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系统分析与控制研究

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系统分析与控制研究

论文题目: 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系统分析与控制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作者: 陈亚荣

导师: 汤兵勇,李令遐

关键词: 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核心能力,创新,集群,共生,模糊评价

文献来源: 东华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正日益受到各国的广泛关注,对中小企业的研究已成为各国的一个研究热点。中小企业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与大企业一起共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世界上许多国家(或地区)都制定了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中小企业迅速成长起来,并已成为这些国家支撑经济增长的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中小企业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中小企业量大面广,分布在经济的各个领域,因此,中小企业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中小企业投资少,经营方式灵活,对劳动力的技术要求低,同样的资本可吸纳更多的劳动力,是失业人员重新就业和新增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技术创新不仅在数量上占有相当的份额,而且其创新的水平和影响也并不亚于大企业。近年来大量中小企业进入高技术企业,并在许多行业显示出明显的优势。同时,技术创新也有效地改善了中小企业的形象,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对市场反应灵敏,能够满足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的市场需求,是活跃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众多中小企业要以大企业为自己稳定的市场,大企业要依托众多小企业为其提供大量廉价的零件、部件和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支撑,两者相得益彰,各得其所。发展中小企业,创造合理的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群体结构,形成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协作联盟,实现社会化协作、专业化生产,能够不断提高各类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将在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包括中小企业融资、创新方式、经营战略、项目管理、技术创新、营销策略、产业定位、国际化经营、起步策略、财务管理、管理模式、退出策略、服务体系,相关政策,等等。国内外众多学者对中小企业的研究做出了贡献,研究成果众多,研究非常深入。从众多文文献可以看出,这些文献的研究成果多数集中于定性方面,有关定量研究的成果不是很多。本文作者曾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小企业生存基础、增长方式与可持续发展的关联研究”的部分研究工作,对中小企业问题有了一定的关注,结合所学专业,对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应用系统分析与控制方法进行深入研究,从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角度进行探讨,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模型。本论文围绕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几个主要问题展开研究,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论文主要做了以下一些工作:第二章中小企业的界定。作者首先对中小企业的内涵进行了的界定,这是本论文研究的基础工作。论文介绍了各国界定中小企业的标准,阐述了中小企业的地位和作用及中小企业的基本特点,回顾了我国中小企业的现状和发展过程。第三章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理论基础。在大量文献基础上,作者梳理了各国学者对中小企业问题研究的各种理论,把这些理论归纳为三个方面:包括中小企业存在理论、中小企业发展理论以及中小企业成长阶段模型。这样,使论文对中小企业问题的进一步分析和研究的思路更加清晰。第四章探讨了中小企业生存基础的模糊综合评价问题。结合作者所参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工作,构建了中小企业生存基础的模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模糊状态的综合评价算法。第五章中小企业生存基础与经营业绩的模糊关联分析。在第四章的研究基础上,设计了中小企业经营业绩指标体系的框架及评分标准,进一步建立了中小企业的生存基础条件与其经营业绩模糊关联分析模型。第六章中小企业的核心能力战略。分析了核心能力的内涵和特征及影响中小企业核心能力形成的主要因素,探讨了中小企业的核心能力的识别及培育方法。构造了核心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的框架。第七章中小企业的创新策略。回顾了中小企业创新的各种理论,分析了中小企业创新的类型及其特征,进一步运用模糊模式识别方法,提出了一种中小企业创新类型识别的新方法,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第八章中小企业的集群战略。中小企业集群现象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中小企业集群是中小企业生存的重要方式,各国产业布局的现实为中小企业集群理论提供了强有利的证据。本章介绍了中小企业集群的经典理论、基本概念及基本分类,分析了中小企业集群的典型案例,并从定量角度对中小企业集群机制进行了研究。第九章研究了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共生战略。首先介绍了共生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共生模式的分类,从定量角度描述了共生单元的特征指标,分析了共生模式形成的基本原理和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共生状态与机制,进而定量分析了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共生关系,比较了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共生模式,最后探讨了我国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共生模式的优化问题,指出: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共生模式的目标是以对称互惠的连续共生模式为主体,并提出了我国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共生模式的优化途径。第十章中小企业与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模式。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其生存与发展的环境。中小企业必须寻求和环境的双向协调。本章讨论了中小企业环境一经济双向控制的数学模型体系,从其基本结构出发,重点研究了最低级(第一级)的中小企业经济分析模型,中间级(第二级)的中小企业环境一经济双向协调控制模型,以及最高级(第三级)的中小企业环境一经济协调发展指数模型。这些模型具有较强的理论学术意义和广泛的实际应用价值。本论文围绕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几个主要问题作为主线展开研究,运用大系统理论和控制理论,对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做了一些探讨和研究工作,本论文对中小企业研究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对中小企业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如下:1.探讨了中小企业生存基础的模糊综合评价问题。构建了中小企业生存基础的模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模糊状态的综合评价算法。2.设计了小企业经营业绩指标体系的框架及评分标准,进一步建立了中小企业的生存基础条件与其经营业绩模糊关联分析模型,该指标体系可以用于衡量小企业的经营业绩,对中小企业具有实用价值。3.分析了中小企业创新的类型及其特征,进一步运用模糊模式识别方法,提出了一种中小企业创新类型识别的新方法,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4.分析了核心能力的内涵和特征及影响中小企业核心能力形成的主要因素,探讨了中小企业的核心能力的识别及培育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构造了核心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的框架。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的内容与逻辑框架

