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托马斯·阿奎那理性化的激情思想

论托马斯·阿奎那理性化的激情思想

论文题目: 论托马斯·阿奎那理性化的激情思想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宗教学

作者: 黄超

导师: 段德智

关键词: 托马斯阿奎那,激情,理性化,意志

文献来源: 武汉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分有理性,或者说被理性化是托马斯激情思想的最本质的特征。 托马斯将激情宽泛地界定为灵魂的感性意欲。所谓意欲,托马斯认为:一切有限的存在物都具有主动地倾向一个目的的潜能,这个目的之所以为目的,是因为它是与存在物本性相适应的善。意欲包含三个层面:欲求所没有的,爱已经拥有的,因为其拥有的而感到快乐。所以,托马斯的激情思想虽然主要以人的情感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是,其内涵已经超出我们一般意义上理解的情感。要准确理解托马斯的激情思想,必须结合其意志学说来思考。托马斯认为,意志是被理性推动的,其欲求对象是普遍的、抽象的、非物质的善,而激情则是被感性推动的,所欲求的对象是个别的、具体的、物质性的善。所以,如果从事物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辨证关系角度来看,把托马斯的激情思想理解为广义上的意志学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说是抓住了托马斯激情思想的根本,这也是本文的主旨之一。 理性与激情的关系问题是西方伦理学永恒的主题,古希腊神话中的诸神是富有激情的,但是,到了苏格拉底,神是且只是没有激情的理性神。在柏拉图的灵魂马车之喻中,激情则以非理性的黑白两色骏马的形象出现。亚里士多德继承并修正了其老师的学说,开始主张激情在某种程度上分有理性,因而理性对激情的支配不是主人对奴隶的“专制统治”,而是君主对自由民的“政治统治”。斯多亚派则认为激情就是理性,只不过是错误的理性,所以,一切激情都是恶的。 在基督宗教教父哲学中,理性与激情的冲突,表现为爱上帝与爱人的对立。到了十三世纪,卡特里派的善恶二元论给传统教父神学带来一场危机,于是,多明我修会为反对卡特里派,极力主张物质在人类回归上帝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从而肯定激情是上帝之爱的类比。托马斯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创造性地运用亚里士多德的“政治统治说”,修正了斯多亚派的禁欲主义,提出理性化的激情观。这一具有鲜明特色的激情思想成为其伦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托马斯将人的认识能力与意欲能力紧密结合起来,指出没有认识就没有欲望。意志是理性意欲,也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理性的欲望”或“欲望的理性”。而激情是感性推动的意欲,为人与动物所共有,那么人的激情与动物的激情是否有本质的差异呢?托马斯的回答是肯定的:人的激情不同于动物的激情,在非理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托马斯激情思想的理论渊源

第一节 从非理性的激情到理性化的激情

一、非理性的激情

1、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

2、柏拉图的灵魂马车

二、理性化的激情

1、亚里士多德:激情分有理性

2、斯多亚学派:激情为错误的理性

第二节 基督宗教:寻找上帝的激情

一、灵与肉的冲突与自由意志

二、激情乃上帝之爱的类比

第二章 激情的本质与结构

第一节 激情的本质

一、灵魂中的被动潜能

二、灵魂的感性意欲

三、由对象决定的意向性状态(objectual intentional states)

第二节 激情的结构

一、欲望激情与愤怒激情:对象原理

二、激情的对立:运动原理

三、激情的秩序:生成原理

1、愤怒激情产生并结束于欲望激情

2、欲望激情之间的秩序

3、愤怒激情之间的秩序

4、四种主要的激情

第三章 激情理性化的心理机制

第一节 灵魂认识功能的统一性

一、感性认识中的理性种子

1、感性认识的功能

2、感性认识的成果:感觉象

二、理性回归感觉象

第二节 结合普遍与个别的正直理性

一、思辨理性与实践理性

1、求真与求善

2、被动与主动

3、内在与外在

二、良知与良心

1、良知

2、良心

第三节 激情分有理性

一、特殊理性

二、想象力的双重运作

三、理性、意志对激情的“政治控制”

1、改变感觉象即改变激情

2、理性选择外部环境

3、意志支配激情的外在行为

小结: 抽象的意志与具体的激情

第四章 激情理性化的伦理学意义

第一节 理性化激情是一种伦理行为

一、伦理行为是一种人性行为

1. 人性行为与人的行为

2. 人性行为的构成

二、激情是人性行为

1. 激情是人的自主行为

2、激情为意志活动的中介

第二节 激情的善与恶

一、人的终极目的与善

二、激情有善与恶

第三节 激情的德性

一、伦理德性的本质与中庸之道

二、激情是伦理德性的主体

三、以愤怒激情为主体的勇德

四、以欲望激情为主体的节德

第五章 理性化激情思想的特性与影响

第一节 托马斯理性化激情思想的特性及与王夫之“导欲于理”思想的比较

一、知、情、意的和谐与理性的一以贯之

1. 智德是伦理德行的指南

2、激情与规范的统一

二、与王夫之“导欲于理”思想的比较

第二节 对近代情感伦理思想的影响

一、近代理性主义伦理学

二、近代道德情感论伦理学

三、启蒙伦理思想的情感论

第三节 新托马斯学者和当代天主教会对托马斯激情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一、认识的原初统一性

二、马里坦的“前意识”理论

三、约翰·保罗二世与梵二会议的情爱观

结语

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2006-03-27

相关论文

  • [1].回归本真的交往方式[D]. 赵琦.复旦大学2012
  • [2].法之存在、本质及其概念构造[D]. 陈庆.吉林大学2010
  • [3].灵魂与自然:托马斯·阿奎那自然法思想新探[D]. 方耀.复旦大学2010
  • [4].心向上帝的旅程[D]. 寇爱林.复旦大学2005
  • [5].论黑格尔的自由谱系[D]. 丁三东.武汉大学2005
  • [6].托马斯·阿奎那美学思想研究[D]. 张志庆.山东大学2006
  • [7].卡尔·拉纳神哲学思想探析[D]. 王新生.复旦大学2006
  • [8].论莱因霍尔德·尼布尔的政治神学的新自由主义性质[D]. 方永.武汉大学2006

标签:;  ;  ;  ;  

论托马斯·阿奎那理性化的激情思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