[J]. 安康学院学报 2017(04)
    • [14].《尚书》中的“身”与“德”[J].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4)
    • [15].《尚书》“明德慎罚”研究综述[J].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7(04)
    • [16].《文选》李善注征引《尚书》文献辑校[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5)
    • [17].《尚书》生命意识阐微[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6)
    • [18].从因循之路到怀疑之途:汉至明学者关于孔子与《尚书》关系之论述[J]. 孔子研究 2016(01)
    • [19].近十年来《尚书》热点研究综述[J]. 丽水学院学报 2016(04)
    • [20].钱大昕的《尚书》学研究[J]. 汉语史与汉藏语研究 2019(02)
    • [21].尚书吧[J]. 出版人 2018(09)
    • [22].《尚书》的性情思想研究[J]. 人文论丛 2015(02)
    • [23].论章太炎的《尚书》研究[J]. 儒藏论坛 2014(00)
    • [24].2011年《尚书》研究综述[J]. 儒藏论坛 2013(00)
    • [25].孔安国在《尚书》传播中的地位[J]. 兰台世界 2013(34)
    • [26].论朱子的《尚书》学诠释思想[J]. 孔子研究 2013(06)
    • [27].从“天人和谐”走向“中国梦”——略论《尚书》中的天人思想及其与当今中国的互动[J].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13(04)
    • [28].近现代《尚书》研究概论[J]. 儒藏论坛 2010(00)
    • [29].东晋尚书墨跋[J]. 中国书法 2011(08)
    • [30].郝敬《尚书》文学论[J].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19(06)

    标签:;  ;  ;  ;  

    两汉《尚书》学的发展流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