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进步、资本深化与就业变动:中国实证与区域比较

技术进步、资本深化与就业变动:中国实证与区域比较

论文摘要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尽管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但经济的高增长并未带来相应的就业,就业弹性呈现不断下降的态势,于此同时,在我国工业以及服务业领域都出现了显著的资本深化态势,表现为资本—劳动比的不断提高,这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张培刚(1949)在《农业与工业化》中将“工业化”定义为“一系列基要生产函数连续发生变化的过程”,如果将我国近30年来的经济发展整体作为一个生产函数,那么在很大程度上,现阶段的就业问题与生产函数中技术、资本以及劳动力要素的变化有关,因此,无论在实证或是规范层面,对于我国技术进步、资本深化以及就业之间关联机制的探讨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技术进步以及资本深化过程对于就业的影响作用是极其复杂的,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形成一个对此问题进行完整分析的理论框架,就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针对我国技术进步、资本深化以及就业之间关联效应的研究尚不多见,尤其缺乏区域以及产业层面的实证。本文在大量的数据整体工作基础上,对我国各区域二、三产业就业以及资本深化现状进行了分析比较,发现以下值得注意的问题:(1)相较于中、西部地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东部地区二、三产业反而具有较低的就业弹性。(2)以资本—劳动比和资本—产出比作为考察资本深化程度的指标,我们发现,无论从还是资本—劳动比和资本—产出比来看,我国相对较不发达的西部地区第二产业却具有最高的资本深化程度,同时投资率(投资与GDP的比值)也是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中最高的。(3)以地区全部金融机构存款加上金融机构贷款比上当地GDP水平作为反映金融信贷扩张的指标,那么西部地区的金融信贷扩张程度在2000年之前的绝大部分年份均高于东部与中部地区。就一般经济理论来看,产出和储蓄是投资的基础,相对于东部发达地区,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较低,市场经济体系建设有待加强,金融体系发展也相对滞后,但却具有三大区域中最高的资本深化和金融信贷扩张程度,这无疑令研究者疑惑。本文在对我国技术进步、资本深化以及就业之间关联的实证分析基础上,试图从技术进步—资本深化—就业增长这样一个分析框架中对上述提到的现象提供一种解释。从理论上看,技术进步对会导致生产函数中资本与劳动要素相对比例的变化,从而诱发资本深化的可能,我们的实证发现,尽管我国二、三产业技术进步均具有资本增强的倾向,但却并非导致我国资本深化的主因,技术进步对于我国要素构成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劳动力的“挤出”,从而对我国就业造成了不利影响;同时,我国的资本深化也在大部分区域对劳动力产生了替代,这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我国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值得学术界与决策部门高度关注。本文的内容框架和主要观点如下:第一章是导论,通过对现实状况以及经验现象的描述,引出本文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并介绍研究方法和思路框架。第二章对技术进步、资本深化以及就业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第三章对我国技术进步、资本深化以及就业之间的作用机制和影响机理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对我国与西方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企业技术路线选择的背景和影响因素的比较,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经验判断:在我国由于转型经济的复杂性以及市场机制的不完善,一方面企业的自主技术选择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产生偏差,另一方面,大量的企业在政府战略的影响下被动选择了资本增强型的技术路线,各种“非技术性”的因素导致我国企业的整体技术选择产生偏移,因而,对于我国技术进步与资本深化之间的关联以及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我们应该持有谨慎的预期。第四章在详细估算我国1978-2007年各省市二、三产业的资本存量的基础上,对我国各区域产出、就业以及资本深化情况进行了评估和比较,结果表明,在1985-2007年期间,我国各区域二、三均出现了显著的资本深化加强的态势,同时各区域间资本深化程度的差距正不断扩大,表现出显著的发散。在第二产业方面,西部地区的资本深化程度要显著高于其他区域,同时西部地区也有着相对最高的投资率;第三产业方面,东部地区的资本深化水平要明显高于其他区域,而其第三产业就业弹性却低于中部与西部地区。我们发现,相对较不发达的西部地区有比其他相对发达地区更高的投资率以及资本深化程度,这一现象值得关注。第五章使用基于DEA的Malmquist方法,对我国各区域整体经济以及二、三产业的技术进步情况进行了测度和比较,结果表明,1985年以来,我国大部分区域的整体全要素生产率处于正增长状态,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最快的省市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大部分出现负增长的省份均分布在中、西部地区,这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东部地区的整体技术进步水平要高于其他区域;在第三产业方面,我国东部地区的技术进步领先于中、西部,而在第二产业,我国东部地区第二产业的技术进步却相对落后于中、西部地区。