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重力环境下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内两相流体动力学特性研究

微重力环境下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内两相流体动力学特性研究

论文摘要

1965年,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作为空间项目主电源首次应用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双子星载人飞船并登入太空。上世纪90年代起,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由于取得了技术上的突破,逐渐取代了碱性燃料电池在空间领域的应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由于其具有较高的能量转化效率高,零排放,运行温度低和燃料可再生等优点,有希望成为新一代的空间任务主电源。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技术在工程应用上的一个关键问题是液态水管理。目前,所有关于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内部液态水动态特性及其对电池性能影响的研究都是在地面常重力环境下进行。关于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在微重力环境中的运行特性未见公开发表物报道。微重力环境下气/液两相流呈现出与地面常重力环境迥然不同的特性,受气/液两相流动态特性的影响,微重力环境中的氢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运行特性将与地面常重力环境不同。因此,研究氢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在微重力环境下的运行特性及其内部的流体管理则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本文建立了氢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流场内液态水传递的基本理论体系,采用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方法研究了氢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内液态水传递及两相流动的动态特性。其次,本文设计了新型紧凑式透明氢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采用透明电池直接可视化方法,研究了具有单蛇形通道流场方位的氢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在短时微重力环境中的运行特性。全部微重力实验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国家微重力实验室完成,该实验室的落塔微重力实验设施为本文实验提供了3.6秒的短时微重力实验环境。最后,本文建立了燃料电池流道内气/液两相区环形膜状凝结数学模型,选用MATLAB软件编程进行数值求解,得到了描述氢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流道内凝结段两相流体动力学特性参量的数值结果。本文主要工作和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1.对常重力环境下采用直接可视化方法研究氢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内两相流体动力学特性的公开发表物进行了全面回顾。2.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氢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阴极侧液态水流体动力学特性。建立氢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流场内液态水传递的基本理论体系,计算并预测液态水开始凝结的临界曲线,得到了由运行参数划分的单相区与两相区。实验研究氧气流量,运行温度,电池角度对氢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流场内两相流特性和电池性能的影响。3.设计并建立用于落塔短时微重力氢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实验系统,并实现实验系统中的电气与控制系统与落舱电气与控制系统对接。实验系统包括:物料供应,物料排放与回收系统,电池温度测控系统,数据采集系统,可视化拍摄系统。设计制作了发光二极管直流驱动电路照明系统。设计建立了实验系统设备的主,控电路系统。4.改进设计并加工了紧凑式轻型透明氢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高性能稳定运行的透明燃料电池能够真实反应氢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实际运行特性。校核计算了螺栓,螺纹强度以及螺杆在冲击载荷下抗剪切能力。5.研究了竖直角度放置的流道方位内,重力因素变化对不同运行工况下流场内两相流体动力学特性以及电池的伏安输出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电池外电路电阻为0.01?时,电池产水量较多。进入微重力环境后强化竖直流道上升段排水,消除流道淹没,电池性能得到提升。电池外电路电阻为0.03?时,电池产水量较少。进入微重力环境后,重力消失促进了液态水在竖直流道上升段的移动。但重力因素对液态水的动态特性及电池性能变化影响不一致。实验结果同时表明,重力因素变化越大,电池内的流动特性和电池输出特性变化越明显。6.研究了竖直角度放置的流道方位内,重力因素变化对不同运行工况下流场内两相流体动力学特性以及电池的伏安输出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平角度放置的流道内液态水量较少,液态水主要以液滴形式存在。