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苏共因素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苏共因素研究

论文摘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完整的历史链条,是一个连续的不断推进的历史过程。从李大钊为代表的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启蒙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创奠基,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复归再造到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发展,苏联共产党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个历史进程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既有直接影响,也有间接影响;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以俄为师,以苏为鉴,中苏对照,就像一根历史金线,几乎自始至终地贯穿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体现在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辟过程中。对苏俄模式的仿效与突破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轨迹。第一章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是中国人民找到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架起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中介桥梁,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通过十月革命的通道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中国,中国人民才真正找到了改变自己命运的思想武器。李大钊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早传播者,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初探索者。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了最初探索,成为后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源头与历史铺垫。第二章共产国际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共产国际在指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在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具有双重效应。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的特殊国情和所处的国际环境出发,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总结党领导中国革命过程中三次“左”倾、两次右倾的经验教训,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崭新道路。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伟大理论成果,就是在把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从对斯大林和共产国际的迷信中解放出来,在反对教条主义斗争中,在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第三章苏共二十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无论是民主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都经历了从照搬苏联经验到独立思考,从走俄国人的路到探索走自己的路的过程。苏共二十大以后,针对斯大林模式弊端,毛泽东发出了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的伟大号召,开始了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再认识,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的正确思想和主张,为党的第二代、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道路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总结。第四章中苏论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苏论战给中苏两国、两党之间的关系和国内历史进程的发展带来极大影响,在外部条件和国际环境巨大压力下,以毛泽东为代表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在继续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艰难历史进程中,偏离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航向,中断了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第五章斯大林模式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去世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接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接力棒”,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把握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彻底摆脱斯大林模式和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的束缚,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六章苏联剧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苏联亡党亡国、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谷状态。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认真汲取苏东剧变的经验教训,深刻总结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基本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开创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个崭新境界。第七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论和启示。基于苏共因素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远影响,通过分析和研究得出如下的结论和启示: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正确评价领袖人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政治前提;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立场;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时代的主题的转换和时代特征的变化,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航标。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之所以发生历史性变化,归根结底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果。

论文目录

  • 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章 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一、十月革命架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介桥梁
  • 二、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启蒙与倡导
  • 三、十月革命开启中国革命新道路
  • 第二章 共产国际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一、共产国际指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双重效应
  • 二、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拓与奠基
  • 三、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
  • 第三章 苏共二十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一、苏共二十大促使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
  • 二、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探与摸索
  • 三、中国共产党以苏为鉴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 第四章 中苏论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一、中苏论战导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曲折发展
  • 二、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偏离与扭曲
  • 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 第五章 斯大林模式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一、斯大林模式提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
  • 二、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复归与再造
  • 三、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地解决中国社会主义改革问题
  • 第六章 苏联剧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一、苏联剧变坚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前进方向
  • 二、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与发展
  • 三、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地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问题
  •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论和启示
  • 一、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
  • 二、正确评价领袖人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政治前提
  • 三、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立场
  • 四、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
  • 五、时代的主题的转换和时代特征的变化,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航标
  • 六、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命线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相关论文文献

    • [1].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J].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2011(01)
    •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现实与限度[J].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2010(02)
    •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一个新向度[J].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2010(02)
    • [4].论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J].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2015(03)
    • [5].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的文化传承[J]. 教育革新 2017(12)
    • [6].邓小平南巡讲话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启迪[J]. 科技风 2019(35)
    • [7].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文化的结合性研究[J]. 法制与社会 2019(34)
    • [8].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流媒体担当[J]. 新闻战线 2019(23)
    • [9].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充分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J]. 中共党史研究 2019(10)
    • [10].新时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首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高峰论坛”综述[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6)
    • [11].新中国成立7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9(23)
    • [1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范式的前提和核心[J].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9(06)
    • [13].客观规律与历史性:马克思主义科学概念的两重意蕴[J]. 科学社会主义 2019(06)
    • [14].分析马克思主义:方法与旨趣——大卫·利奥波德教授访谈录[J].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9(06)
    • [15].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起始阶段的思想过程和文本特征——《马藏》第一部第一至五卷论要[J]. 教学与研究 2019(11)
    • [16].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鲜明特征[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9(06)
    • [17].旅俄华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影响的新思考[J]. 黑河学院学报 2019(10)
    • [1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J].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19(03)
    • [19].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 社会保障评论 2019(04)
    • [20].幸福的理论渊源、科学内涵及实践向度——基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J]. 社科纵横 2019(12)
    • [21].首届全国马克思主义学科学术期刊主编高层论坛综述[J]. 社会主义研究 2019(06)
    • [22].试论马克思主义的情感向度[J].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6)
    • [23].出场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范式转型的新视角[J]. 思想教育研究 2019(11)
    • [24].加强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之基[J]. 四川党的建设 2019(23)
    • [25].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传播通考》编委工作会议在京召开[J].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19(03)
    • [2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特征[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S1)
    • [27].新中国成立7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程[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S1)
    • [28].马克思主义占领人类精神制高点的理论思考[J]. 长白学刊 2020(01)

    标签:;  ;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苏共因素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