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论文-陈慧暖,郭媛媛,洪敏俐,刘燕鸿,黄小华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论文-陈慧暖,郭媛媛,洪敏俐,刘燕鸿,黄小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迭,呼出气一氧化氮,诱导痰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论文文献综述

陈慧暖,郭媛媛,洪敏俐,刘燕鸿,黄小华[1](2019)在《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测联合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对ACO的诊断效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检测联合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对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迭(ACO)的诊断效能。方法采用前瞻性的研究方法,依诊断标准连续纳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37例,ACO患者67例和非ACO(NACO)患者70例。采用一氧化氮电量法测定患者FeNO,计数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比较2组患者的FeNO水平和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2个指标对ACO的诊断效能。结果 ACO组有效完成FeNO检测67例和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52例,而NACO组分别为70例和47例。ACO组FeNO和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以中位数(四分位间距)表示分别为36.50(21.25)ppb和4.25%(13.12%),明显高于NACO组的21.00(10.00)ppb和0.50%(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089,P<0.05;Z=-5.979,P<0.05)。ACO组患者FeNO和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的水平分布与NACO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ROC曲线分析,FeNO、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诊断ACO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37和0.847,最佳临界值为25.50ppb和2.30%。联合检测FeNO和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以任一指标大于临界值为ACO诊断标准,诊断灵敏度为0.942,特异度为0.638。结论 FeNO和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是用于ACO诊断的良好指标,两者联合检测可以明显提高诊断灵敏度。(本文来源于《国际检验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21期)

陈怡,邓宏伟[2](2019)在《支气管哮喘患者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呼出气一氧化氮浓度和肺功能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呼出气一氧化氮浓度的关系,并探讨EOS和呼出气一氧化氮水平对治疗方案调整的指导意义。方法选取40例轻-中度非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为哮喘组,选取同期3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哮喘组患者给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治疗。测定比较两组诱导痰EOS计数、FEV1及呼出气一氧化氮浓度。结果治疗第1、3、6个月,哮喘组诱导痰EOS计数分别为(0.007±0.035)×10~6/L、(0.006±0.001)×10~6/L、(0.004±0.001)×10~6/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呼出气一氧化氮含量分别为(50±20)、(34±20)、(22±10)nmol/L,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EV1分别为(2.81±0.58)、(2.98±0.57)、(3.08±0.50)L,治疗第1个月与第3个月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6个月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组治疗第1、3、6个月的哮喘控制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诱导痰EOS计数与呼出气一氧化氮浓度是支气管哮喘患者气道炎症的重要敏感因子,是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和疗效评定的重要指标,能有效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的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医药》期刊2019年29期)

陈怡,邓宏伟[3](2019)在《支气管哮喘患者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呼出气一氧化氮浓度和肺功能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患者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呼出气一氧化氮(NO)浓度以及肺功能的关系。方法收集轻-中度非急性发作期支气管哮喘患者40例和健康志愿者20例,分别设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的诱导痰EOS计数、FEV1及呼出气NO浓度。结果治疗前,观察组的诱导痰EOS计数、呼出气NO浓度、 FEV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P <0.05)。治疗9、 12个月后,观察组的诱导痰EOS计数、呼出气NO浓度与FEV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支气管哮喘患者的EOS计数与呼出气NO浓度呈正相关,FEV1与呼出气NO浓度呈负相关(P <0.05)。结论诱导痰EOS计数和呼出气一氧化氮浓度监测可评价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气道炎症水平,反映肺功能改善情况,为疗效及预后评估提供可靠依据。(本文来源于《临床医学工程》期刊2019年10期)

