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视角下旅游教育教学模式与发展对策研究

后现代主义视角下旅游教育教学模式与发展对策研究

论文摘要

世界旅游组织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旅游输出国。可见,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广阔的。与此同时,我国旅游业所面对的国际竞争亦是日趋激烈。要想又好又快的发展,我国旅游业应夯实基础,提高国际竞争力。而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旅游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作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应不断地推陈出新。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一定哲学思想激励下的价值追求、价值实现活动。可以说,没有价值观导向的教育活动是不存在的,任何从事教育活动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自觉地明晰和端正自己的教育哲学观,努力成为思想和行动相统一的教育工作者。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50-60年代以来流行于欧美的一种新文化思潮,志在摧毁传统封闭、简单、僵化的思维方式,这对意识形态的诸多领域产生影响。教育领域也毫不例外的受到这一思潮的冲击。后现代主义的教育理论是以后现代主义哲学理论为内核发展起来的。虽然后现代主义教育理论纷繁复杂,但其中积极的建设性的因素会对教育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我国旅游教育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学者们对旅游教育的大部分研究重经验描述,轻指导性理论研究。因而,探索出一条新形势下旅游教育的发展道路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后现代主义教育理论在教育目的、课程设置及师生关系等方面都有所创新,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现行的旅游教育和课程研究。我们应该在当前的旅游教育过程中思考和融入后现代教育的合理部分,以便得出有益于我国旅游教育发展的启示。本文在整理分析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后现代主义教育观、课程观、师生观的基础上,分析了后现代主义教育理论对我国旅游教育的影响,并探讨了新形势下我国旅游教育教学模式与发展对策。论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介绍了选题的研究背景、选题依据以及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等问题;第二章梳理了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第三章分析了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教育理论的影响;第四章提出了后现代主义视角下我国旅游教育教学模式,即以“生”为本的教学模式和多元文化教学模式;第五章探讨了后现代主义视角下我国旅游教育的发展对策;第六章是结束语部分,总结文章的观点与不足,并提出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后现代主义的角度,提出了有关旅游教育发展问题的一些见解,对我国旅游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进展与文献回顾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1.2.2 国内研究状况
  •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框架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
  • 2.1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 2.1.1 后现代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 2.1.2 后现代主义及其存在形态
  • 2.2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批评与超越
  • 2.3 后现代主义的基本观点
  • 2.3.1 反对同一,崇尚差异
  • 2.3.2 批判理性,推崇非理性
  • 2.3.3 解构主体,倡导和谐
  • 2.4 后现代主义的积极意义与局限
  • 第三章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 3.1 近现代教育的发展
  • 3.1.1 传统教育
  • 3.1.2 现代教育
  • 3.2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 3.2.1 后现代主义对“全面发展”培养目标的修正
  • 3.2.2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课程体系的反思
  • 3.2.3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教育研究方法的检讨
  • 第四章 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中国旅游教育教学模式
  • 4.1 我国现行旅游教育教学模式解析
  • 4.1.1 教学模式的内涵及研究意义
  • 4.1.2 我国现存旅游教学模式的弊端
  • 4.2 后现代主义视角下中国旅游教育教学模式探析
  • 4.2.1 主体理论及以“生”为本的教学模式
  • 4.2.2 多元文化教育及多元文化教学模式
  • 第五章 后现代主义视角下中国旅游教育发展对策
  • 5.1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明晰培养目标
  • 5.1.1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 5.1.2 明晰培养目标
  • 5.2 树立正确的师生观,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 5.2.1 确立对话式教学行为
  • 5.2.2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 5.3 完善课程体系,培育合格人才
  • 5.3.1 完善课程体系
  • 5.3.2 培育合格人才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主要结论与观点
  • 6.2 主要成绩与不足
  • 6.3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探索后现代主义电影的艺术特点[J]. 新闻研究导刊 2018(03)
    • [2].后现代主义电影再认识[J]. 戏剧之家 2018(10)
    • [3].论先锋理论中的几个基本问题[J]. 中国比较文学 2017(04)
    • [4].后现代主义学生观评析[J]. 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 2018(01)
    • [5].符号学视角下后现代主义广告中的女性形象研究[J]. 传播力研究 2018(11)
    • [6].从消费的视角看后现代主义背景下的休闲旅游[J]. 旅游纵览(下半月) 2014(20)
    • [7].新媒体影视中后现代主义元素解读——以网剧《极品女士》为例[J]. 新闻研究导刊 2017(11)
    • [8].重新认识后现代主义——本·阿格给我们的启迪[J]. 甘肃社会科学 2015(06)
    • [9].中国后现代主义影视的摄影语言研究[J]. 西部广播电视 2014(22)
    • [10].论《马戏团之夜》中的后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交织[J]. 英语研究 2011(01)
    • [11].后现代主义法学:价值、缺陷与超越[J]. 成人高教学刊 2010(05)
    • [12].大数据革命与后现代主义[J].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2)
    • [13].作为现状和现实的后现代主义艺术[J]. 大众文艺 2018(14)
    • [14].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音乐新课标解读[J]. 音乐天地 2016(07)
    • [15].绘画透视学在后现代主义美术中的应用研究[J]. 艺术教育 2016(12)
    • [16].后现代主义阅读方式对图书馆阅读模式的影响[J]. 出版广角 2015(12)
    • [17].从后现代主义视角解读网络艺术[J]. 神州 2012(08)
    • [18].从后现代主义视角解读网络艺术[J]. 神州 2012(11)
    • [19].浅析20世纪美国文学的多元化发展特征[J]. 新西部 2018(05)
    • [20].重新回到后现代主义文论的原点[J]. 中国图书评论 2018(08)
    • [21].探析后现代主义背景下的标志设计正确方法[J]. 美术大观 2014(12)
    • [22].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对中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J].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 2012(09)
    • [23].后现代主义及其文化特点[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4)
    • [24].苏—俄后现代主义的俄罗斯性[J]. 中国图书评论 2008(03)
    • [25].试析后现代主义对景观设计影响[J]. 现代园艺 2017(08)
    • [26].后现代主义视角下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前景的思考[J]. 运动 2017(16)
    • [27].浅析后现代主义[J]. 青春岁月 2013(12)
    • [28].关于后现代主义政治[J]. 当代外国文学 2012(04)
    • [29].区分两种不同的后现代主义——本·阿格文化研究给我们的启迪[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3)
    • [30].从后现代主义看真理与权力的关系[J]. 科教导刊(中旬刊) 2010(08)

    标签:;  ;  ;  ;  ;  

    后现代主义视角下旅游教育教学模式与发展对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