从区域和产业特征来看,我国技术进步与资本深化之间似乎存在现象上的关联。第六章在之前章节的基础上,对我国各区域二、三产业的技术进步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对我国技术进步与资本深化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了检验。我们发现:尽管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二、三产业技术进步均具有资本增强属性,但技术进步并非导致我国资本深化的Granger原因,这表明资本深化在我国并非一种技术现象,同时也证实了本文第三章的分析:在我国较为复杂的体制背景下,各种“非技术性”的因素导致我国企业的整体技术选择产生偏移,因而我国的资本深化也更大程度上与“非技术性”因素有关。在技术进步导致资本深化的可能被否定之后,我们从我国体制层面入手,提出了另外一个关于资本深化原因的假说并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即在我国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面临财政收支及以及区域竞争的双重压力,相对落后地区由于经济水平相对较低,政府财政压力较大,往往倾向加强对投资领域的干预力度,通过对金融机构的影响力促使银行放贷,而信贷资金大量则流向政府控制的国有经济领域,这一方面加速了金融信贷扩张,另一方面则在工业领域推动了资本深化。实证结果也支持了我们的假说,在我国各区域地方政府财政压力指标、金融信贷扩张指标以及资本深化指标之间存在协整,并且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同时我们也发现,西部地区国有经济无论在投资领域还是就业领域均处于主导地位,这与我们的假说形成了印证,同时也可以解释为何西部地区第二产业具有较高的投资率以及资本深化水平。第七章针对我国技术进步、资本深化与就业之间的关联进行了深入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对我国大部分区域的就业增长均具有显著负面影响;资本深化在我国大部分区域对就业增长产生了负面影响,在西部地区的资本深化却对就业增长有促进作用,这也证实了本文第三章的预期,由于我国企业的技术选择很大程度上被各种非技术因素影响而产生偏移,并且偏移的方向具有较强的资本增强特征,这也使得技术进步对于就业产生了“挤出”。结合之前章节的分析结论,我们对我国西部地区较高的二、三产业就业弹性以及东部地区较低的就业弹性提供了一种解释。第八章在总结之前章节分析结论的基础上,针对我国资本深化以及劳动力剩余的背景下的产业发展与就业政策选择提出了对策建议。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结构
  • 1.4 研究方法
  • 1.5 可能的创新
  • 2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2 技术进步与就业的相关研究回顾
  • 2.2.1 技术进步与就业的理论研究
  • 2.2.2 我国技术进步与就业的实证研究
  • 2.3 资本深化的相关研究回顾
  • 2.3.1 关于我国资本深化的现状和影响
  • 2.3.2 关于资本深化的原因
  • 2.3.3 关于资本深化与就业
  • 2.4 小结
  • 3 我国技术进步、资本深化与就业变动的理论分析
  • 3.1 我国企业技术路线选择与技术进步特征
  • 3.1.1 企业技术路线选择的的影响因素分析与比较
  • 3.1.2 企业的自主技术选择与被动技术选择
  • 3.1.3 我国企业技术路线选择问题的比较分析
  • 3.2 技术进步与就业
  • 3.3 资本深化与就业
  • 3.4 对我国技术进步、资本深化与就业关联的进一步认识
  • 3.4.1 关于我国的技术进步与资本深化
  • 3.4.2 关于我国的技术进步与资本深化的就业效应
  • 3.5 小结
  • 4 我国就业以及资本深化现状的评估与区域比较
  • 4.1 数据来源与处理
  • 4.1.1 资本存量的估算
  • 4.2 我国产业发展与就业现状
  • 4.2.1 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
  • 4.2.2 就业弹性变动
  • 4.3 我国资本深化的现状评估
  • 4.3.1 基于资本—产出比的分析
  • 4.3.2 基于资本—劳动比的分析
  • 4.3.3 基于投资率的分析
  • 4.4 小结
  • 5. 我国技术进步的测度与区域比较
  • 5.1 技术进步的相关研究回顾
  • 5.2 技术进步的测度方法
  • 5.3 我国各区域技术进步的测度
  • 5.4 小结
  • 6 我国技术进步与资本深化的关联实证
  • 6.1 我国产业技术进步特征的实证分析
  • 6.1.1 分析思路
  • 6.1.2 模型设定与实证方法
  • 6.1.3 模型拟合结果与分析
  • 6.2 技术进步与资本深化:基于我国的实证检验
  • 6.2.1 理论分析
  • 6.2.2 实证检验
  • 6.3 我国资本深化成因的假说与检验
  • 6.3.1 理论假说
  • 6.3.2 实证检验
  • 6.4 小结
  • 7 技术进步、资本深化与就业变动的实证分析
  • 7.1 技术进步、资本深化对我国就业影响的理论分析
  • 7.2 实证分析
  • 7.2.1 基础就业模型
  • 7.2.2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 7.2.3 模型拟合结果与分析
  • 7.3 小结
  • 8 结论与对策
  • 8.1 本文结论
  • 8.2 对策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相关论文文献