闫红倩,耿立梅,任虹,于向艳,牛晓燕[4](2019)在《综合外治法对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17、免疫球蛋白E 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综合外治法对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7(IL-17)、免疫球蛋白E(IgE)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方法将120例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对照组30例予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穴位注射组29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穴位注射;拔罐组31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拔罐疗法;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穴位注射联合拔罐疗法。4组均治疗4周。比较4组治疗前后及疗程结束后1、3个月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变化;比较4组治疗前后血清IFN-γ、IL-4、IL-17、IgE水平及EOS;分析治疗组治疗前后EOS、IFN-γ及IL-17相关性。结果 4组治疗后、疗程结束后1个月ACT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组、穴位注射组、拔罐组疗程结束后3个月ACT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而对照组疗程结束后3个月ACT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穴位注射组、拔罐组治疗后及疗程结束后1、3个月ACT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同期(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及疗程结束后1、3个月ACT评分均高于穴位注射组、拔罐组同期(P<0.05)。穴位注射组与拔罐组治疗后及疗程结束后1、3个月同期ACT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治疗后、疗程结束后1个月FeNO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穴位注射组、拔罐组疗程结束后3个月FeNO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而对照组疗程结束后3个月FeNO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穴位注射组、拔罐组治疗后及疗程结束后1、3个月FeNO均低于对照组同期(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及疗程结束后1、3个月FeNO均低于穴位注射组、拔罐组同期(P<0.05)。穴位注射组与拔罐组治疗后及疗程结束后1、3个月同期FeNO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治疗后IFN-γ含量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IL-17、IL-4、IgE、EOS含量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穴位注射组、拔罐组治疗后IFN-γ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IL-17、IL-4、IgE、EOS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IFN-γ含量均高于穴位注射组、拔罐组(P<0.05),IL-17、IL-4、IgE、EOS含量均低于穴位注射组、拔罐组(P<0.05)。穴位注射组与拔罐组治疗后IFN-γ、IL-17、IL-4、IgE、EOS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EOS与IFN-γ呈负相关,与IL-17呈正相关,治疗后EOS与IFN-γ仍呈负相关。结论综合外治法在控制支气管哮喘复发方面有更大优势,能显着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可能通过调控免疫因子分泌、调节炎症因子释放改善患者免疫功能,起到治疗和预防作用。(本文来源于《河北中医》期刊2019年05期)

佟飞,李研,张秋[5](2019)在《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病情加重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与病情加重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342例AE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个人史、mMRC评分、环境因素、居家治疗情况、白蛋白水平、是否存在呼吸衰竭、酸碱平衡紊乱、是否合并肺部感染、机械通气方式,抽取患者静脉血,采用血球仪分析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百分比,以EOS百分表>2%为阳性,EOS≤2%为阴性。观察上述资料与患者病情加重的相关性。结果 232例患者经治疗后病情缓解183例,病情加重49例,病情加重率21.12%。单因素分析显示,饮酒、长期居家氧疗不是影响AECOPD患者病情加重的影响因素(P>0.05);性别、年龄、吸烟、mMRC评分、1年急性发作次数、白蛋白、呼吸衰竭、EOS、居住环境、机械通气、肺部感染、体质量指数是影响AECOPD患者病情加重的影响因素(P<0.05)。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0岁、呼吸衰竭、肺部感染是AECOPD患者病情加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白蛋白≥30g/L、EOS>2%是AECOPD患者病情加重的保护性因素(P<0.05)。结论 EOS水平与AECOPD病情加重呈负相关,临床可用于AECOPD以后的预测,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临床肺科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孙燕[6](2019)在《嗜酸性粒细胞计数、鼻窦CT评分及其相关性在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分型中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分析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鼻息肉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及鼻窦CT评分中筛窦、上颌窦评分、双侧筛窦总分/双侧上颌窦总分(E/M比)及嗅裂评分高低,来探讨鼻窦CT评分与鼻息肉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的相关性,获得息肉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诊断嗜酸性粒细胞型鼻窦炎鼻息肉(ECRSwNP)的截断值,并比较二者的诊断价值大小,为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的分型、如何制定个性化治疗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6年8月~2018年7月在南华大学附属第二临床学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诊断为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住院手术的患者263例(男179例,女84例),术前对患者行鼻窦CT叁维重建检查,并对嗅裂、筛窦、上颌窦进行评分,求取E/M比,统计既往手术次数,检测患者术前空腹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术中取患者鼻息肉组织行HE染色、显微镜高倍视野(high power field,HPF)下对息肉中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OS)进行计数。E/M比>2的患者纳入实验组,E/M比≤2的患者纳入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鼻息肉组织中EOS数量、外周血EOS比例、鼻窦CT评分、既往手术次数的差异,分析鼻息肉组织中EOS数量与外周血EOS比例的相关性,并分别分析二者与鼻窦CT评分、既往手术次数的相关性。求取鼻息肉组织中EOS数目、外周血EOS比例作为ECRSwNP诊断依据时的最佳截断值,并评价二者诊断价值的大小。结果:(1)实验组鼻息肉中EOS数量、外周血EOS比例、嗅裂评分及筛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上颌窦评分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既往手术次数无组间差异(P>0.05)。(2)鼻息肉组织中EOS数量与E/M比(r=0.283,P<0.05)、嗅裂评分(r=0.141,P<0.05)及筛窦评分(r=0.145,P<0.05)显着相关,而与上颌窦评分(r=-0.114,P>0.05)无明显相关性。(3)鼻息肉组织中EOS数量与外周血EOS比例(r=0.294,P<0.05)呈显着相关。(4)外周血EOS比例与E/M比(r=0.213,P<0.05)呈显着相关,与筛窦(r=0.063,P>0.05)、嗅裂(r=0.012,P>0.05)及上颌窦(r=-0.120,P>0.05)CT评分无相关性。(5)既往手术次数与鼻息肉中EOS数量(r=0.049,P>0.05)、外周血EOS比例(r=0.015,P>0.05)及E/M比(r=-0.025,P>0.05)无相关性。(6)高倍视野(10×40倍)下息肉组织中EOS浸润数目大于109个/HPF时,诊断为ECRSwNP的灵敏度为46.4%,特异度为81.6%;外周血EOS比例大于2.85%时,诊断为ECRSwNP的灵敏度为53.6%,特异度为68.2%。组织中EOS数目诊断ECRSwNP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62,外周血EOS比例诊断ECRSwNP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14。结论:(1)组织中EOS数与鼻窦CT评分中筛窦、嗅裂的评分显着相关。鼻窦CT评分可反映鼻息肉组织中EOS浸润程度,并为CRSwNP的预后、制定个性化治疗策略提供参考。(2)外周血EOS比例可判断组织中EOS浸润情况。(3)组织中EOS浸润数目大于109个/HPF和(或)外周血EOS比例大于2.85%时有助于对ECRSwNP的诊断。鼻息肉组织中EOS数目、外周血EOS比例对ECRSwNP的诊断均有一定价值,且组织EOS数目较外周血EOS比例的诊断价值为高。(本文来源于《南华大学》期刊2019-05-01)

