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π-A共轭结构有机分子的设计合成及理论研究

D-π-A共轭结构有机分子的设计合成及理论研究

论文摘要

自1973年Ferraris等报道了第一个有机金属TTF-TCNQ以来,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化学和物理学家的广泛兴趣。TTF及其衍生物不仅是分子导体的构成部分,而且作为构筑模块在材料化学领域显示出了诱人的应用前景。理论和实验研究证明,作为TTF构成单元的1,3-二硫杂环戊烯是更优良的电子给体。近年来,具有D-π-A共轭体系的1,3-二硫杂环戊烯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功能特性研究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本工作设计合成了6种具有D-π-A共轭体系的1,3-二硫杂环戊烯衍生物:1,3-二硫杂环戊烯-2-叶立德-(4-硝基-苯基)-亚胺;4,5-二-硫甲基-1,3-二硫杂环戊烯-2-叶立德-(4-硝基-苯基)-亚胺;4,5-二-硫亚甲基-1,3-二硫杂环戊烯-2-叶立德-(4-硝基-苯基)-亚胺;4,5-二-硫苄基-1,3-二硫杂环戊烯-2-叶立德-(4-硝基-苯基)-亚胺;4,5-二-硫十二烷基-1,3-二硫杂环戊烯-2-叶立德-(4-硝基-苯基)-亚胺和2-(4,5-二-硫十二烷基-1,3-二硫杂环戊烯-2-叶立德)-丙二腈。利用FT-IR,1H NMR,MS(EI)和UV-Vis等进行了表征,确定了化合物的结构;利用循环伏安法对它们的电化学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1,3-二硫杂环上的氢原子被烷基链取代后,化合物的氧化电位减小;而且随扫描速度的增加,各体系氧化还原过程的可逆程度减小。 运用量子化学密度泛函的方法,在6-31G*水平上对分子的几何构型进行了优化,讨论了化合物的电子结构和前线分子轨道能级分布;在此基础上,运用TD-DFT方法计算了体系的电子光谱,计算结果和实验值基本一致;采用TDHF方法计算了体系的二阶非线性光学系数,通过结构-性能关系的讨论,发现增强化合物中电子给体和受体的性能都可以提高化合物的β值。

论文目录

  • Abstract
  • 摘要
  • Abbreviations
  • Chapter 1 Preface
  • 1.1 Historical perspective
  • 1.2 Recent development of TTF
  • 1.2.1 Radical cation salts and CT complexes of TTFs
  • 1.2.2 TTFs macromolecular and supramolecular chemistry
  • 1.2.3 Nonlinear optical (NLO) materials containing TTFs
  • 1.2.4 Other applications of TTFs
  • Chapter 2 Experimental
  • 2.1 Apparatus and reagents
  • 2.1.1 Apparatus
  • 2.1.2 Reagents
  • 2.2 Synthetic routes
  • 2.3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ompounds
  • 2.3.1 Synthesis of materials
  • 2.3.2 Synthesis of the target compounds
  • 2.4 Results and discussion
  • Chapter 3 Quantum chemical calculation
  • 3.1 Computational approaches and principles
  • 3.1.1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 3.1.2 Time-dependent density function theory
  • 3.1.3 Computational method of NLO polarized coefficient
  • 3.2 Quantum chemical calculations of title compounds
  • 3.2.1 Computational model and methods
  • 3.2.2 Stable geometry structures
  • 3.2.3 Electronic structures
  • 3.2.4 Electronic absorption spectra
  • 3.2.5 Nonlinear optical properties
  • Conclusions
  • List of publications
  • Acknowledgements
  • References
  • Appendix
  • 相关论文文献

    • [1].苄连氮桥联双硫杂杯[4]芳烃的合成[J]. 合成化学 2009(02)
    • [2].新型硫杂杯[4]芳烃衍生物的合成[J]. 合成化学 2014(03)
    • [3].硫杂杯[4]芳烃化学修饰的研究进展[J]. 分子科学学报 2011(05)
    • [4].1,3-氧硫杂环衍生物的合成[J]. 常州工学院学报 2017(03)
    • [5].1-(2-羟甲基-1,3-氧硫杂环戊基)吡啶酮类化合物的合成[J]. 有机化学 2008(08)
    • [6].(硫杂)杯[4]芳烃缩氨基(硫)脲(桥联)衍生物的合成[J]. 有机化学 2009(08)
    • [7].硫脲基和席夫碱基取代的硫杂杯[4]芳烃的设计与合成[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5)
    • [8].硫杂杯芳烃类衍生物络合能力的探究[J]. 广州化工 2015(03)
    • [9].硫杂杯[4]芳烃八核钴构筑单元的三维框架结构的合成及应用研究[J].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2019(05)
    • [10].硫杂杯[4]荧光探针的离子识别及分子逻辑门研究[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6(01)
    • [11].硫杂杯[4]芳烃酰胺型氮杂冠醚的合成[J]. 合成化学 2008(06)
    • [12].一种新型硫杂杯[4]芳烃冠醚衍生物的合成与配合性能[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1)
    • [13].含酰胺和席夫碱单元的硫杂杯[4]芳烃衍生物的合成与配合性能[J]. 化工新型材料 2014(07)
    • [14].硫杂环香料的研究进展[J]. 中国调味品 2008(07)
    • [15].二硫杂环戊烯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应用研究进展[J]. 安徽化工 2010(06)
    • [16].新型1,3-二硫杂环戊烯酰胺衍生物的合成[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1)
    • [17].硫杂杯芳烃的应用研究进展[J]. 化学工程与装备 2008(05)
    • [18].硫杂杯芳烃涂层毛细管柱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 山东化工 2015(03)
    • [19].二硫杂[3.3]对环番单金属钌炔基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J]. 科学通报 2014(17)
    • [20].2,10,12-三甲基-6-氧-12H-双苯并基[d,g][1,3,2]-二氧硫杂八环合成和表征[J]. 化学世界 2008(06)
    • [21].含2-取代-1,3-二硫杂环戊烷的大环席夫碱的合成、表征及其生物活性研究[J]. 化学通报 2011(08)
    • [22].硅烷基取代苯并二硫杂环戊烯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质[J]. 化学研究 2009(04)
    • [23].选择性合成三取代乙氧羰基甲氧基硫杂杯[4]芳烃[J]. 合成化学 2008(04)
    • [24].含氟硫杂杯芳烃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对铅离子的荧光传感性质研究[J]. 有机氟工业 2012(04)
    • [25].基于四甲氧基硫杂杯[4]芳烃荧光猝灭的Fe~(3+)光化学传感器研究[J].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1)
    • [26].硫杂冠醚的合成及其对废水中Ag(I)的选择性萃取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 2019(02)
    • [27].基于四甲氧基硫杂杯[4]芳烃荧光熄灭的钴离子光化学传感器[J]. 应用化学 2013(04)
    • [28].硫杂蒽酮类光引发剂的研究进展[J]. 精细与专用化学品 2016(02)
    • [29].1,3-二硫杂环戊烯-4,5-二(对羧基)硫苄基-2-硫酮的合成[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3)
    • [30].硫杂杯[4]芳烃衍生物的合成及萃取性能研究[J]. 化学研究与应用 2009(09)

    标签:;  ;  ;  ;  ;  

    D-π-A共轭结构有机分子的设计合成及理论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