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语“更”与补语共现的制约机制考察

状语“更”与补语共现的制约机制考察

论文摘要

本文把状语“更”与补语共现的情况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对比分析、统计分析、语义指向分析等研究方法,描写并探讨了状语“更”与补语共现的类型及条件。最后揭示出了状语“更”与补语共现的制约机制。状语“更”与补语共现的类型比较丰富。从大类上说,状语“更”与程度补语、趋向补语、可能补语、情态补语四类补语共现具有典型性。但状语“更”与各补语内部小类的共现情况又呈现出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受语义、语法、认知、语用等多种条件的制约。状语“更”与补语共现的制约机制我们归纳为“一个基本条件、两个中心条件、三个补充条件”。“一个基本条件”——句法制约条件。出现在“更+述+补”这一结构中的述语必须能单独受状语“更”修饰,同时能单独受补语补充。如不满足这一句法条件,还可通过两种方法加以解决。“两个中心条件”——语义不同和语义相容。语义不同指状语“更”与补语共现,状语“更”与补语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必须不同。语义相容指状语“更”与所修饰的成分必须具有语义上的结伴关系。最后,状语“更”与某些补语共现,还要符合语体、语用和认知上的条件限制,我们称其为“三个补充条件”。“一个基本条件、两个中心条件、三个补充条件”综合作用,制约着状语“更”与补语的分布。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范围的界定
  • 1.3 研究现状
  • 1.4 本文使用的语料
  • 1.5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结构
  • 第二章 状语“更”与补语共现情况概述
  • 2.1 状语与补语共现的情况
  • 2.2 状语“更”与补语共现的类型
  • 2.3 状语“更”与补语共现的述语
  • 第三章 状语“更”与程度补语共现的类型及条件
  • 3.1 状语“更”与程度补语共现的类型
  • 3.1.1 状语“更”与表示比较的程度补语共现
  • 3.1.2 状语“更”与非比较的程度补语共现
  • 3.2 状语“更”与程度补语共现的条件
  • 3.2.1 比较定量
  • 3.2.2 程度义弱化
  • 3.2.3 语体差异
  • 3.2.4 民族文化心理
  • 第四章 状语“更”与趋向补语共现的类型及条件
  • 4.1 状语“更”与趋向补语共现的类型
  • 4.1.1 状语“更”与表示状态意义的趋向补语共现
  • 4.1.2 状语“更”与表示结果意义的趋向补语共现
  • 4.2 状语“更”与趋向补语共现的条件
  • 4.2.1 语法选择限制
  • 4.2.2 述补结构粘着
  • 4.2.3 语义选择限制
  • 4.2.4 认知隐喻转换
  • 第五章 状语“更”与可能补语共现的类型及条件
  • 5.1 状语“更”与可能补语共现的类型
  • 5.1.1 状语“更”与表示条件程度递进的“述可式”共现
  • 5.1.2 状语“更”与表示比较程度递进的“述可式”共现
  • 5.1.3 状语“更”与表示累积程度递进的“述可式”共现
  • 5.2 状语“更”与可能补语共现的条件
  • 5.2.1 “述可式”结构蕴含程度义
  • 5.2.2 句内蕴含程度级差
  • 第六章 状语“更”与情态补语共现的类型及条件
  • 6.1 状语“更”与情态补语共现的类型
  • 6.1.1 状语“更”后向隔指情态补语
  • 6.1.2 状语“更”后向邻指述语
  • 6.2 状语“更”与情态补语共现的条件
  • 6.2.1 隔指凸现焦点
  • 6.2.2 状补匹配限制
  • 第七章 状语“更”与补语共现的制约机制
  • 7.1 句法制约因素
  • 7.1.1 常态条件
  • 7.1.2 非常态条件
  • 7.2 语义制约因素
  • 7.2.1 语义不同
  • 7.2.2 语义相容
  • 7.3 语用制约因素
  • 7.4 语体制约因素
  • 7.5 认知制约因素
  • 7.6 小结
  • 第八章 结语
  • 8.1 全文要点
  • 8.2 有待改进之处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状语“更”与补语共现的制约机制考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