    • [1].关于本市加快西部地区转型发展情况报告审议意见书研究处理情况的报告(书面)[J].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公报 2012(07)
    • [2].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机遇、挑战与对策[J]. 中国高教研究 2019(12)
    • [3].“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西部地区的发展机遇与路径[J]. 东北亚经济研究 2019(06)
    • [4].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实证分析[J]. 中外企业家 2020(03)
    • [5].创新驱动视角下西部地区科研院所管理改革研究[J]. 科技创业月刊 2019(11)
    • [6].可实施导向下的西部地区特色小镇发展实践及对策分析——以云南省为例[J]. 中国名城 2020(01)
    • [7].多措并举推进西部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J]. 人民论坛 2019(35)
    • [8].西部地区精准扶贫机制的优化思考——以西部A市F区为例[J].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6)
    • [9].乡村振兴背景下关于西部地区农牧业发展对策的思考[J]. 区域治理 2019(38)
    • [10].新形势下西部地区大气环境保护与治理探析[J]. 低碳世界 2020(01)
    • [11].西部地区扶贫历程:1999—2019[J]. 开发研究 2019(06)
    • [12].大数据背景下西部地区城乡规划探析[J]. 住宅与房地产 2020(06)
    • [13].西部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融合之路——基于10省85村1143户的微观调查数据[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2)
    • [14].新时代西部地区的乡村:在开发开放中探寻振兴之路[J]. 中国西部 2019(05)
    • [15].西部地区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的耦合协调关系分析[J]. 南方农业学报 2020(03)
    • [16].关于西部地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的思考[J]. 海关与经贸研究 2019(06)
    • [17].西部地区乡村振兴制约因素及对策探讨[J]. 全国流通经济 2020(07)
    • [18].“一带一路”背景下西部地区跨境电商发展趋势分析[J]. 全国流通经济 2020(06)
    • [19].西部地区易地扶贫搬迁进程中的现实难点与未来重点[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2)
    • [20].西部地区小城镇建设中的规划问题探讨[J]. 住宅与房地产 2020(12)
    • [21].我国西部地区城投公司发展SWOT分析[J]. 现代经济信息 2020(05)
    • [22].关于西部地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思考[J]. 商场现代化 2020(12)
    • [23].我国西部地区上市公司参与精准扶贫对的影响因素研究[J]. 西部皮革 2020(14)
    • [24].西部地区畜禽育种方法及发展趋势探析[J]. 吉林畜牧兽医 2020(08)
    • [25].新时代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人才支撑策略[J]. 宏观经济管理 2020(08)
    • [26].西部大开发与西部地区扩大对外开放研究[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5)
    • [27].西部地区经济与生态互动发展方式探讨[J]. 时代金融 2018(36)
    • [28].“西部地区书法艺术人才培养”项目学员作品选[J]. 中国书法 2019(04)
    • [29].基于数据比较的西部地区国防特色学院学生就业分析[J]. 教育教学论坛 2019(30)
    • [30].社会资本对西部地区创新产出与创业水平影响的研究[J]. 管理学刊 2019(03)

    标签:;  ;  ;  ;  

    技术进步、资本深化与就业变动:中国实证与区域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