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视域与乡村视域中的大学生“村官”形象研究

媒介视域与乡村视域中的大学生“村官”形象研究

论文摘要

社会是由各个群体组成的,大学生群体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支,而大学生“村官”又是大学生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相对于每年几百万的大学毕业生,全国现有大学生“村官”二十万左右。他们从“龙门”跳回“农门”,褪去“天之骄子”的光环,响应国家的号召,到广大的农村做事创业。他们的理想、憧憬以及到农村后的现实状况,理应成为上至各级政府下至黎民百姓普遍关注的热点。对于大学生“村官”相关议题的报道是近几年来传媒界关注的焦点,业界对于产制大学生“村官”的新闻表示出极大的热情和关注度。本研究以新闻报道中的大学生“村官”形象为研究对象,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具体的新闻文本进行解读,进而对大学生“村官”的媒介形象进行描述。而对乡村视域中大学生“村官”的现实形象,则采用了深度访谈的方法,对大学生“村官”、村民、村干部分别进行了访谈,得出大学生“村官”在农村人际关系网络中扮演角色时所呈现的真实形象。经过研究发现,村民、大学生“村官”自身对大学生“村官”这一角色的扮演有较高期待,而村干部则相反,对于大学生“村官”的任职表现出不温不火的态度。在大学生“村官”经过一段时间的实干,和与村干部、村民的接触后,三类人群则又表现出与角色期待不一样的现实认知,而一以贯之的是,村干部对大学生“村官”的现实表现依然采取不很认同的态度。通过对比发现,媒介描述中的众生像与乡村视域中的形象存在差别。鉴于此,笔者在最后一部分对媒介塑造大学生“村官”形象进行了反思,分析了媒介中大学生“村官”报道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探讨了产生差别的原因,进而从媒介与大学生“村官”两个层面提出了改进大学生“村官”形象的建议。关注大学生“村官”的形象,从媒介视域和乡村视域两个维度进行观照,进而处理好媒介报道与大学生“村官”真实形象之间的关系。这关乎大众媒体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也是建构媒体主流新闻价值观的必然要求。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动机
  • 二、文献综述
  • (一) 大学生"村官"研究
  • (二) 媒介视域中的特殊群体研究
  • (三) 乡村传播研究
  • 三、研究方法
  • (一) 内容分析
  • (二) 深度访谈
  • 四、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媒介视域中的大学生"村官"
  • 第一节 关注媒介视域中的大学生"村官"
  • 一、大学生"村官"受到媒体热捧
  • 二、内容分析的框架设计
  • 第二节 媒介描述中的大学生"村官"众生像
  • 一、创业先锋——产业调整的中坚
  • 二、公益典范——老幼妇孺的保姆
  • 三、文化使者——文明建设的主力
  • 四、勇挑重担——"助理"变"当家"
  • 五、女中豪杰——巾帼不让须眉
  • 六、爱在基层——农村大地喜结良缘
  • 第三节 媒介视域中大学生"村官"形象报道的主要特征
  • 一、政策解读多,实际成效少
  • 二、正面报道多,负面报道少
  • 三、群体关注多,个体关注少
  • 四、舆论引导多,舆论监督少
  • 第三章 乡村视域中的大学生"村官"
  • 第一节 乡村社会中的人际传播
  • 一、传受信息丰富,信任度高
  • 二、传受方式直接,效果显著
  • 三、传受界限模糊,可控性强
  • 四、传受形式多样,情感性强
  • 第二节 乡村人际网络中的大学生"村官"
  • 一、空降一族——从"龙门"到"农门"
  • 二、大学生"村官"在基层的社会互动
  • 三、本研究访谈对象概述
  • 第三节 乡村人际传播中的大学生"村官"形象
  • 一、村民视角
  • 二、村干部视角
  • 三、大学生"村官"视角
  • 第四章 大学生"村官"形象塑造产生落差的反思
  • 第一节 媒介塑造大学生"村官"形象的问题
  • 一、报道的模式化掩盖事实的生动性
  • 二、对象的群体性遮蔽村官的个性化
  • 三、记者的话语权替代村民的话语权
  • 第二节 造成落差的原因探析
  • 一、宣传机制
  • 二、媒介因素
  • 三、社会环境
  • 第三节 改进大学生"村官"形象的求解
  • 一、媒体层面
  • 二、大学生"村官"层面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对大学生"村官"、村民、村干部个案的访谈提纲
  • 附录二 个案访谈对象的简要介绍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媒介视域与乡村视域中的大学生“村官”形象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