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道德自律教育研究

学校道德自律教育研究

论文摘要

道德自律既是当代社会道德建设的召唤,又是网络道德进步的诉求。道德自律作为个体的一种道德品格不是自成的而是生成的,这种生成是离不开有效的道德教育的,尤其学校道德教育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然而,由于传统的学校道德教育存在着强制和外塑的他律性教育弊端,使道德教育难以取得理想效果,学生难以生成真正自律的道德品格。为了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培育学生真正自律的道德品格,本文将学校道德自律教育确立为研究课题。道德自律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受教育者能在道德上自律。但对于什么是道德自律,由于国内外学者研究视角的不同,因此对道德自律有不同的理解。本文吸收和借鉴学者们有价值的思想,通过分析认为:道德自律是道德主体在对社会的道德原则、规范认同基础上,将其内化为自我内心的道德法则(良心),并依据内心的道德法则,主动自觉自愿地遵从和践履社会的道德原则、规范而形成的一种稳定持久的道德品格。道德自律具有自主性、自控性、选择性和层次性等特征。道德自律品格的生成需要道德自律教育。但对于什么是道德自律教育,尚无现成的概念可供引用,通过对道德自律品格形成要素的分析以及对他律性教育的反思,本文对道德自律教育的概念做了如下描述性界定:道德自律教育是强调学生自主性的学校德育;道德自律教育是内化社会道德生成自律品格的学校德育;道德自律教育是强化学生内在道德驱动力的学校德育;道德自律教育是提升学生道德能力的学校德育;道德自律教育是摈弃他律性教育弊端的学校德育。道德自律教育是在吸收其它现代德育思想理论的基础上确立的研究课题,因此它与其它现代德育思想理论,如自主性德育、主体性德育、人本德育、道德学习等等都具有密切的关系。总体上说,是相互渗透、互相促进、互相支持的,但在“侧重点”上又有所不同。分析道德自律教育与其它密切相关的现代德育思想理论,有助于更好地阐述清楚什么是道德自律教育。道德自律教育要使受教育者生成自律的道德品格,还必须遵循受教育者道德自律品格的形成规律。概括地说,受教育者道德自律品格的形成是实践基础上主客体矛盾相互转化的结果;同时又是其内在思想矛盾转化的结果。道德自律品格形成过程中,受教育者内在思想矛盾一般需要实现两个转化,经过三个阶段:一是外在社会的道德原则、规范内化为受教育者的道德信念。二是受教育者的道德信念外化为自觉自愿的实践行为。三是受教育者经过反复的强化,固化为一种稳定持久的道德自律品格。对受教育者道德自律品格形成规律的分析,为进行道德自律教育的实践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此外,任何改革都是从对问题的反思和剖析开始的。当代社会道德领域自律品格的缺失、网络社会行为主体的道德失范以及学校德育中他律性弊端的存在,为进行道德自律教育研究提供了现实支持。道德自律教育虽然是在吸收现代德育思想理论的基础上确立的研究课题,但又具有悠久的思想渊源。从西方德育思想史看,从古希腊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当代西方的心理学家、哲学家、教育家皮亚杰、柯尔伯格、杜威等人,在他们的德育思想中都有反对强制、压迫的他律性教育,强调受教育者意志的自由自主,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以生成具有自制、自律品格的道德主体的道德自律教育思想。如苏格拉底,他不是把真理或问题的答案直接告诉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具有美德的人,而是通过启发诱导来使学生觉悟。当代美国道德哲学家、教育家柯尔伯格更是明确反对灌输,提出著名的“两难故事法”等,发展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以期实现学生在道德上能自律。从中国德育思想史看,从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到龚自珍、魏源等也都有反对强制与外塑,主张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修身以自律的道德自律教育思想。如孔子认为,“为仁由己”;孟子认为,对于道“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之,求在我者也”。这些主张发挥受教育者的自主能动性,激发其内在道德需要以期实现道德上自律的德育思想,为进行道德自律教育提供了思想渊源。道德自律教育最终要落实到究竟应当如何做的问题上。本文为道德自律教育建构了基本框架。一是道德自律教育的目标。道德自律教育的目标分基础目标和理想目标。道德自律教育的基础目标是促进受教育者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的转化;道德自律教育的理想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种稳定持久的道德自律品格,能在道德领域“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使自觉遵从和践履道德成为一种行为习惯。