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政治演讲中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中美政治演讲中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试图将概念隐喻理论运用到政治语篇中,通过对中国和美国国家领导人的政治演讲中概念隐喻的对比分析,寻找其相似点与不同点,进一步讨论隐藏于其背后的文化因素,并挖掘作者意图与各隐喻范畴比例之间的关系。长久以来,隐喻一直是语言学研究的焦点,而隐喻研究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期。亚里士多德的两本闻名于世的著作《修辞学》、《诗学》标志着对隐喻的系统性研究的开始。在这两部著作中,亚里斯多德这样描写到:“隐喻是引领我们学习的优美词汇”,“掌握隐喻是天才的象征”(Aristotle,1458:22 inCameron & Low,2001:72)。然而,亚里士多德只将隐喻界定为修辞格,起到美化语言的作用而低估了隐喻的其他意义。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伴随着《修辞哲学》的出版,Richard被称为认知语言学的先驱。他强调“思想的隐喻性”,“离开隐喻,我们甚至无法理解普通语篇里的三个句子”(Richard,1936:94)。而Lakoff和Johnson将隐喻研究推向了高峰。1980年伴随着《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的发表,隐喻研究翻开了历史的一页,实现了从隐喻的修辞作用研究到隐喻的认知功能研究的飞跃。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隐喻研究就在欧美学者的努力下不断发展(Ortony,1979;Honeck,1980;Cooper,1986;Kittay,1987;Lakoff&Turner,1989),来自世界的语言学家们纷纷从各个角度出发研究隐喻,但是其中对政治语篇中隐喻的系统性研究却少之又少。近期Lakoff对美国政治隐喻做了一些研究,例如恐怖主义隐喻,战争隐喻,国际事务中的隐喻研究(Lakoff,2001,2003,2004)。除去Lakoff在政治隐喻研究所做的这些贡献,我们很难找到其他针对政治隐喻的研究作品,更不用提基于不同国家政治语篇中隐喻的对比性研究。相比西方国家的隐喻研究,中国的隐喻认知研究起步较晚。1994年,赵艳芳第一次发表关于隐喻认知的文章。1995年,赵艳芳第一个引进了Lakoff和Johnson的经典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从此,隐喻研究渐渐在中国兴盛起来。1995到2001年间,在CNKI数据库里关于隐喻分析的文章有472篇,从2002年到2008年,基于隐喻研究文章急剧地上升至4415篇。然而,其中关于政治语篇中的隐喻研究却非常之少。本文以15,365个汉字的中文语料库和12,918词的美国英语语料库为基础,对中国和美国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政治演讲中的隐喻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其中的异同,挖掘隐藏于背后的文化因素。本文采用的语料库由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及美国总统布什的多篇政治演讲文本构成,所有语篇可以分成三类:一是关于自然灾害的研究;二是对大学生的演讲;三是新年祝词。中文语料库中包含三篇政治演讲文本,它们分别是“胡锦涛在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以及“胡锦涛2008新年贺词”。收集到美国政治演讲文本也可以分为三个主题:Bush’s Speeches on Hurricane Katrina;Bush’s Speech atTsinghua University;President Bush’s Speech at Christmas,2006。所有政治演讲文本都在官方网站下载,保证了语料来源的有效性。作者采用Steen的“五步隐喻辨认法”来辨别语料库中的概念隐喻,经过对中国和美国政治演讲文本中的隐喻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的结果如下:(1)Lakoff和Johnson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以英语为背景,然而中文语料库中存在的大量隐喻证明了概念隐喻的普遍性。(2)在中文语料库中占主要比重的前六个隐喻类别是:自然隐喻,旅途隐喻,建筑隐喻,战争隐喻,圆圈隐喻和学生隐喻;在美国英语语料库中占主要比重的前六个隐喻类别是:人类隐喻,旅途隐喻,自然隐喻,家庭隐喻,戏剧隐喻和学生隐喻。其中,旅途隐喻,自然隐喻和学生隐喻均存在于中文和美国英语语料库中,而一些隐喻类别只存在于中文或美国英语语料库中。(3)文化在隐喻概念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两个语料库中隐喻的不同点背后隐藏着许多文化因素,例如:传统,宗教,政治体系。(4)根据不同的事件背景,隐喻范畴的比例分布也会产生微妙的变化,以配合作者在不同环境下的不同意图。(5)操纵概念映射的普遍法则不仅取决于人类概念系统,也可以在词汇层面对其进行萃取和约束。作者希望这篇论文将有利于推进政治语篇中隐喻的系统性研究,帮助人们对中国和美国文化有进一步了解。然而本文只是对政治演讲中隐喻的初步探索,研究还存在许多缺点,作者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对概念隐喻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论文目录