赵新成[7](2019)在《COPD稳定期患者肺通气功能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COPD稳定期患者按照2017版GOLD倡议中综合评估方法分组的A、B、C、D各亚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肺通气功能(FEV_1,FVC,FEV_1/FVC,MMEF)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方法:根据本研究制定的入组及排除标准,收集120例COPD稳定期患者作为研究组,并将研究组按照2017版GOLD倡议中的综合评估方法分成A、B、C、D四个亚组,纳入60例同时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研究组(A、B、C、D四个亚组)及对照组在入组时肺通气功能(FEV_1,FVC,FEV_1/FVC,MMEF)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值。随访12个月后,再次测定研究组(A、B、C、D四个亚组)及对照组的肺通气功能(FEV_1,FVC,FEV_1/FVC,MMEF)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值。对得到的肺通气功能指标(FEV_1,FVC,FEV_1/FVC,MMEF)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值做相关性分析。结果:(1)研究组A、B、C、D各亚组相较于对照组间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值存在显着性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A、B、C、D各亚组间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值存在显着性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在入组时和随访12个月后均存在。(2)研究组A、B、C、D各亚组相较于对照组间的肺通气功能指标(FEV_1,FVC,FEV_1/FVC,MMEF)存在显着性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A、B、C、D各亚组之间的肺通气功能指标(FEV_1,FVC,FEV_1/FVC,MMEF)亦存在显着性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研究组A、B、C、D各亚组中的FEV_1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值呈负相关的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A、B、C、D各亚组中的MMEF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值呈负相关的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A、B、C、D各亚组中的FVC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值无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A、B、C、D各亚组中的FEV_1/FVC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值无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PD稳定期患者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肺通气功能中的FEV1、MMEF呈负相关的关系;COPD稳定期患者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肺通气功能中的FVC,FEV_1/FVC无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郭瑞霞[8](2019)在《外周血红细胞分布宽度、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血清总IgE与儿童哮喘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外周血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OS)计数及血清总IgE(immunoglobulin E)与儿童哮喘(childhood asthma)的关系。方法:收集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儿60例,并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其分为轻度组和中重度组,设立同期健康体检儿童35例为对照组,测定各组RDW、EOS及IgE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哮喘组RDW、EOS及IgE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中重度组RDW、IgE水平明显高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EOS在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RDW、EOS及IgE诊断儿童哮喘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6、0.757、0.783;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哮喘组的RDW与IgE之间呈正相关性(r=0.272,P﹤0.05),而RDW与EOS(r=-0.032,P﹥0.05)、EOS与IgE(r=-0.017,P﹥0.05)之间均无相关性。结论:哮喘患儿RDW、EOS及IgE水平均升高,且RDW、IgE水平与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性,监测RDW、EOS及IgE水平对于儿童哮喘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且RDW、IgE可用于评估患儿的病情。(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期刊2019-04-20)

