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制度研究

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制度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结合对现有经济社会发展及各种新型“搭便车”现象之介绍,揭示商标,特别是驰名商标功能发生之巨大转变。笔者认为传统商标混淆理论对新型“搭便车”行为已然力不从心,上述行为实乃对驰名商标显著性之损害,若不加以阻止,必将最终导致质量维护与广告投入所形成之驰名商标独特吸引力与巨大商业价值的丧失,因此对于驰名商标之保护亟待新的制度突破。本文对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的理论基础加以分析,通过详细阐述淡化行为针对之对象,得出淡化行为的定义。据此,笔者进一步探究淡化行为之性质及其对驰名商标的损害,并厘清淡化行为之分类,结合美国反淡化立法及司法实践,着重分析淡化行为构成中所产生的各种分歧,提出自己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有关驰名商标保护立法及司法实践进行评述并提出相应建议。本文分为导言、正文及结语三个部分,其中正文部分由以下四章组成:第一章:本章对反淡化保护理论经济背景分为四个部分进行讨论,分析现有情况下混淆理论及其扩张之不足,扼要介绍反淡化保护的起源,并指出淡化行为针对对象并非商誉、商标独特吸引力或广告价值,而是驰名商标的显著性,并同传统商标侵权行为加以区分,将淡化行为界定为在没有产生混淆可能之情况下,非驰名商标所有人因商业使用与驰名商标相同或类似的标识而逐步危及驰名商标显著性的行为,而无论是否存在竞争关系或任何实际经济损失。第二章:本章从商标权与市场竞争两个角度来探讨淡化行为属于何种类型的行为。指出淡化行为并不构成传统意义上的商标侵权行为,但是淡化行为属于渐次损害驰名商标显著性的行为,应当构成商标权侵权行为;在对无谓竞争理论进行反思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淡化行为构成对淡化行为人之同行竞争者及驰名商标权利人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同时,厘清淡化行为之分类,指出退化不属于淡化,弱化与丑化并非并列关系,应当属于包含关系。第三章:本章结合美国立法及司法实践,分析反淡化保护之构成若干问题,指出绝对驰名商标是反淡化保护之前提,获得显著性足以构成反淡化保护的“显著性”要件,结合联想理论解释淡化与联想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不应要求驰名商标权利人证明淡化的实际存在,列举并分析美国司法判断淡化之虞之考量因素,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同时,针对反淡化保护理论的反对观点,提出反驳并阐述与淡化相关之限制与例外情形。第四章:本章对我国有关驰名商标保护之立法及司法实践与案例加以综述,指出我国没有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之立法,但在司法中已然出现适用反淡化保护之趋势,特别是2009年4月22日出台之最高院司法解释明确扩张《商标法》第十三条第二款之适用范围,涵盖了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的规定,对此笔者认为不妥。并据此提出相关建议。

