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源性危险信号低分子量透明质酸作为新型疫苗佐剂

内源性危险信号低分子量透明质酸作为新型疫苗佐剂

论文摘要

感染性疾病如HBV,HCV,HIV以及肿瘤是全球波及范围最广,受染人群最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及肿瘤最有效且最经济的手段是接种疫苗。疫苗包括在预防性疫苗和治疗性疫苗。目前研究的基因工程疫苗,亚单位疫苗,合成肽抗原疫苗其主要问题为免疫原性差,且疫苗提呈的靶向性差。这就需要给疫苗特别是治疗性疫苗添加佐剂以增强疫苗抗原的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和CTL(cytotoxic T lymphocyte)细胞免疫应答,从而起到既预防又治疗病毒感染、肿瘤性疾病的作用。疫苗佐剂能够选择性的刺激免疫应答而提高免疫效果。但是目前大多数疫苗佐剂只能诱导体液免疫应答,而产生的细胞免疫效应较弱甚至没有。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新型人用疫苗佐剂,使其能够有效提高抗原免疫原性,且通过交叉递呈途径将外源性抗原加工处理增强细胞免疫应答。为了更好地解释免疫识别机制,Polly Matzinger于1994年提出危险信号模式理论,在该模式中,免疫系统的功能是参与识别危险信号分子与非危险信号分子。细胞损伤释放的危险信号分子可以激活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APCs)进而有效的激活T/B细胞产生相应的免疫应答。这也就表明受损细胞释放的危险信号分子具有潜在的免疫佐剂效应。内源性危险信号具有交叉递呈抗原,诱导细胞免疫的特性,提示内源性危险信号可作为治疗性疫苗佐剂诱导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应答。本研究首次选用内源性危险信号—细胞外基质降解产物低分子量透明质酸作为新型疫苗佐剂,低分子量透明质酸是指分子量为<106;分别与HAV抗原和HBV抗原混合后免疫ICR小鼠;并设HAV,HBV单独抗原免疫组和Al(OH)3佐剂组为对照组。经ELISA法和LDH法分别检测抗HAV-IgG,抗HBV-IgG抗体滴度和CTL细胞免疫效应,得到不同时间的抗HAV-IgG,抗HBV-IgG的抗体滴度和CTL细胞杀伤活性。此外,我们还选用了2.0mg低分子量透明质酸+HBV抗原免疫组并设铝佐剂为对照组,在免疫后第七天采血检测抗-HBV抗体滴度,其特异性抗HBV IgG水平分别为1:30.84±1.43,而常规铝佐剂组为1:9.46±3.99两者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初步获得内源性危险信号分子低分子量透明质酸能显著增强HAV抗原和HBV抗原的抗体水平及HBV抗原的CTL细胞免疫效应的结果。并证实内源性危险信号分子低分子量透明质酸产生的抗HAV IgG和抗HBV IgG的抗体水平显著高于铝佐剂组(P<0.05)。此外低分子量透明质酸产生的抗体水平比铝佐剂要早。此外,我们用低分子量透明质酸制备成纳米微球,并包被HBV抗原免疫ICR小鼠。初步探索了其免疫增强效应,结果发现与非纳米微球实验组及常规铝佐剂组相比,低分子量透明质酸纳米微球显著增强抗HBV-IgG的水平(P<0.05)。我们在佐剂的安全试验中还发现,常规铝佐剂组的小鼠出现毛发脱落,病理结果显示,脑实质有一小胶质细胞小结,提示铝佐剂有可能对于神经系统有损伤,肝肾未见异常;而低分子量透明质酸实验组和包被有HBsAg的低分子量透明质酸纳米微球实验组的毒性实验和过敏反应实验中均未观察到异常反应。肝、脑、肾病理结果均未见异常。这就提示:低分子量透明质酸安全无毒,可适合应有于人。总之,本实验中,我们发现低分子量透明质酸作为免疫佐剂,既能有效增强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又能显著诱导CTL细胞免疫效应;另外,用其制备的纳米微球也能显著诱导产生强的免疫效应。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内源性危险信号低分子量透明质酸增强HAV抗原的体液免疫效应的研究
  • 一、实验材料和方法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二、结果与分析
  • (一)、低分子量透明质酸安全性
  • (二)、不同剂量低分子量透明质酸免疫增强效应
  • 三、讨论
  • 第二部分 内源性危险信号低分子量透明质酸增强HBV抗原的体液免疫效应和细胞免疫效应的研究
  • 一、实验材料和方法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步骤
  • 二、结果与分析
  • (一)、不同剂量低分子量透明质酸免疫增强效果
  • (二)、低分子量透明质酸快速免疫增强效应
  • (三)、小鼠脑、肝脏、肾脏病理结果图
  • (四)、低分子量透明质酸增强HBV抗原的细胞免疫效应
  • 三、讨论
  • 第三部分 低分子量透明质酸纳米微球的制备鉴定及其增强HBV抗原的体液免疫效应的研究
  • 一、实验材料
  • 1.实验动物
  • 2.主要试剂
  • 3.主要试剂盒
  • 4.主要仪器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步骤
  • 二、结果与分析
  • (一)、低分子量透明质酸-壳聚糖-HBV纳米微球的扫描电镜图
  • (二)、低分子量透明质酸-壳聚糖-HBV纳米微球的体液免疫效应
  • (三)、低分子量透明质酸-壳聚糖-HBV纳米微球免疫组小鼠脑肝肾病理结果
  • 三、讨论
  • 四、小结
  • 参考文献
  • 论文综述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包括
  • 相关论文文献