郭瑞霞,王晓红[9](2019)在《外周血红细胞分布宽度、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血清总IgE与儿童哮喘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外周血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OS)计数及血清总Ig E(immunoglobulin E)与儿童哮喘(childhood asthma)的关系。方法收集2017-05~2018-05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儿60例,并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其分为轻度组和中重度组,设立同期健康体检儿童35例为对照组,测定各组RDW、EOS及Ig E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哮喘组RDW、EOS及Ig E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中重度组RDW、Ig E水平明显高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EOS在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RDW、EOS及Ig E诊断儿童哮喘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 736,0. 757,0. 783。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哮喘组RDW与Ig E之间呈正相关性(r=0. 272,P<0.05),而RDW与EOS(r=-0. 032,P>0.05)、EOS与Ig E(r=-0.017,P>0.05)之间均无相关性。结论哮喘患儿RDW、EOS及Ig E水平均升高,且RDW、Ig E水平与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性,监测RDW、EOS及Ig E水平对于儿童哮喘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且RDW、Ig E可用于评估患儿的病情。(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王超[10](2019)在《特应性皮炎患儿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计数及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比值临床意义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嗜碱性粒细胞是多种过敏性疾病包括特应性皮炎的重要效应细胞;目前关于特应性疾病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比值的研究相对较少,对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患儿外周血中嗜碱性粒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比值与正常儿童相比是否有差异尚不明确。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检测AD患儿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比值情况,探讨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比值能否成为评价AD病情严重性的一个潜在指标。方法:本项研究选取6岁及以下的AD患儿493例和正常儿童302例;搜集患儿外周血标本,测定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血清总Ig E水平;根据临床表现,应用客观特应性皮炎评分(Objective Scoring Atopic Dermatitis index,O-SCORAD)评价AD患儿疾病严重程度。所得数据按年龄分组分别对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比值(Blood eosinophil-to-basophil ratio,b Eo/B)、嗜酸性粒细胞、血清总Ig E水平进行比较;并分析嗜碱性粒细胞计数、b Eo/B、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血清总Ig E与O-SCORAD评分的相关性。结果:1、AD患儿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计数在各年龄组与正常儿童组相比无显着差异,表达水平与O-SCORAD评分无显着相关性;外周血b Eo/B、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在0-6岁各年龄组AD患儿均高于正常儿童组;血清总Ig E水平在7-12M组无显着差异,在0-6M、13-72M组AD患儿显着高于正常儿童。2、在0-6M组b Eo/B、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血清总Ig E水平与O-SCORAD评分呈正相关;在7-72M组b Eo/B、血清总Ig E水平、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O-SCORAD评分无显着相关性。结论:1、在6岁及以下的AD患儿中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计数与正常儿童相比无显着差异,与疾病严重性无显着的相关性。2、在6岁及以下的AD患儿b Eo/B、血清总Ig E、嗜酸性粒细胞较正常儿童高;在6个月以内的AD患儿中,b Eo/B、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血清总Ig E可以作为AD患儿疾病严重程度指标。(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科大学》期刊2019-02-01)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分析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呼出气一氧化氮浓度的关系,并探讨EOS和呼出气一氧化氮水平对治疗方案调整的指导意义。方法选取40例轻-中度非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为哮喘组,选取同期3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哮喘组患者给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治疗。测定比较两组诱导痰EOS计数、FEV1及呼出气一氧化氮浓度。结果治疗第1、3、6个月,哮喘组诱导痰EOS计数分别为(0.007±0.035)×10~6/L、(0.006±0.001)×10~6/L、(0.004±0.001)×10~6/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呼出气一氧化氮含量分别为(50±20)、(34±20)、(22±10)nmol/L,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EV1分别为(2.81±0.58)、(2.98±0.57)、(3.08±0.50)L,治疗第1个月与第3个月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6个月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组治疗第1、3、6个月的哮喘控制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诱导痰EOS计数与呼出气一氧化氮浓度是支气管哮喘患者气道炎症的重要敏感因子,是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和疗效评定的重要指标,能有效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的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论文参考文献

[1].陈慧暖,郭媛媛,洪敏俐,刘燕鸿,黄小华.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测联合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对ACO的诊断效能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9

[2].陈怡,邓宏伟.支气管哮喘患者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呼出气一氧化氮浓度和肺功能的关系[J].中国实用医药.2019

[3].陈怡,邓宏伟.支气管哮喘患者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呼出气一氧化氮浓度和肺功能的关系[J].临床医学工程.2019

[4].闫红倩,耿立梅,任虹,于向艳,牛晓燕.综合外治法对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17、免疫球蛋白E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J].河北中医.2019

[5].佟飞,李研,张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病情加重的相关性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9

[6].孙燕.嗜酸性粒细胞计数、鼻窦CT评分及其相关性在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分型中的研究[D].南华大学.2019

[7].赵新成.COPD稳定期患者肺通气功能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相关性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9

[8].郭瑞霞.外周血红细胞分布宽度、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血清总IgE与儿童哮喘关系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9

[9].郭瑞霞,王晓红.外周血红细胞分布宽度、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血清总IgE与儿童哮喘的关系[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9

[10].王超.特应性皮炎患儿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计数及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比值临床意义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9

标签:;  ;  ;  ;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论文-陈慧暖,郭媛媛,洪敏俐,刘燕鸿,黄小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