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辽盆地齐家—古龙凹陷凝析油气形成机制及资源潜力研究

松辽盆地齐家—古龙凹陷凝析油气形成机制及资源潜力研究

论文题目: 松辽盆地齐家—古龙凹陷凝析油气形成机制及资源潜力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油气田开发工程

作者: 申家年

导师: 卢双舫,迟元林

关键词: 松辽盆地,资源,凝析油,化学动力学,热蒸发,气洗

文献来源: 大庆石油学院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松辽盆地是我国最大的中新生代淡水湖泊相含油气盆地,齐家-古龙凹陷是盆地内的一个二级构造带,北部为齐家凹陷,南部为古龙凹陷。松辽盆地的形成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其中的裂陷阶段、沉陷阶段和萎缩平衡阶段沉积了齐家古龙凹陷的主要沉积盖层。青一段(qn1)、青二三段(qn23)、嫩一段(n1)泥岩是凹陷内的三套主要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腐泥型为主,均为大型淡水(有海侵过程)深湖、半深湖相沉积;有机质丰度高、分布广、厚度大;嫩江组基本处于热催化生油气阶段,青山口组有相当部分进入热裂解生凝析油气阶段;生烃门限1200m 左右,生凝析油气门限1900m 左右。估计凹陷内现今地层温度与最高古地温相当。地层温度、压力皆南高北低,超压主要发育于南部葡萄花以下油层。齐家古龙地区有相当多的探井油气同产,绝大部分气油比较低。先用经验法对这些井进行初步筛选并考虑有无原始地化资料等因素,选择5 口井6 个油气层用经验法、计算相图法、实验相图法判别,最终认为英51 井葡萄花油层和古109 井葡萄花油层为凝析气藏,古31 井黑帝庙油层为产冷凝油的气藏。英51 井共有5 个油气层(F、qn1、G2、G1、P),顶部的葡萄花油层是凝析气,G2 层经相态判别为带气顶的油层。英51 井的5 个产层油气样品都进行了多项地化分析。根据英51 井和古109井的地质背景和油气组分分析,发现用业以提出的相态成因(如原生型、分异型、气洗型、气侵型)都难以给出圆满解释。与黑油相比,凝析油和和冷凝油的突出特征是以轻质组分为主,绝大部分为汽油馏分;油油对比和油源对比使用生标参数常难奏效。考虑到热蒸发是一种物理过程,性质相近的化合物之比值在热蒸发过程可能变化不大。本文尝试使用色谱指纹技术进行油油对比,根据热蒸发实验选择色谱图上相邻、分离效果,峰高相当的16 对化合物比值做为指纹。据色谱指纹、气体同位素、尤其是单体烃同位素的综合对比认为,英51 井葡萄花油层凝析油、气与下伏油层油、气同源,且与G2 层油气关系密切。由于沉积环境的相似性,常规的甾萜参数区分三套主要源岩效果不佳。对源岩色谱数据整理后建立了Pr/nC17、Ph/nC18区分青山口组和嫩江组的标准。由此标准判别,英51 井5 个油气层的油气皆来自青山口组。定量评价烃源岩生油气量在平面上的分布是凝析油气预测的基础。在比较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后,选择了高压釜加水模拟实验法和有限平行一级反应化学动力学模型来评价源岩的油气生成量。由于凝析油以轻质组分为主,常用的两分法不能体现这一特征,为此进行了专项实验,标定了三分法(C1~5、C6~13、C14+)化学动力学参数,为定量评价区内烃源岩生气量,生“轻质油”量,生“重质油”量奠定了基础。英51 井、古109 井凝析气相态由热蒸发作用形成,是本文的重要观点之一,对此从地质、模拟实验、理论分析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论证。(1) 凝析气分布在同源油的顶部且与下部含气油层关系密切,表明热蒸发作用的可能性。(2) 英51 井P凝析油与G2 黑油之间和古109 井区冷凝油与黑油之间的组分关系、甲苯/正庚烷和正庚烷/甲基环己烷参数关系,与蒸发实验所表现出来的规律一致。(3) 根据英51 井G2 层、P层温度、压力及两层油气的平均组分,计算了P层源自G2 层热蒸发的正构组分对(C1/C2~nC22/nC23)和部分常用化合物对(如Pr/nC17、正庚烷/甲苯等共7 对)的相对挥发度。实测G2、P层油气样品的这些组分含量比值与由相对挥发度在理论上所约束的关系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对古109 井也进行了类似的比较,同样与也支持热蒸发分馏机制。(4) 不同分区甲烷含量的垂向趋势也为热蒸发作用的存在提供了补充证据。经过分区成图,表现为热蒸发分馏模式的区块皆位于古龙凹陷内。(5) 蒸发出来的烃类需要通过油层顶部盖层向上部泄漏,这种

论文目录:

