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软开关功率因数校正变换器的研究

新型软开关功率因数校正变换器的研究

论文摘要

开关电源因为体积小、工作效率高、功率密度大等优点而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高频开关电源通常需要做AC/DC变换,这样会使输入的交流市电的电流波形产生畸变,产生大量的谐波,会对其相邻设备、整个电网产生谐波干扰,影响电网供电质量。为了抑制谐波污染,改善电网品质,功率因数校正(Power Factor Correction, PFC)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Boost变换器具有输入电流畸变小、效率高等优点,通常被用在两级PFC的前级以实现高功率因数。中大功率有源功率因数校正电路一般工作在连续导电模式,存在严重的二极管反向恢复问题,多种方法被用来解决这一问题,采用软开关拓扑就是其中的一种方式。软开关电路不仅能解决二极管的反向恢复问题,也能有效减小开关管的开关损耗和开关噪声,使电路的开关频率可以大大提高,与此同时,又能有效降低电路的EMI。随着电路功率、频率的不断提升,其地位日益凸现。本文研究了一种新型单相软开关Boost PFC电路。首先分析了其工作原理,给出了各工作模态和工作波形;然后,对电路特性进行了研究,确定了电路谐振参数的设计条件,讨论了电路的占空比,分析了电路的损耗计算公式等;接着建立了变换器主电路和控制电路的小信号模型,推导了电感电流对开关占空比的传递函数Gi d( s )和输出电压对电压误差放大器输出的传递函数Gv c( s ),分析了电流环和电压环控制结构和传递函数;然后,对主电路和控制电路的参数进行了设计,主电路的参数选择包括主开关管、输出电容、辅助网络参数的选择,控制电路的参数确定包括乘法器的设置、电流环和电压环参数的设置。最后,用Saber仿真软件对系统进行仿真,在验证变换器实现软开关及功率因数校正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变换器的效率及输入电流谐波。给出了小功率实验验证。仿真与实验验证了新型单相软开关Boost PFC变换器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谐波电流的产生及危害
  • 1.1.1 谐波电流的产生
  • 1.1.2 谐波电流对电网的危害
  • 1.2 功率因数的相关定义
  • 1.2.1 功率因数的定义
  • 1.2.2 功率因数与总谐波畸变因数的关系
  • 1.3 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分类
  • 1.4 有源功率因数校正电路
  • 1.5 传统APFC 电路的二极管反向恢复问题
  • 1.5.1 RC 吸收电路
  • 1.5.2 耦合电感方式
  • 1.5.3 串联饱和电抗器
  • 1.5.4 软开关实现方式
  • 1.6 单相软开关 Boost PFC
  • 1.6.1 无源无损吸收电路
  • 1.6.2 ZCS 软开关电路
  • 1.6.3 ZCT 软开关电路
  • 1.6.4 有源箝位ZVS 软开关电路
  • 1.6.5 ZVT 软开关电路
  • 1.7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 1.7.1 本文的研究意义
  • 1.7.2 本文的研究内容
  • 2 新型单相软开关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分析
  • 2.1 拓扑结构
  • 2.2 工作模态和主要工作波形
  • 2.3 电路特性分析
  • 2.3.1 谐振参数的确定
  • 2.3.2 软开关工作条件
  • 2.3.3 占空比分析
  • 2.4 电路损耗分析
  • 2.4.1 半导体器件损耗近似计算方法
  • 2.4.2 软开关PFC 电路半导体器件损耗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新型单相软开关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动态模型和小信号分析
  • 3.1 基本工作原理
  • 3.2 主电路建模
  • id( s ) 的确定'>3.2.1 Gid( s ) 的确定
  • vc(s) 的确定'>3.2.2 Gvc(s) 的确定
  • 3.3 控制电路建模
  • 3.3.1 电流环结构及传递函数
  • 3.3.2 电压环结构及传递函数
  • 3.4 本章小结
  • 4 系统参数设计
  • 4.1 变换器的参数指标
  • 4.2 主电路参数的确定
  • 4.2.1 主电感的选择
  • 4.2.2 输出电容的选择
  • 4.2.3 谐振参数的确定
  • 4.2.4 输入整流桥的选择
  • 4.2.5 功率开关管的选择
  • 4.2.6 输出二极管的选择
  • 4.3 控制电路参数的确定
  • 4.3.1 电流检测电阻的设计
  • 4.3.2 设置乘法器
  • 4.3.3 振荡电容的计算
  • 4.3.4 PFC 电路控制环
  • 4.4 本章小结
  • 5 仿真及实验分析
  • 5.1 仿真分析
  • 5.1.1 新型单相软开关Boost PFC 仿真波形
  • 5.1.2 单相硬开关Boost PFC 仿真波形
  • 5.1.3 比较分析
  • 5.2 实验分析
  • 5.2.1 延迟电路的设计
  • 5.2.2 驱动电路的设计
  • 5.2.3 实验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后期工作展望
  • 6.1 全文内容总结
  • 6.2 后期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题目
  • 相关论文文献

