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大气颗粒物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污染特征

北京市大气颗粒物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污染特征

论文摘要

二噁英、多氯联苯和多溴联苯醚是环境中普遍存在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它们在环境中难以降解,在生物体内蓄积,在低浓度下呈现高致毒性。通过对北京市秋季大气颗粒物中的研究发现,样品中,PM10中的二噁英和多氯联苯平均浓度分别2.405 pg·m-3和1.480pg·m-3,平均毒性当量分别为105.6 fg/m3和1.62 fg/m3;PM2.5中的二噁英和多氯联苯平均浓度分别是1.663 pg·m-3和0.963pg·m-3,平均毒性当量分别为75.3 fg/m3和1.01fg/m3。PCDD/Fs单体的分布中,主要单体为OCDD、OCDF、1234678-HpCDF;PCBs的单体分布中,PCB-209的含量最高,其次是PCB-28和PCB-138。空间上二噁英浓度的分布为交通要道口>工业区>背景点;多氯联苯的浓度分布为工业区>交通要道口>背景点。可以得出尾气排放,工业炉窑燃烧是二噁英和多氯联苯的主要污染源。交通限行期间地大东门PM10中的二噁英和多氯联苯浓度分别是0.498 pg·m-3和0.442pg·m-3,PM2.5中的二噁英和多氯联苯浓度分别是0.429 pg·m-3和0.327 pg·m-3。推断交通源中二噁英的特征组分为OCDD,多氯联苯的特征组分为PCB-209、PCB-28。通过对北京大气不同季节颗粒物中PBDEs的研究,PM2.5各样品中PBDEs的质量浓度范围是2.25~57.94 pg/m3,平均值为12.84 pg/m3;PM10各样品中PBDEs的质量浓度范围是2.50~67.98 pg/m3,平均值为23.50 pg/m3。夏、秋季样品可以得出高溴代联苯醚在颗粒物上的含量高,低溴代联苯醚在颗粒物上的含量低,冬季样品低溴代联苯醚在颗粒物上的含量升高。交通源对大气颗粒物中PBDEs的污染贡献值很小,工业污染源贡献大于交通源,从含有溴代阻燃剂的物品释放到大气中的PBDEs对大气颗粒物中PBDEs污染贡献值最大。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大气颗粒物污染
  • 1.2.1 大气颗粒物及其危害
  • 1.2.2 空气中的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及其气粒相的分配理论
  • 1.2.3 大气颗粒物中有机成分分析方法
  • 1.3 二噁英、多氯联苯、多溴联苯醚概述
  • 1.3.1 化学结构及性质
  • 1.3.2 污染来源
  • 1.3.3 毒性及毒性当量
  • 1.4 大气中二噁英、多氯联苯、多溴联苯醚的研究现状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章 实验方法
  • 2.1 样品采集
  • 2.1.1 采样点的布置
  • 2.1.2 采样仪器和准备
  • 2.1.3 采样时间安排
  • 2.2 样品前处理与净化
  • 2.2.1 试剂与材料
  • 2.2.2 样品的前处理
  • 2.2.3 样品的净化
  • 2.3 样品的分析测定与计算
  • 2.3.1 样品的分析
  • 2.3.2 样品的计算
  • 2.4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 10和PM2.5的污染特征'>第3章 颗粒物PM10和PM2.5的污染特征
  • 10和PM2.5的空间分布特征'>3.1 PM10和PM2.5的空间分布特征
  • 2.5的质量浓度与分布'>3.1.1 秋季样品PM2.5的质量浓度与分布
  • 10的质量浓度与分布'>3.1.2 秋季样品PM10的质量浓度与分布
  • 10和PM2.5的季节性变化'>3.2 PM10和PM2.5的季节性变化
  • 10和PM2.5浓度的影响'>3.3 交通限行对PM10和PM2.5浓度的影响
  • 第4章 北京市秋季大气颗粒物中二噁英、多氯联苯的污染状况
  • 4.1 二噁英的污染状况
  • 4.1.1 浓度水平与毒性当量
  • 4.1.2 二噁英的同系物分布特征
  • 4.2 多氯联苯的污染状况
  • 4.2.1 浓度与毒性当量
  • 4.2.2 多氯联苯的同系物分布特征
  • 4.3 交通限行对大气颗粒物中二噁英和多氯联苯的影响
  • 4.3.1 浓度与毒性当量
  • 4.3.2 交通源中PCDD/Fs的分布特征
  • 4.3.3 交通源中PCBs的分布特征
  • 4.4 二噁英和多氯联苯同系物的主成分分析
  • 4.4.1 PCDD/Fs同系物的主成分分析
  • 4.4.2 PCBs同系物的主成分分析
  • 4.5 小结
  • 第5章 北京市大气颗粒物中多溴联苯醚的污染状况
  • 5.1 PBDEs的浓度水平
  • 5.2 多溴联苯醚分布特征
  • 5.3 多溴联苯醚同系物主成分分析和来源分析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POPs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筛选探讨[J]. 环境与发展 2020(10)
    • [2].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措施研究进展[J]. 环保科技 2016(06)
    • [3].北极区域传统和新型POPs研究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 2017(02)
    • [4].食物中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生物可给性研究综述[J]. 生态环境学报 2015(08)
    • [5].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在土壤中的转化[J]. 科技致富向导 2013(24)
    • [6].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超临界水修复技术的发展与展望[J]. 环境工程 2020(10)
    • [7].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进展[J]. 广东化工 2020(15)
    • [8].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研究系列专著[J]. 中国科学:化学 2018(10)
    • [9].城市污泥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研究进展[J]. 能源与环境 2013(02)
    • [10].浅议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J]. 江西化工 2013(02)
    • [11].热解吸对土壤中POPs农药的去除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 环境工程学报 2012(04)
    • [12].杀虫剂类POPs动态申报机制研究[J].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11(01)
    • [13].POPs危害的另一层面:环境激素[J]. 北方环境 2011(10)
    • [14].POPs污染沉积物原位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展[J]. 中国给水排水 2010(02)
    • [15].国外杀虫剂类POPs处置技术研究综述[J]. 农药 2009(05)
    • [16].纺织品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分析[J]. 纺织导报 2008(01)
    • [17].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治理现状及研究进展[J]. 江西科学 2008(01)
    • [18].植物影响空气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进展[J]. 环境化学 2020(04)
    • [19].水生生态系统中POPs的免疫毒理学研究进展[J]. 生物学杂志 2014(06)
    • [20].气候变化对POPs环境行为的影响研究进展[J].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3(05)
    • [21].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生殖发育毒性的研究进展[J]. 浙江化工 2012(06)
    • [22].POPs污染及其治理方法[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08)
    • [23].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及其生物修复[J]. 河北农业科学 2008(04)
    • [24].浅谈激光质谱技术在环境介质中痕量POPs分子检测方面的应用前景[J]. 电子测试 2020(16)
    • [25].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环境行为[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3)
    • [26].中国淡水环境中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污染现状与分布特征[J]. 环境化学 2013(11)
    • [27].POPS教学法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实践[J]. 西北医学教育 2013(01)
    • [28].大气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研究进展[J]. 海峡科学 2013(08)
    • [29].广东省杀虫剂类POPs现状调查和分析[J]. 广东农业科学 2012(20)
    • [30].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对基因遗传毒性的研究[J]. 化工时刊 2010(05)

    标签:;  ;  ;  ;  

    北京市大气颗粒物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污染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