二是道德自律教育的内容。道德自律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社会道德规范教育;责任感、耻感等道德情感的培育;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培育;自我辨析和选择能力的培育;自我评价能力的培育等。三是道德自律教育的具体方法。道德自律教育的方法主要有:价值辨析法;情境感受法;践履法;慎独法;对话法等。常言说:“教育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教育者可在教育实践中,根据具体实际选择、创造科学有效的道德自律教育方法,本文之方法可供参考和借鉴。四是道德自律教育对教育者的要求。进行道德自律教育,教育者要树立现代德育观:一是树立现代学生观,即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潜在性、能动性、差异性;二是树立现代教学观,即由“教”到“导”。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一是应确立尊重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二是要学会等待、学会宽容、学会欣赏、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学会关心等。同时,教育者应重视与学生之间的非语言信息沟通。此外,教育者还应严于律己,做道德自律的表率。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 二、 研究现状分析
  • 三、 研究思路
  • 四、 研究视角与方法
  • 第一章 道德自律教育概念的确定
  • 一、道德自律内涵的界定
  • (一) 道德自律的内涵
  • (二) 道德自律的特征
  • (三) 道德自律的本质
  • (四) 道德自律与道德他律
  • 二、道德自律教育的定义
  • (一) 道德自律教育是强调学生自主性的学校德育
  • (二) 道德自律教育是内化社会道德生成自律品格的学校德育
  • (三) 道德自律教育是强化学生内在道德驱动力的学校德育
  • (四) 道德自律教育是旨在提升学生道德能力的学校德育
  • (五) 道德自律教育是摈弃他律性弊端的学校德育
  • 三、道德自律教育相关理论辨析
  • (一) 道德自律教育与自主性道德教育
  • (二) 道德自律教育与自我教育
  • (三) 道德自律教育与道德学习
  • 第二章 道德自律教育的理论依据与现实支持
  • 一、道德自律教育的理论依据
  • (一) 道德自律品格的形成是实践基础上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 (二) 道德自律品格的形成是受教育者内在思想矛盾转化的结果
  • 二、道德自律教育的现实支持
  • (一) 当代社会的道德建设呼唤道德自律教育
  • (二) 网络社会召唤道德自律教育
  • (三) 当代学校德育的发展渴求道德自律教育
  • 第三章 道德自律教育的思想渊源
  • 一、 西方德育思想中的道德自律教育思想
  • (一)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道德自律教育思想
  • (二) 文艺复兴时期的道德自律教育思想
  • (三) 宗教改革时期的道德自律教育思想
  • (四) 17 世纪至19 世纪中期的道德自律教育思想
  • (五) 20 世纪德育理论中的道德自律教育思想
  • 二、 中国传统德育思想理论中的道德自律教育思想
  • (一) 中国古代的道德自律教育思想
  • (二) 中国近代的道德自律教育思想
  • 三、 评析与借鉴
  • 第四章 道德自律教育的基本构想
  • 一、道德自律教育的目标
  • (一) 道德自律教育的基础目标:促进学生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的转化
  • (二) 道德自律教育的理想目标:使学生生成稳定持久的道德自律品格
  • 二、道德自律教育的内容
  • (一) 社会道德规范教育
  • (二) 道德责任感与耻感的培养
  • (三) 自我辨析与选择能力的培养
  • (四) 自我监督与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
  • (五) 自我道德评价能力的培养
  • 三、道德自律教育的方法
  • (一) 价值辨析法
  • (二) 情境感受法
  • (三) 践履法
  • (四) 慎独法
  • (五) 对话法
  • 四、道德自律教育对教育者的要求
  • (一) 树立现代德育观
  • (二)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 (三) 做道德自律的表率
  • 余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学校道德自律教育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