    • [1].功率二极管反向恢复特性模拟研究[J]. 电子设计工程 2014(13)
    • [2].可控硅的反向恢复触发保护探讨[J]. 华中电力 2008(05)
    • [3].理解功率MOSFET体二极管反向恢复特性[J]. 今日电子 2012(11)
    • [4].高压大功率晶闸管反向恢复特性动态模型[J]. 电力电子技术 2015(04)
    • [5].MOSFET反向恢复对不同应用的影响[J]. 电子设计技术 2012(01)
    • [6].零电压零电流转换软开关技术中二极管反向恢复的影响[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5(04)
    • [7].载流子寿命与高压晶闸管反向恢复特性的关系[J]. 高电压技术 2017(12)
    • [8].一种新型SiC SBD的高温反向恢复特性[J]. 半导体技术 2017(09)
    • [9].无反向恢复的Si基MOSFET+SiC二极管混合电力电子器件[J]. 电气时代 2018(11)
    • [10].脉冲电压作用下晶闸管反向恢复期二次导通特性[J].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2020(04)
    • [11].并联PiN二极管的温度频率特性建模与分析[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8(18)
    • [12].用于IGCT的具有很高SOA能力的大面积快恢复二极管[J]. 电力电子 2011(04)
    • [13].功率二极管反向恢复特性的建模[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8(17)
    • [14].特高压晶闸管反向恢复期失效机理及解决方案[J]. 电力电子技术 2019(09)
    • [15].逆导型IGBT发展综述[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9(02)
    • [16].快恢复二极管发展与现状[J]. 电力电子 2010(01)
    • [17].元器件与组件[J]. 今日电子 2012(09)
    • [18].6H-SiC基混合肖特基/PiN二极管反向恢复及少子特性研究[J]. 电子元件与材料 2020(10)
    • [19].脉冲功率晶闸管反向恢复特性[J].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6(11)
    • [20].三相电压型ZCT PWM变换器的效率分析与实验研究[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4(18)
    • [21].MPS二极管特性折衷的研究[J]. 微处理机 2018(01)
    • [22].MOSFET反向恢复特性对临界导通模式图腾柱Boost PFC的影响[J]. 机电工程 2018(09)
    • [23].拉开时序下脉冲成形网络中半导体器件的击穿与保护[J]. 兵工学报 2017(12)
    • [24].一种双管隔离型变换器的分析与设计[J]. 电气传动 2019(06)
    • [25].高压晶闸管换流阀电控型和光控型晶闸管反向恢复期的不同保护策略[J]. 高电压技术 2016(12)
    • [26].1200V 200A Si/SiC混合模块性能对比研究[J]. 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 2016(03)
    • [27].现代快恢复二极管设计方法的研究[J]. 电子设计工程 2013(09)
    • [28].适用于电力系统设备的新一代高压IGBT模块[J]. 电力电子技术 2011(10)
    • [29].大功率双管正激变换器次级吸收电路的研究[J]. 电力电子技术 2010(03)
    • [30].功率二极管在大容量逆变器中的开关特性研究[J]. 电力电子技术 2016(09)

    标签:;  ;  ;  ;  

    新型软开关功率因数校正变换器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