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对乳腺增生病模型大鼠性激素水平的影响

针刺对乳腺增生病模型大鼠性激素水平的影响

论文摘要

乳腺增生病是育龄期妇女最常见的一种乳腺疾病。近年来,随着针灸临床及机理研究的不断深入,针灸疗法在治疗乳腺增生病方面逐渐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同类型的研究缺乏电针治疗乳腺增生病对性激素的影响的可靠实验依据,故此,本文在现代医学研究和古代文献指导的基础上,以大鼠为实验对象,通过观察治疗前后大鼠孕激素(P),雌二醇(E2)、催乳素(PRL)、黄体生成素(LH)、卵泡雌激素(FSH)水平,从垂体-卵巢性腺轴激素水平探讨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大鼠的机理。乳房是性激素作用的靶器官,排卵前期黄体生成素(LH)和雌二醇(E2)分泌不足,及黄体期雌二醇绝对或相对增高,孕酮(P)分泌相对或绝对不足;催乳素(PRL)升高,抑制黄体期孕酮的分泌,刺激雌二醇的合成,使E2/P比例失调,均可导致本病的发生。本文通过动物实验,使用雌激素诱发大鼠乳腺增生,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三苯氧胺组和针刺组。造模成功后,给予针刺和雌激素拮抗剂三苯氧胺,观察两种干预因素对大鼠乳腺组织的5项性激素(孕激素、雌二醇、催乳素、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的效应,并于疗程结束后取第3对乳腺组织做病理切片,分别在光镜下观察乳腺组织学表现,测定乳腺腺泡数、腺泡腔直径及导管直径。得出了以下结果:1.各组大鼠在疗程结束后乳头高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模型组增长最明显,与正常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而三苯氧胺组和针刺组经治疗后乳头高度明显低于模型组,其中三苯氧胺组与模型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以上二组与正常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2.正常组乳腺导管上皮排列规则,导管腔、腺泡腔无扩张,小叶及小叶中腺泡数极少。模型组乳腺导管上皮细胞排列紊乱,上皮增生明显,局部呈不规则突起,导管管腔、腺泡腔明显扩张,内有脱落的上皮细胞及分泌物,小叶明显增多,腺泡数增加明显,间质纤维结缔组织明显增生,由此说明造模是成功的。而三苯氧胺组与针刺组与正常组接近,乳腺导管上皮排列基本规则,无模型组管腔扩张明显,小叶体积及小叶腺泡数明显减少,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不明显,尤以三苯氧胺组改善明显。3.疗程结束后测得各组大鼠血清雌二醇、孕激素、催乳素、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水平,其中模型组雌二醇(P<0.05)、催乳素(P<0.01)、卵泡刺激素(P<0.01)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黄体生成素(P<0.01)、孕激素(P<0.05)显著低于正常组。而治疗后,三苯氧胺组和针刺组雌二醇、催乳素、卵泡刺激素水平低于模型组;黄体生成素、孕激素水平有不同程度的上升综上所述,得出以下结论:1、电针可改善乳腺增生病大鼠的乳腺结构,使紊乱的导管上皮细胞重新排列,恢复规则,减轻导管管腔、腺泡腔的扩张程度,从而达到治疗乳腺增生病的效果。2、针刺可通过调节大鼠性激素水平,抑制乳腺组织增生,修复病变组织至正常从而达到治疗本病的效果;同时,针刺对其性激素水平有良性双向性调整作用,具有较好的临床研究前景。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乳腺增生病的认识
  • 1、乳腺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变化
  • 2、乳腺增生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 3、乳腺增生病的临床表现
  • 4、乳腺增生病的病理分型
  • 5、乳腺增生病的治疗
  • 6、乳腺增生病动物模型和实验研究
  • 第二节 祖国医学对乳腺增生病的认识
  • 1、病因病机
  • 2、治疗
  • 3、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作用机理研究
  • 第三节 针灸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研究进展
  • 1、针灸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
  • 2、针灸治疗乳腺增生病的机理研究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实验方法
  • 1、材料与方法
  • 2、标本采集及检测项目
  • 第二节 实验结果与分析
  • 1、乳头高度
  • 2、病理形态观察
  • 3、大鼠血清激素 E2、P、PRL、LH、FSH比较
  • 第三节 讨论
  • 1、针灸、电针的作用
  • 2、穴位的选择依据
  • 3、性激素在乳腺增生病中的机理研究
  • 4、大鼠乳腺增生病模型的建立
  • 5、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研究结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针刺对乳腺增生病模型大鼠性激素水平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