    • [1].低分子量胶凝剂法制备离子液体凝胶的研究进展[J]. 当代化工研究 2017(03)
    • [2].低分子量硫酸软骨素研究现状[J]. 科技风 2020(23)
    • [3].改性介孔材料制备及其对低分子量蛋白质的在线选择富集研究[J]. 分析试验室 2015(02)
    • [4].大豆、小麦根系分泌物中低分子量有机酸分析方法[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S2)
    • [5].小麦高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分离纯化方法的研究[J]. 山东农业科学 2008(01)
    • [6].低分子量硫酸软骨素修复兔软骨的作用[J]. 食品与药品 2014(03)
    • [7].低分子量壳聚糖衍生物促胰岛细胞增殖作用的研究[J]. 中国海洋药物 2012(04)
    • [8].GC-MS法测定硅凝胶乳房假体中低分子量物质[J]. 药物分析杂志 2010(07)
    • [9].北极海参硫酸软骨素及其低分子量糖抗血栓活性研究[J]. 中国海洋药物 2016(06)
    • [10].木腐真菌分泌的低分子量物质在木质纤维素生物降解过程中作用机制的研究[J]. 检验检疫学刊 2010(03)
    • [11].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设施番茄土壤低分子量有机酸的色谱条件研究[J]. 土壤通报 2016(01)
    • [12].红壤中低分子量有机酸的吸附动力学[J]. 土壤学报 2011(01)
    • [13].防治原油泄漏材料低分子量凝胶因子的研究进展[J].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2019(05)
    • [14].低分子量有机酸对土壤磷活化及其机制研究进展[J]. 生态学杂志 2018(07)
    • [15].低分子量酚醛树脂改性速生杨试验[J].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3)
    • [16].绣球菌低分子量多糖的制备工艺优化及其分子量的测定[J]. 食品工业科技 2020(04)
    • [17].续断菊与玉米间作的铅累积及根系低分子量有机酸分泌特征研究[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20(06)
    • [18].生物合成中低分子量右旋糖酐的初步研究[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2)
    • [19].土壤和白菜中低分子量有机酸的气相色谱分析[J]. 岩矿测试 2009(02)
    • [20].淋溶条件下低分子量有机酸对淋出液及三峡库区典型土壤性质的影响[J]. 水土保持通报 2016(04)
    • [21].低分子量酚醛树脂固体含量对浸渍改性马尾松的性能影响[J]. 木材工业 2014(04)
    • [22].3种低分子量有机酸对紫色土吸附菲的影响[J]. 环境科学 2016(03)
    • [23].低分子量聚丙烯酰胺研究进展[J]. 化学研究 2013(03)
    • [24].气相色谱-质谱法研究低分子量高含氢聚硅氧烷的组成[J]. 分析化学 2008(08)
    • [25].外源低分子量有机酸对土壤钙、磷释放动力学特性的影响[J]. 北方园艺 2016(23)
    • [26].两种低分子量有机酸及EDTA修复土壤中重金属Pb的研究[J]. 广州化工 2015(23)
    • [27].低分子量姬松茸多糖的免疫活性研究[J]. 中医药信息 2013(02)
    • [28].北京市西城区居民室内空气低分子量羰基化合物污染调查[J]. 环境化学 2011(07)
    • [29].血清中低分子量蛋白质的提取和鉴定[J].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10(10)
    • [30].低分子量有机酸对红壤和黄褐土钾素转化的影响[J]. 土壤学报 2009(03)

    标签:;  ;  ;  ;  ;  ;  

    内源性危险信号低分子量透明质酸作为新型疫苗佐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