前言

第1章 凝析油气形成的地质背景

1.1 区域地质背景

1.1.1 构造运动与演化

1.1.2 地层

1.1.3 构造分区

1.2 油气分布

1.3 源岩的发育、分布及演化阶段

1.4 古今地温场特征及分布

1.5 压力场特征与分布

第2章 凝析油气藏类型、判别及分布

2.1 凝析气藏的定义及相态分类

2.2 凝析油气藏判别方法

2.2.1 实测高压物性PVT相图法

2.2.2 经验判别方法

2.2.3 PR状态方程法

2.3 典型油气藏判别

2.4 凝析油气的分布

第3章 凝析油的地球化学剖析及油源对比

3.1 凝析油气的地化剖析

3.1.1 油的地化剖析

3.1.2 气体组分

3.2 凝析油与下伏油层油油对比

3.2.1 英51 井葡萄花油层凝析油与下伏油的对比

3.2.2 古109 井葡萄花凝析油与下伏油对比

3.3 油源对比

第4章 凝析油生成的热模拟实验及成烃机理

4.1 样品与实验

4.2 高压釜模拟实验结果及初步分析

4.3 恒速升温模拟实验及化学动力学模型的标定

4.3.1 开放体系模拟实验

4.3.2 化学动力学模型及其标定

第5章 凝析气相态成因研究

5.1 凝析气的一般相态成因

5.2 齐家古龙凹陷难以存在的凝析油气相态成因

5.2.1 齐家古龙凹陷有机质类型和成熟度决定了难以形成原生凝析气藏

5.2.2 齐家古龙凹陷难以形成气侵型凝析气藏

5.2.3 齐家古龙凹陷不利于形成分异型凝析气藏

5.2.4 已发现的凝析气不是气洗作用形成的

5.3 热蒸发分馏作用是研究区凝析气的重要相态成因

5.3.1 凝析气藏分布在同源黑油油层上部表明热蒸发作用存在的可能性

5.3.2 热蒸发模拟实验支持热蒸发作用是研究区凝析油气的合理成因

5.3.3 轻烃指标支持热蒸发作用的存在

5.3.4 相对挥发度计算支持热蒸发作用的存在

5.3.5 甲烷含量的垂向分布证实了热蒸发作用的存在

5.3.6 原油裂解气为热蒸发提供了补充物质来源

5.4 古31 井冷凝油是气洗作用形成的

5.4.1 基本理论

5.4.2 PR状态方程和纯组分的性质参数

5.4.3 初始气、油组成和参数

5.4.4 气洗作用对常用地化参数的影响

5.4.5 影响相对溶解度的因素

5.4.6 气洗作用引起的正构系列组分变化

5.4.7 气洗导致凝析油和残留油的正构组分协变关系

5.4.8 古31 井H1 气层冷凝油是气洗作用形成的

5.5 影响烃类体系相态的因素分析

第6章 齐家-古龙地区凝析油资源评价及有利分布区预测

6.1 源岩地化特征及有机质原始丰度和原始生烃潜力的恢复

6.1.1 有机质丰度

6.1.2 有机质类型

6.1.3 有机质的成熟度

6.1.4 源岩中有机质原始丰度和原始生烃潜力的恢复

6.2 源岩的生、排烃量及其分布

6.2.1 生、排烃量的计算方法

6.2.2 源岩生排烃量及生排烃强度评价

6.3 研究区凝析油及轻质油、天然气资源评价

6.4 研究区凝析油及轻质油的有利分布区预测

结语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2005-12-09

参考文献

  • [1].松辽盆地古龙凹陷中段葡萄花油层精细层序划分与沉积相研究[D]. 黄薇.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
  • [2].凹陷区浅水三角洲层序地层格架及沉积微相研究[D]. 汪佳.东北石油大学2017

相关论文

  • [1].松辽盆地北部深层天然气富集主控因素研究[D]. 田春志.大庆石油学院2002
  • [2].碳酸盐岩烃源岩评价标准研究[D]. 薛海涛.大庆石油学院2004
  • [3].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地质特征与天然气聚集规律[D]. 任延广.吉林大学2004
  • [4].松辽盆地南部构造演化与油气聚集[D]. 杨明达.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
  • [5].松辽盆地滨北烃源条件评价方法研究及应用[D]. 王跃文.大庆石油学院2005
  • [6].松辽盆地南部及其深层油气系统形成演化与勘探潜力分析[D]. 何兴华.吉林大学2005
  • [7].松辽盆地南部长岭凹陷高台子油层三角洲前缘砂体储层特征评价[D]. 毛超林.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
  • [8].松辽盆地天然气成藏规律及深层天然气勘探目标定量评价研究[D]. 高志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
  • [9].齐家—古龙地区葡萄花油层层序特征及隐蔽油气藏预测[D]. 柳成志.大庆石油大学2006
  • [10].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深层天然气来源与成藏研究[D]. 霍秋立.大庆石油学院2007

标签:;  ;  ;  ;  ;  ;  

松辽盆地齐家—古龙凹陷凝析油气形成机制及资源潜力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