第二章 中小企业的界定

2.1 各国界定中小企业的标准

2.2 中小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2.3 我国中小企业的现状和发展历程

2.4 中小企业的基本特点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理论基础

3.1 中小企业存在理论

3.1.1 经济进化论

3.1.2 不完全市场论

3.1.3 规模经济论

3.1.4 产业分工论

3.1.5 生产力本位论

3.2 中小企业发展理论概述

3.2.1 产业组织论

3.2.2 交易费用论

3.2.3 竞争优势论

3.2.4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

3.3 中小企业成长阶段模型模型

3.3.1 斯坦梅茨的四阶段模型

3.3.2 葛雷纳的企业成长模型

3.3.3 邱吉尔和刘易斯的五阶段模型

3.3.4 爱迪思的十阶段模型

3.3.5 弗莱姆兹的七阶段理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小企业生存基础的模糊综合评价

4.1 中小企业生存基础评价的意义

4.2 模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

4.3 模糊状态指标的定量化描述

4.4 模糊状态的综合评价算法

4.4.1 权重系数的确定

4.4.2 模糊综合评价算法

4.5 应用案例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小企业生存基础与经营业绩的模糊关联分析

5.1 小企业经营业绩指标体系及其评分标准

5.2 模糊关联分析模型

5.3 模型的时变参数辨识算法

5.3.1 时变参数估计算法

5.3.2 时变参数的预报算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小企业的核心能力战略

6.1 核心能力的内涵和特征

6.1.1 核心能力的内涵

6.1.2 企业核心能力的特征

6.2 影响中小企业核心能力形成的主要因素

6.3 中小企业核心能力的管理

6.4 中小企业的核心能力的识别

6.5 中小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方法

6.5.1 自我积累

6.5.2 创新

6.5.3 企业扩张

6.5.4 知识联盟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小企业的创新战略

7.1 中小企业创新理论的发展

7.1.1 亚当·斯密和马克思的创新研究

7.1.2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7.1.3 技术创新经济学派

7.1.4 制度创新学派

7.2 中小企业创新类型及其特征分析

7.2.1 小企业创新类型

7.2.2 特征因子分析

7.3 中小企业创新类型的模糊识别模型

7.3.1 模糊模式识别简介

7.3.2 建立相应的隶属函数

7.3.3 模糊识别判决

7.3.4 应用实例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中小企业的集群战略

8.1 中小企业集群的经典理论

8.1.1 外部经济理论

8.1.2 集聚经济理论

8.1.3 新竞争经济理论

8.2 中小企业集群的基本概念

8.3 中小企业集群的基本分类

8.3.1 “市场型”小企业集群

8.3.2 “中卫型”或称“椎型”小企业集群

8.3.3 混合网络形式小企业集群

8.4 中小企业集群的典型案例分析

8.4.1 浙江克隆“第三意大利”

8.4.2 资源小省如何变成市场大省

8.5 中小企业集群机制研究

8.5.1 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分析

8.5.2 我国中小企业集群的一般特征

8.5.3 发展我国中小企业集群的对策

8.6 本章小结

第九章 中小企业的与大企业的共生战略

9.1 中小企业与外界的共生理论与分析

9.1.1 共生理论的基本概念

9.1.2 共生单元的特征指标

9.1.3 共生模式的分类

9.2 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共生机制

9.2.1 共生模式形成的基本原理

9.2.2 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共生状态与机制

9.3 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共生关系的分析

9.3.1 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共生关系的定量分析

9.3.2 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共生模式比较

9.4 我国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共生模式的优化

9.4.1 影响企业选择共生模式的因素

9.4.2 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共生模式的目标——以对称互惠的连续共生模式为主体

9.4.3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共生模式的问题分析

9.4.4 优化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共生模式的措施

9.4.5 中小企业的共生战略

9.5 本章小结

第十章 中小企业与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模式

10.1 多级双向控制模型体系结构

10.2 中小企业经济分析模型

10.2.1 经济发展协调预测模型

10.2.2 投入产出分析模型

10.3 中小企业环境分析模型

10.3.1 大气扩散分析模型

10.3.2 水质分析模型

10.4 中小企业环境—经济双向协调控制模型

10.5 中小企业环境—经济协调发展指数模型

10.5.1 子系统内协调发展指数的测算方法

10.5.2 环境—经济子系统之间协调发展指数的测算方法

10.6 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 总结与展望

11.1 全文主要工作总结

11.2 全文主要创新工作

11.3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

附录二 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公报

博士论文期间发表的论著

致谢

发布时间: 2007-09-29

标签:;  ;  ;  ;  ;  ;  ;  

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系统分析与控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