论文目录

  •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第一章 背景、起源与界定
  • 第一节 反淡化保护理论出现的背景
  • 一、企业多元化经营
  • 二、全国市场一体化与注意力经济的形成
  • 三、心理广告的出现与商标价值的提升
  • 四、搭便车行为的泛滥
  • 第二节 反淡化保护理论的起源与界定
  • 一、传统商标侵权判断标准——混淆理论
  • 二、混淆理论的扩张与不足
  • 三、反淡化保护的起源
  • 四、淡化行为的界定——保护商标显著性是反淡化保护的唯一合理基础
  • 第二章 淡化行为的性质与反淡化保护法理基础分析
  • 第一节 淡化行为的性质与所致损害探究
  • 一、从商标权角度出发
  • 二、从竞争角度出发对无谓竞争说之反思
  • 三、小结
  • 第二节 淡化行为分类之厘清与重新构建
  • 一、淡化行为的传统分类
  • 二、对上述分类的反思——弱化、丑化与退化之间关系之分析
  • 三、小结
  • 第三章 反淡化保护的构成与限制
  • 第一节 得到反淡化保护的资格——绝对驰名商标标准
  • 一、分歧——绝对驰名商标或相对驰名商标
  • 二、相对驰名商标不符合反淡化保护的资格
  • 三、TDRA对于绝对驰名商标标准的确认
  • 第二节 反淡化保护显著性要求——固有显著性还是获得显著性?
  • 一、显著性
  • 二、分歧——固有显著性或获得显著性
  • 三、具有获得显著性的驰名商标亦可受反淡化保护
  • 第三节 联想、淡化之虞与实际淡化的分析——认定淡化成立的判断标准
  • 一、认定淡化成立与联想理论
  • 二、淡化行为之认定——实际淡化抑或淡化之虞
  • 三、淡化之虞标准的考量因素
  • 第四节 反淡化保护与自由竞争——限制与例外
  • 一、妨碍自由竞争?
  • 二、限制与例外之规定
  • 第四章 我国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现状与立法建议
  • 第一节 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立法的缺失
  • 一、我国驰名商标保护相关立法
  • 二、我国商标法上是否存在驰名商标反淡化的保护——兼评《驰名商标保护司法解释》
  • 第二节 驰名商标司法保护——淡化概念的偏离与模糊
  • 一、有淡化之名,无淡化之实
  • 二、无淡化之名,有淡化之实
  • 建立我国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的建议兼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立体商标显著性相关问题研究[J]. 中华商标 2019(11)
    • [2].我国声音商标显著性认定制度之构想[J]. 区域治理 2019(41)
    • [3].论商标显著性的审查判定标准[J]. 法制博览 2020(17)
    • [4].立体商标显著性的认定[J]. 法制博览 2017(03)
    • [5].论我国立体商标显著性认定的完善[J]. 市场研究 2017(01)
    • [6].从“非诚勿扰”案谈商标显著性对其保护强度的影响[J]. 中华商标 2017(02)
    • [7].商标显著性判定法律问题研究[J]. 法制与社会 2016(07)
    • [8].商标显著性再读——以“双十一”商标之争为例[J]. 中华商标 2015(01)
    • [9].“双十一”商标显著性判定研究[J].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 2018(02)
    • [10].论商标显著性的判断—从“微信”商标异议案谈起[J]. 法制博览 2016(28)
    • [11].也论商标显著性[J]. 中华商标 2014(11)
    • [12].韩国最高法院明确立体商标显著性的审查方法[J]. 中华商标 2015(08)
    • [13].标示来源功能与商标显著性——兼与彭学龙老师商榷[J].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2013(05)
    • [14].论国际贸易中商标显著性的法律保护[J]. 商业时代 2008(32)
    • [15].词典与商标显著性的认定——从“优盘”商标案谈起[J]. 中华商标 2015(03)
    • [16].试论商标显著性保护的途径[J]. 法制与社会 2009(05)
    • [17].商标显著性的分类、认定及保护[J]. 重庆社会科学 2008(12)
    • [18].商标显著性:一个概念的澄清与制度体系的改造[J]. 法学评论 2017(06)
    • [19].商标显著性在企业品牌战略中之消长[J]. 中华商标 2011(07)
    • [20].立体商标固有显著性认定研究[J]. 电子知识产权 2019(10)
    • [21].论司法审判中如何认定商标显著性——兼评《关于审理商标授权确权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第8、9、11条[J]. 法律适用 2017(17)
    • [22].商标显著性的判定[J]. 中华商标 2015(06)
    • [23].美欧气味商标显著性制度比较研究[J].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8(06)
    • [24].对我国立体商标显著性认定分析与建议[J]. 中华商标 2013(03)
    • [25].广告语商标显著性的认定[J]. 中华商标 2013(04)
    • [26].商标显著性的基本理论分析[J]. 中华商标 2009(02)
    • [27].商标显著性淡化问题研究[J].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8(01)
    • [28].浅谈声音商标的显著性认定[J]. 时代金融 2016(05)
    • [29].声音商标显著性的认定[J]. 中华商标 2015(05)
    • [30].从“上市加速器”商标难“上市”谈商标显著性审查[J]. 中华商标 2017(12)

    标签:;  ;  ;  ;  ;  

    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制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