微重力环境下,液滴脱落直径将增大。在水平方位的流道内,短时微重力持续时间内产生的液态水滞留在流道空间内,降低电池性能。落舱入网瞬间形成15g左右的冲击加速度造成的超重作用,改变了氢质子的迁移方向,使电池电势暂时升高,电流降低。7.建立了燃料电池流道内气/液两相流动区环形膜状凝结数学模型,选用MATLAB软件编程进行数值求解,得到描述氢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流道内凝结段两相流体动力学特性参量的数值结果。结果表明,两相区长度受表面张力,气相主流速度和流道当量尺寸影响。流道当量尺寸减小,两相区长度减小;增大气相主流速度,两相区长度增加;表面张力增大,两相区长度增加。凝结过程受电池温度和环境温度影响。电池温度升高,凝结加速,凝结放热量增加;环境温度升高,凝结速度减慢,凝结放热量减小。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表
  • 第1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燃料电池
  • 1.3 燃料电池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
  • 1.4 航天燃料电池的研究现状
  • 1.5 航天燃料电池在中国的发展
  • 1.6 小结
  • 第2章 研究背景与方法
  • 2.1 氢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电化学原理
  • 2.2 常重力下氢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内流体动力学特性研究回顾
  • 2.2.1 PEMFC 内流动可视化研究方法
  • 2.2.2 PEMFC 内流动可视化研究回顾
  • 2.3 微重力两相流研究回顾
  • 2.3.1 微重力环境
  • 2.3.2 微重力两相流研究回顾
  • 2.4 微重力下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内流体动力学特性研究
  • 2.5 本文工作内容
  • 2.6 小结
  • 第3章 实验系统
  • 3.1 实验系统原理
  • 3.2 实验系统及装置
  • 3.2.1 物料供排系统
  • 3.2.2 电池运行温度测控系统
  • 3.2.3 数据采集系统
  • 3.2.4 模拟电路系统
  • 3.2.5 电池性能测试系统
  • 3.2.6 透明氢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 3.2.7 拍摄系统
  • 3.3 实验系统稳定性
  • 3.4 小结
  • 第4章 PEMFC 阴极流动特性分析
  • 4.1 PEMFC 内的两相流现象
  • 4.2 PEMFC 流场内液态水传递理论分析
  • 4.2.1 空气为氧化剂
  • 4.2.2 氧气为氧化剂
  • 4.3 PEMFC 流场液态水分布
  • 4.4 运行参数对 PEMFC 两相流的影响
  • 4.4.1 温度的影响
  • 4.4.2 流量的影响
  • 4.4.3 运行电流的影响
  • 4.4.4 流道方位的影响
  • 4.4.5 水平流道方位下温度的影响
  • 4.5 小结
  • 第5章 微重力环境下竖直流道内两相流动特性及其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 5.1 R=0.01Ω浓差极化区
  • 2-60ml/min T-35℃'>5.1.1 O2-60ml/min T-35℃
  • 2-60ml/min T-65℃'>5.1.2 O2-60ml/min T-65℃
  • 2-120ml/min T-35℃'>5.1.3 O2-120ml/min T-35℃
  • 2-120ml/min T-65℃'>5.1.4 O2-120ml/min T-65℃
  • 5.2 R=0.03Ω欧姆极化区
  • 2-60ml/min T-35℃'>5.2.1 O2-60ml/min T-35℃
  • 2-60ml/min T-65℃'>5.2.2 O2-60ml/min T-65℃
  • 2-120ml/min T-35℃'>5.2.3 O2-120ml/min T-35℃
  • 2-120ml/min T-65℃'>5.2.4 O2-120ml/min T-65℃
  • 5.3 结论
  • 第6章 微重力环境下水平流道内两相流动特性及其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 6.1 R=0.01Ω浓差极化区
  • 2-60ml/min T-35℃'>6.1.1 O2-60ml/min T-35℃
  • 2-60ml/min T-65℃'>6.1.2 O2-60ml/min T-65℃
  • 2-120ml/min T-35℃'>6.1.3 O2-120ml/min T-35℃
  • 2-120ml/min T-65℃'>6.1.4 O2-120ml/min T-65℃
  • 6.2 R=0.03Ω欧姆极化区
  • 2-60ml/min T-35℃'>6.2.1 O2-60ml/min T-35℃
  • 2-60ml/min T-65℃'>6.2.2 O2-60ml/min T-65℃
  • 2-120ml/min T-35℃'>6.2.3 O2-120ml/min T-35℃
  • 2-120ml/min T-65℃'>6.2.4 O2-120ml/min T-65℃
  • 6.3 结论
  • 第7章 燃料电池流道内环形膜状凝结数值模拟
  • 7.1 可视化实验结果
  • 7.2 物理模型
  • 7.3 数学模型
  • 7.4 数值方法
  • 7.5 MATLAB 微分方程数值解法分析
  • 7.6 模型求解
  • 7.7 结果与讨论
  • 7.7.1 流道尺寸的影响
  • 7.7.2 电池温度的影响
  • 7.7.3 环境温度的影响
  • 7.7.4 气相流速的影响
  • 7.7.5 表面张力的影响
  • 7.8 结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  

    微重力环境下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内两相流体动力学特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