  • Abstract
  • 摘要
  • Introduction
  • Chapter 1 Literature Review
  • 1.1 A Short Story of Metaphor
  • 1.2 Contemporary metaphor study
  • 1.3 A Review on Metaphor Studies in China
  • 1.4 Metaphor and Politics
  • 1.5 Review on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Study
  • 1.6 Review on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Study in China
  • Chapter 2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 2.1 The Nature of Conceptual Metaphor
  • 2.2 Classification of Conceptual Metaphor
  • 2.2.1 Orientational Metaphor
  • 2.2.2 Ontological Metaphor
  • 2.2.3 Structural Metaphor
  • 2.3 Features of conceptual metaphor
  • 2.3.1 Systematicity of Conceptual Metaphor
  • 2.3.2 Cultural Coherence
  • 2.4 Working Mechanism of Conceptual Metaphor
  • 2.5 The Significance of Conceptual Metaphor
  • Chapter 3 Methodology
  • 3.1 Methodology and Source of Data
  • 3.2 Metaphor identification
  • 3.3 Research Procedure
  • Chapter 4 Data Analysis
  • 4.1 Categories of Conceptual Metaphor in the Data
  • 4.2 Dominant Conceptual Metaphor in Collected Data
  • 4.2.1 Examples of Conceptual Metaphor in Chinese Data
  • 4.2.2 Examples of Conceptual Metaphor in American Data
  • Chapter 5 Findings and Discussions
  • 5.1 Contrastive Analysis
  • 5.1.1 Categories of Conceptual Metaphor in Collected Data
  • 5.1.2 Comparison between Similar Metaphors Found in Different Languages
  • 5.1.3 Comparison between the Unique Conceptual Metaphors Categories
  • 5.2 The Comparison Among Different Metaphor Categories in the Three Samples of Chinese Data
  • 5.3 Upper Ontology and Conceptual Mapping
  • Chapter 6 Conclusion
  • Bibliography
  • Appendix
  • Acknowledgement
  • 相关论文文献

    • [1].论隐喻研究的几个问题[J].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 2010(02)
    • [2].论复杂系统理论在隐喻研究中的运用——以隐喻的话语动态分析法为例[J]. 外国语文 2019(06)
    • [3].国内批评隐喻研究:现状与展望[J]. 外语研究 2020(01)
    • [4].探讨俄语隐喻研究的应用价值[J]. 大学教育 2016(12)
    • [5].隐喻研究的多重视角[J]. 学术交流 2017(05)
    • [6].国外隐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 现代外语 2017(05)
    • [7].隐喻研究的构式视角[J]. 外语学刊 2016(02)
    • [8].国外语料库隐喻研究综述[J]. 外语学刊 2015(01)
    • [9].当代国内媒体报道中的隐喻研究——以2019年、2020年媒体报道为例[J]. 现代职业教育 2020(22)
    • [10].教师隐喻研究综述[J]. 英语教师 2017(14)
    • [11].隐喻研究的演进历程[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4(02)
    • [12].基于认知和功能的比较谈隐喻研究[J]. 语文学刊 2010(01)
    • [13].隐喻研究的若干新进展[J]. 英语研究 2017(02)
    • [14].中外隐喻研究史略[J]. 人文丛刊 2009(00)
    • [15].文学语篇中的隐喻研究[J]. 作家 2013(18)
    • [16].中国隐喻研究综述[J]. 考试周刊 2008(27)
    • [17].当代西方叙事理论中的“世界”隐喻研究[J]. 文艺理论研究 2020(02)
    • [18].学术论文的评价隐喻研究:类型与功能[J]. 山东外语教学 2020(03)
    • [19].“绿”的隐喻研究[J]. 今古文创 2020(15)
    • [20].国外历史/历时隐喻研究述评[J]. 外语学刊 2019(02)
    • [21].微信公众号文章中的教育隐喻研究[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9(10)
    • [22].隐喻研究的方向与路径——来自荷兰隐喻实验室的启示[J].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8(04)
    • [23].隐喻研究综述[J]. 海外英语 2016(13)
    • [24].真实语境中的隐喻研究概述(英文)[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2015(01)
    • [25].隐喻研究综述[J]. 青春岁月 2018(05)
    • [26].外语教育中的隐喻研究述评[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1)
    • [27].国内批评隐喻研究(2002-2012):现状及展望[J]. 教育文化论坛 2013(05)
    • [28].探析心理学中的隐喻[J]. 社科纵横(新理论版) 2011(02)
    • [29].多模态视角下的隐喻——兼评Charles Forceville的隐喻研究[J]. 外语学刊 2011(05)
    • [30].隐喻研究的发展、现状及影响[J].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4)

    标签:;  ;  ;  

    中美政治演讲中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